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索瓦·莫爾萊《兩個網格線–4°+4°》
巴塞爾藝術展 2018巴塞爾展會
2018 ART BASEL
Lévy Gorvy 展位H11
巴塞爾會展中心
瑞士 巴塞爾 會展廣場10號 4005
Messe Basel
Messeplatz 10,4005 Basel, Switzerland
貴賓預展
2018年6月12日 星期二
2018年6月13日 星期三
公眾開放
2018年6月14日 星期四 11AM - 7 PM
2018年6月15日 星期五 11AM - 7 PM
2018年6月16日 星期六 11AM - 7 PM
2018年6月17日 星期日 11AM - 7 PM
弗朗索瓦·莫爾萊
《兩個網格線 –4° +4°》
弗朗索瓦·莫爾萊 (FRAN?OIS MORELLET) ,《兩個網格線 –4° +4°》(2 trames de grillage –4° +4°),1978年作 ,鐵絲網 木,100 × 100 厘米 (39?? × 39?? 英寸) ,獨版
在六十多年的創作中,弗朗索瓦·莫爾萊 (FRAN?OIS MORELLET) 創作出一種幾何抽象的獨特方法,以夾帶不敬與含蓄的幽默感來追求嚴謹客觀的方法論。藝術家堅持認為「即使認真看待自身,藝術也是輕浮的」,并力求製作一種平易近人,不受其內容中的信息和含義影響的藝術。
莫爾萊的成熟創作期可追溯至1952年。那一年,他借鑒了阿爾罕布拉宮的裝飾,馬克斯·比爾 (Max Bill) 的具體藝術以及約翰·凱奇 (John Cage) 的音樂作品等多種來源靈感,開始追求一種他所謂「編程實驗繪畫」的形式。拒絕「非定形藝術」(Art Informel) 及抽象表現主義的主觀、情感式表達,他依賴的是直線和簡單形狀的語彙,如圓形、三角形和正方形。
為了實現他所描述的「去人格」或「中立性」,藝術家將系統和演算法引入他的作品中,使用pi (π) 的無窮小數數列和從電話簿中隨機選擇的數字等結構來生成圖案。同時,他還決定使用方形而不是傳統的矩形畫布。
由「一個任意的決定」所定義,即選擇一邊的長度,方形為莫爾萊提供了一種將他的個人決定降低到最低限度的形式,同時還讓人聯想起20世紀的先鋒藝術家,包括卡西米爾·馬列維奇 (Kasimir Malevich) 和約瑟夫·阿爾伯斯 (Josef Albers),莫爾萊曾提及兩者對自身的影響。黑色與白色以類似的原因吸引了他。他解釋道,它們自身傾向於「精確、簡單而明晰的定義 (對常識而言) 」,這兩種對比的顏色相當於「二進位的是/否或0/1」。
創作於1978年的《兩個網格線 –4° +4°》(2 trames de grillage –4° +4°) 反映了莫爾萊廣納各類媒材的實踐,包括膠帶、鐵、霓虹燈管、鋼、絲網印刷油墨,以及在本作中的鐵絲網和木頭。它有著莫爾萊作品的標誌性形式:藝術家於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使用的trame,即網格。而本作的標題正宣告了其邏輯:它由兩個鐵絲網格構成,每個柵線與垂直方向成4°角,方向相反,覆蓋於均勻塗色的木板之上。
在彼此疊加之後,它們以閃爍靈動賦予畫布活力。這般震顫、運動的感覺被鐵絲自身的雕塑性質所加強:鐵絲略微突出於其木質支架,其投下的陰影加入了雙層網格的光學遊戲中。作為「視覺藝術研究組」(Groupe de Recherche d』Art Visuel,GRAV) 的創始成員之一,莫爾萊因光學效應激發觀眾,將觀眾轉變為動態感知體驗的創造者,而被其深深吸引。
莫爾萊對網格的使用進一步暗示了彼得·蒙德里安對其作品的持續影響——蒙德里安的風格派 (Neo-plastic) 構圖以直線和平面的精確排列為特徵。莫爾萊選擇延續並傾斜他的網格,在畫布上填充迷人的對角線,巧妙地遊戲於蒙德里安的遺產中,因為風格派 (De Stijl) 藝術家正是以憎惡除嚴格的垂直線和水平線之外的所有空間坐標而聞名。
因此,莫爾萊通過他的4°旋轉,挑戰了他所描述的西方繪畫傳統中「神聖的水平——垂直性」,引入了傾斜和偏離的效果,以戲劇性的方式使觀者迷失方向。藝術家運用鋼絲,而不是傳統藝術家的所用的顏料來創作他的網格的決定進一步消弭了作品的主觀性,排除了任何主觀筆勢表達的可能性。縱其一生,莫爾萊努力隱姓埋名,將自己的藝術作品視為「野餐」,讓觀眾可以帶入自己特有的意義和聯想。 為了與藝術家作為靈感天才的見解相抗爭,他的作品通過對簡單和重複的追求而實現其繁複。
關於藝術家
弗朗索瓦?莫爾萊 (Fran?ois Morellet) 1926年生於法國紹萊,14歲便開始繪畫,後來到巴黎修讀俄羅斯文學。他於1948年畢業後回到紹萊繼續繪畫,同時協助管理家族經營的玩具工廠至1976年。這份工作不但為剛踏上藝術之路的莫爾萊提供財政支持,更讓他有機會結識製作工匠並接觸各種材料的製作技術,為他的創作手法注入新意。莫爾萊在1950年到訪巴西,首次接觸具體藝術運動和其先驅馬克思?比爾 (Max Bill) 的創新作品。
莫爾萊於1951年回到法國後,一改以往的創作風格,開始展現更多幾何圖形和分析性元素。1952年,他到訪位於西班牙格拉納達的阿爾罕布拉宮,深受啟發。他在同年開始探索系統和幾何抽象手法,也與喬伊?斯特恩 (Jo?l Stein) 成為好友,並得以認識馬塞爾·杜尚 (Marcel Duchamp) 和皮特·蒙德里安 (Piet Mondrian) 的作品。1961年,他與斯特恩和同輩藝術家胡里奧?萊?帕爾克 (Julio Le Parc)、尚?皮耶?依瓦拉 (Jean-Pierre Yvaral)、弗朗西斯科?索布理諾 (Francisco Sobrino) 和賀拉斯?加西亞?羅西 (Horacio Garcia Rossi) 創立「視覺藝術研究組」(Groupe de Recherche d』Art Visuel , GRAV)。這個小組探討莫爾萊主張的「程序化的實驗性繪畫」,這個藝術創作模式致力通過親歷其境的多元感官藝術裝置,主動與觀者互動。1963年,莫爾萊開始與霓虹燈製造商合作,創作光管作品,並以自制的機械定時系統,為每個光管裝置設定特別的閃動效果。
視覺藝術研究組於1968年解散後,莫爾萊對場地特定藝術的興趣更加濃厚,並開始創作建築結構。他也開始運用霓虹燈管,創作結構緊密的分割線條,令光管猶如懸浮空中。莫爾萊以幽默機智的方式,否定「信息性繪畫」的意義,展現布魯斯·瑙曼 (Bruce Nauman)等藝術家主張的概念。
莫爾萊的作品曾在多場全球大型聯展中展出,包括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展覽「回應之眼」(The Responsive Eye,1965年)、德國卡塞爾文獻展 (1964年,聯同視覺藝術研究組、1968年及1977年),以及威尼斯雙年展 (1970年、1990年和2011年)。1971年,他於荷蘭埃因霍溫凡阿貝博物館舉行首場個展,其後巡展至歐洲各地。他的作品也是1985年一場美國回顧展的主角,展覽其後巡展至水牛城Albright-Knox Art Gallery、蒙特利爾現代藝術博物館、布魯克林博物館,以及邁阿密美術中心。其他莫爾萊作品大型回顧展包括巴黎蓬皮杜中心 (1986及2011年) 和巴黎國立網球場現代美術館 (2000至2001年)。他的作品也成為各地公共博物館的館藏,包括洛杉磯郡立美術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首爾美術館、泰特美術館、特拉維夫藝術博物館和蘇黎世美術館。巴黎羅浮宮只有三位當代藝術家的永久藝術裝置,莫爾萊是其中一位,他的作品在2010年設於拉佛爾樓梯。
於2016年,莫雷萊於紹萊家中逝世,享年90歲。
關於Lévy Gorvy
由多明尼克?李維 (Dominique Lévy) 和布賴特?格文 (Brett Gorvy) 創立的Lévy Gorvy精心策劃有關現代、戰後和當代藝術的項目,展現創新思維和專業慧眼。李維是備受尊崇的畫廊家,在2012年開設同名畫廊。而格文是前佳士得戰後及當代藝術部主席暨全球主管,更是二十世紀藝壇舉足輕重的人物和先驅。二人在2017年1月攜手合作成立Lévy Gorvy。
Lévy Gorvy 代表眾多關鍵戰後及當代藝術家,包括恩里科?卡斯泰拉尼 (Enrico Castellani)、Gego、森戛·能古蒂 (Senga Nengudi)、卡羅爾·拉馬 (Carol Rama)、卡琳·施耐德 (Karin Schneider)、皮埃·蘇拉吉 (Pierre Soulages)、帕特·斯蒂爾 (Pat Steir)、弗蘭克·斯特拉 (Frank Stella)、昆瑟·烏克 (Gunther Uecker)、鄭相和 (Chung Sang-Hwa),以及伊夫?克萊因 (Yves Klein)、羅曼?歐帕卡 (Roman Opalka)、舍梅恩·里希埃 (Germaine Richier) 等藝術家在內的遺產經營單位。Lévy Gorvy 擅長二級市場私人拍賣,聚焦於阿爾貝托·布里 (Alberto Burri)、亞歷山大?考爾德 (Alexander Calder)、威廉?德·庫寧 (Willem de Kooning)、盧齊奧?豐塔納 (Lucio Fontana)、阿爾佩托?賈科梅蒂 (Alberto Giacometti)、巴布羅?畢卡索 (Pablo Picasso)、羅伯特?雷曼 (Robert Ryman)、賽?托姆布雷 (Cy Twombly) 和趙無極 (Zao Wou-Ki) 等藝術家的作品。自2017年5月起,畫廊將四位藝術家新增至早已星光熠熠的代表行列:丹·科倫 (Dan Colen)、馬歇爾·雷斯 (Martial Raysse),以及特里·阿德金斯 (Terry Adkins) 和弗朗索瓦·莫爾萊 (Fran?ois Morellet) 的遺產管理機構。
TAG:LevyGorv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