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同樣是削藩 為何漢景帝成功而建文帝慘敗?

同樣是削藩 為何漢景帝成功而建文帝慘敗?

原標題:同樣是削藩 為何漢景帝成功而建文帝慘敗?


問丨漢朝的七國之亂和明朝的靖難之役都是皇權削藩後所引發的大規模叛亂。某種意義上來說,漢景帝與建文帝都遭遇了他們並不想面對的局面。但兩次削藩的結果卻是天差地別。那麼,為什麼漢景帝可以頂住七個諸侯的進攻,建文帝卻連一個朱棣都收拾不了呢?


漢初的分封,實際上可以看做是過去西周封建的升級版本。不僅因為最後剩下的地方諸侯王都是老劉家的後裔,所控制的地方也大都位於東方和南方。這些封地在當時的戰略地位都不如皇室直屬的關中和巴蜀等地。



漢景帝的中央對地方有著很大優勢


由於匈奴的威脅等原因,漢初開始就將大量中央軍調集在首都長安附近,形成了全國最大的野戰反擊力量。這就讓中央軍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凌駕於東方各諸侯的地方部隊。後者是從各自分散領地內湊出來的部隊,在協同性和戰鬥力方面都有問題。又由於漢朝的地方軍制度比較靈活,所能為中央提供輪換的兵源素質較高,戰鬥力自然比較有保障。


西漢早期的分封形勢


所以,只要長安方面不出現重大的決策失誤,他們沒有輸的道理。更何況在七國與中央之間,還有一個同出嫡系的梁國。這就為中央軍的準備反擊,提供了更多時間和戰略緩衝。



七國軍隊實際上力量比較分散

再看看千年後的靖難之役,你就會發現很多長安方面的很多關鍵優勢是當時的南京方面所沒有的。儘管他們擁有至高無上的中央大統,還有巨大的財力優勢,但在武力上卻處於劣勢。朱棣在北平的軍隊就是帝國非常倚重的邊防軍之一,類似的部隊也大都集中於邊境的各藩王手裡。



朱棣的叛亂力量是非常集中的


結果,在靖難戰役爆發後,很多邊境和內地的王都處於觀望狀態。他們既不願意承擔叛逆之名,也不願意幫助削藩情緒濃厚的建文帝平亂。朱棣在控制自己的軍隊之餘,還迅速挾持寧王,控制了東北方向的另一支生力軍。不願和他為伍的遼王則索性逃到南京避難,也讓朱棣的後顧之憂被大大降低。此後他不僅可以全力對南方作戰,還能從蒙古地區招募騎兵來擴充自己的隊伍。


明朝最好的部隊都分布在北方前線


在這種大格局下,建文帝從南方各地湊出來的平亂軍,就在戰場上出了不少洋相。空有數量和物資優勢,卻無法在交戰中擊潰對手。大部分陣戰中,朱棣的北軍都勝過了建文帝派來的南軍。正是憑著這種有恃無恐的心理優勢,朱棣得以大膽實施機動策略,最終擊潰和拖垮了建文帝的部隊。而觀望狀態的其他藩國,根本無法為南京反面提供任何緩衝。


所以,我們分析兩場叛亂的不同結局時,不能不考慮對立雙方所處的實力對比。武力對比則是這其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炮歷史 的精彩文章:

堂堂大英帝國女王為何要撿起印度人的皇帝頭銜?
白蓮教之亂:明朝鎖國體制下的邊境大患

TAG:冷炮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