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能忘記,他們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加速」
原標題:歷史不能忘記,他們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加速」
科技日報記者 陳瑜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什麼?今天的我們對這個問題有千千萬萬的答案。
一對參與核試驗的新婚夫婦的答案是:10公里。
新婚夫婦先後被派至金銀灘,相距10公里卻從未謀面,也不知對方去向。選擇了核試驗,就是選擇了隱姓埋名,選擇了默默無聞。
在近日舉行的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核工業精神宣講報告會暨第42次中核大講堂上,宣講員用音詩畫、情景劇、演講等方式,講述發生在遼闊的金銀灘草原上的核工業故事,以此紀念我國核工業第一批廠礦創建60周年。
1958年5月,時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鄧小平批准了我國第一批廠礦企業的選點方案,標誌著核工業生產布局的開始。
研製原子彈需要核燃料,鈾礦冶是核燃料循環的前端,是核工業的基礎工業之一。按照選點方案,衡陽鈾水冶廠被選作區域性鈾礦石處理加工廠。然而,雖然進度一趕再趕,仍滿足不了後續單位研製六氟化鈾對原料的迫切需要。
在衡陽鈾水冶廠抓緊建設的同時,一個名字里既沒有「礦」也不帶「廠」的單位,提供了噸量級的高純度二氧化鈾和四氟化鈾,為我國第一次核試驗及時提供了原料,加速了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進程。它就是我國核工業鈾礦冶系統唯一的科研基地——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以下簡稱化冶院)。
不得對任何人透露任何信息
1957年,夏德長、何力、聶國麟……一批二十多歲的大學畢業生,被分配到北京「國家建築技術局」。當時核工業的主管部門尚未公開,為保密起見採用了掩護名稱,實際上這就是原二機部的前身。
聶國麟至今記得,他們先被安排到「技術幹部訓練班」學習,住在科學院24號樓。在進行保密教育時,被告知:不能提及實際工作單位,更不能講學習和工作的內容。作為掩護,他們每人還領到了一枚北京大學校徽,當有人問起,就說是北大研究生。
學習畢業後,他們被陸續分配到附設在有色金屬研究總院的「專家工作組」(化冶院前身),下設四個專題小組(選礦、分析、水冶和氟化冶金組)。
在相當長時間裡,這項絕密任務要求所有參研人員都簽署保密書,保證科研期間不得對任何人透露任何信息,就算是自己的親人也不可以。與人通信,就講生活方面的事,如北京雞蛋多少錢一斤。
不僅「專家工作組」成員要做好保密工作,1960年庄海興從衡陽工學院畢業進入五所(化冶院前身)水冶室,也被一以貫之地要求保密,「即使父母並不知道我具體從事什麼工作,只知道在北京工作。」
防護不夠只戴普通紗布口罩
因專家工作組剛建立,只能借用有色金屬研究總院的試驗室和設備,開展天然鈾化合物和金屬鈾錠的研製。
在分析、選礦等小組的大力協同下,氟化冶金組從破礦、磨礦開始,進行溶解、沉澱、結晶製備了重鈾酸銨和三碳酸鹽,接著進行煅燒還原和氫氟化,最後在冶煉爐進行精鍊,製成了我國第一塊公斤級的圓柱形金屬鈾錠。
夏德長回憶,除了破礦、磨礦、高溫感應爐等設備可以直接利用外,其他設備沒有現成的,只能因陋就簡,利用有色金屬研究院現有器皿、零部件組裝,比如玻璃乾燥器加上攪拌器就成了沉澱槽、攪拌槽。
研製過程中,破礦、磨礦、硝酸溶解、沉澱製備黃餅等工序會產生粉塵或有害氣體,可能被吸入呼吸系統,危害健康。但當時的個人防護設備明顯不夠,只有白大褂、白工作帽,戴著醫用的普通紗布口罩和手套。室內排風次數不夠。
儘管這樣的操作存在一定危害,但大家顧不上個人的安危。
由於發生氧化,製成後的金屬鈾錠的、顏色有點發黑,聶國麟用砂紙擦磨發亮,浸泡在煤油里。這塊金屬鈾後來被送到中南海,請中央領導檢閱。專家工作組榮獲了「全國群英會先進集體」稱號。第一塊金屬鈾錠研製成功,鼓舞了大家的士氣。
我國第一塊鈾錠研製部分人員出席全國群英會合影(夏德長提供)。
簡法生產加速工作進程
1958年9月16日專家工作組搬遷到通縣原冶金部地質幹校舊址,集結了50餘名科技幹部和一批技術工人以及黨政職工,成立了五所(外界叫五工地)。
正當大家幹勁兒十足的時候,1960年6月蘇聯專家突然提出終止合作,帶著資料回國。緊要關頭,中共中央毅然決定:自己動手,從頭摸起,準備用8年時間,把原子彈研製出來。在自力更生和「建成學會」精神指導下,我國科研人員借鑒國外的先進技術,展開試驗研究。
為了在大型鈾水冶廠投產前生產出二氧化鈾產品,以滿足後續工廠試驗製造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所需裝料,五所於1960年7月開始研究通過簡法生產二氧化鈾和四氟化鈾,取得六氟化鈾所需的原料。
當時條件很差,沒有廠房,就平地蓋簡陋廠房;缺少設備,就自己動手製造;不懂技術,就在實踐中學習,晝夜奮鬥,於8月底建成了二氧化鈾的簡法生產廠,並於9月中旬投料。
二號廠籌建時,正值蘇聯專家撤走時期,時間緊,任務重,五所技術人員沒有被困難嚇倒,設計、施工、製造和安裝設備,全是自己干。除不鏽鋼為進口外,包括陶瓷缸、陶瓷泵、搪瓷攪拌槽、動力裝置在內的材料設備全部採用國產,並因陋就簡地採用了一些閑置的設備:買不到不鏽鋼閥門,就用試製的不鏽鋼拷克替代;一時設計不出正規的熱分解爐,便設計製造簡易的二氧化鈾煅燒爐,並用耐火瓷管代替供應有缺口的耐火磚。正是靠一股自力更生的幹勁,硬拼45個日日夜夜,建成了二氧化鈾的簡法生產廠。
四氟化鈾生產可分為氫氟化、洗滌、過濾、乾燥、煅燒和化學處理六個工序。在一個面積為144平方米的倉庫里,科研人員開始了設計、安裝和施工。有些非標準設備圖紙能從外單位要來,實在要不到便自己設計,由機修車間負責加工製造,先後製造了大小設備近百台件,攻克了五項主要關鍵技術。1960年11月上旬,四號廠建成投產。
簡法生產二氧化鈾和四氟化鈾的二號、四號廠房。
由於我國當時鈾礦具有「小」「低」「雜」「散」的特點,不可能生產出高品位的黃餅。在這過程中,我國科研人員找出蘇聯提供的工藝的2個優點4大缺點2對矛盾,研究出了我國特色的鈾純化流程。
到1962年底,二號廠和四號廠勝利完成了生產數噸二氧化鈾和四氟化鈾的任務。誠如當年二機部部長劉傑所言:「二氧化鈾和四氟化鈾產品的提供,加速了試驗第一顆原子彈的工作進程,使(二機)部的整個事業的進度提前了一年」。
1965年後,隨著衡陽鈾水冶廠等第一批廠礦建成投產,簡法生產完成歷史使命,化冶院研究範圍調整為從礦石到黃餅到二氧化鈾。從某種程度上說,簡法生產不僅提前生產出了六氟化鈾研製所需要的原料,為我國1964年爆炸第一顆原子彈贏得時間,也驗證了生產工藝流程,培訓了生產操作人員,積累了生產運行經驗。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左常睿
審核:管晶晶
※微塑料成危害環境的「隱形殺手」,可研究成果遠不能滿足監管需求
※科幻迷們要失望了,科學家稱未來1000年內曲速引擎不可能實現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