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鴻章在危難之際屢次拋棄曾國藩,為何曾國藩還視其為接班人?

李鴻章在危難之際屢次拋棄曾國藩,為何曾國藩還視其為接班人?

在晚清史上,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彭玉麟、張之洞等名臣是一個永遠也繞不開的話題,因為是他們撐起了晚清政局,開啟了中國近代化進程。不過,有意思的事,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李鴻章屢次在危難之際「拋棄」曾國藩,自己逃跑了事。例如,太平軍攻擊安徽廬州,李鴻章逃跑,理由是其他地方更加需要他幫忙;李秀成圍攻曾國藩祁門大營,嚇得曾文正連夜寫遺囑,李鴻章卻借口與曾國藩意見不合,逃離祁門危險之地。但是,曾國藩不但不怨恨他,在晚年時,還大力推薦李鴻章,讓其作為自己的繼承人,原因何在?

其一、李鴻章在關鍵時刻幫了自己,給足了面子。雖說在危難之際,李鴻章腳底抹油,陷自己於被動之局面,但他在關鍵時刻還是幫了自己,給足了面子。1861年9月,曾國荃吉字營攻破安慶,準備進軍南京,奪取剿滅太平天國之首功。不過,此時的李秀成卻在江浙一帶連連獲勝,混得風生水起,東南財賦之地盡歸天國所有。為此,清廷便迫不及待地想要收復失地,下令曾國藩火速將湘軍精銳調往江浙戰場,決戰李秀成。這時,曾國藩就非常為難了,不知所措。原因很簡單,因為曾國藩的九弟曾國荃不願意去江浙作戰,以免失去奪取金陵之首功。此時,李鴻章主動請纓,原意回家鄉招募士兵前往浙江作戰,解了曾國藩燃眉之急。當東南一帶平定後,李鴻章以部隊疲勞為由,拒絕發兵前往南京參戰,不去和曾氏兄弟搶奪勝利果實,給足了面子。

其二、左宗棠心高氣傲,彭玉麟為官清廉,只能選李鴻章。縱觀曾國藩麾下的戰將,無論是從資歷還是實際戰功而言,左宗棠、彭玉麟等都遠勝於李鴻章。要知道,當左、彭等人橫掃太平軍時,李鴻章還在寫文書呢,連帶兵的機會都沒有。按道理講,曾國藩應該從他們兩者之間選一人才是,尤其是號稱雪帥的彭玉麟,堪稱鐵杆親信。不過,他兩都不適合,不是自己滿意的繼承人。左宗棠心高氣傲,目空一切,常常以「諸葛亮」自居,晚清名臣中,除了胡林翼外,誰也看不起,包括曾國藩和李鴻章。如此一來,很容易得罪人,不利於團結同僚,對開展洋務運動影響很大。彭玉麟確實不錯,堪稱是晚清第一清官,連李鴻章侄兒犯罪都敢直接問斬。此外,他非常善於使用水師,北洋艦隊的核心骨幹,長江水師就是在他的主持下成立的。不過,彭玉麟並不想做官,六次辭官歸故里,顯然也不適合當做繼承人。至於曾國荃嘛,人品不好,還是選擇李鴻章算了。

其三、李鴻章善於和洋人打交道,是搞洋務運動的一把好手。明治維新元勛,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對其評價是:「大清帝國唯一可以和西方列強一爭長短之人」,世人也稱其為「東方的俾斯麥」。此話雖有點誇大,但基本上也符合事實,晚清中興名臣里,也只有李鴻章最善於和洋人打交道了。李鴻章帶兵到上海時,地方官員很少敢和洋人打交道,唯列強之命是從,但他卻是個例外。時人評價曰:「時以詼笑解紛難,尤善外交,陰陽開闔,風采凜然」。1870年,「天津教案」爆發,時任直隸總督的曾國藩處理不當,激起民變,但李鴻章卻能很好的處理,足見其外交能力之非同一般。李鴻章所具備的外交能力,對當時正在興起的洋務運動大有裨益。事實也證明,李鴻章領導下的洋務運動,成效顯著,甲午戰前,許多西方觀察家都認為大清會獲勝,原因就在此。至於甲午為何戰敗,清政府腐朽是根本原因,李鴻章不是主要責任人。

其四、李鴻章奉行「外需和戎,內需變法」之策,與自己政見一致。現在人們所了解的曾國藩,絕大多數人都停留在「劊子手」上,說他是剿滅太平天國的罪魁禍首,沾滿了義軍的鮮血。當然,他拒絕稱帝,以高風亮節著稱,也為士人所津津樂道。但是,曾國藩也是一個「主和」派代表,主張對外搞妥協,這從他處理「天津教案」時明顯偏袒於法國傳教士中可以看出。而李鴻章也是典型的「主和」派,奉行「外需和戎,內需變法」之策,和曾國藩可謂是一脈相承。在這一點上,左宗棠就和他們不一致,他主張對外強硬,堅決維護主權,為此不惜和列強一決高下。

總而言之,李鴻章善於和洋人打交道,與自己的政見又頗為相似,在無人可選之情況下,雖說李鴻章曾拋棄自己,但曾國藩還是選擇他當繼承人,讓他撐起殘破不堪的晚清政局。

本文由「縱橫國史」原創,歡迎各位關注,帶你漲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橫國史 的精彩文章:

都說愛屋及烏,努爾哈赤如此寵愛阿巴亥,為何不讓其子多爾袞繼位?

TAG:縱橫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