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機器智能、用戶心理、藝人孵化、原創出海,這場論壇談的真不少

機器智能、用戶心理、藝人孵化、原創出海,這場論壇談的真不少

「網綜的產業化升級」主題論壇今日舉行,數位行業大咖齊聚一堂,從海外版權、國內製作平台等角度探討了網綜的原創之路。

隨著《這就是街舞》《偶像練習生》《創造101》等網綜爆款的接連問世,「圈層爆款」、產業化升級、節目出海等議題愈加引發行業關注。由優酷主辦的2018年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互聯網影視峰會的「網綜的產業化升級」主題論壇今日舉行,數位行業大咖齊聚一堂,從海外版權、國內製作平台等角度探討了網綜的原創之路。

機器智能加持IP價值

2010年以來,中國的綜藝節目市場經歷了飛速發展的成長期,從去年開始更是爆款頻出,不少以圈層為入口的網路綜藝得到了市場的廣泛認可,如街舞類的《這就是街舞》,脫口秀類的《吐槽大會》《脫口秀大會》等。阿里文娛大優酷事業群副總裁兼CTO庄卓然表示,相比過去的電視綜藝而言,網路綜藝的包容性和創新性更強,並且「機器智能加持IP價值」。而機器智能體現在各個環節的應用,技術產業的AI和數據洞察成為了科技與人文交匯的新引擎,通過阿里體系研發的魚腦、子彈時間、鯨觀、個性化推薦、窄帶高清等技術,可以幫助優酷定義用戶,捕捉它們的需求,指導內容創作和內容分發,還能分析出用戶的綜合興趣和行為取向,讓平台能夠更好地服務不同類型的用戶。

庄卓然以《這就是街舞》進行了舉例。作為今年網綜爆款的典型代表,《這就是街舞》目前的播放量超9億,微博話題閱讀量130億,討論量超過1個億,成為在2018上半年的唯一一檔能和《創造101》比肩的爆款。「《這就是街舞》前期通過機器智能篩選評估出合適的隊長嘉賓,易烊千璽就是這樣選出來的。」節目中有個環節是選手離開前發表感言,「通過機器智能數據收集發現這個環節觀眾離開最多,於是通過系統很快將數據挖掘出來迅速反饋,後期節目中就減少了這個環節。」

庄卓然認為,技術對內容產業帶來的變化和影響不僅僅在下游,還會往上游滲透,未來會將有更多的網生內容井噴出來,並迎來中國新一輪產業的爆發。

網綜製作要洞察用戶心理

在網綜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製作公司也開始進軍網綜領域。曾成功打造《中國好聲音》《中國新歌聲》的燦星製作第一次做的超級網綜就是《這就是街舞》。燦星製作副總裁、《這就是街舞》總導演陸偉表示,與傳統的電視綜藝相比,網綜觀眾的觀看感受是能被製作人感知到的,「針對網友的意見進行修正,立竿見影的效果會體現在點擊量和下一集脫拽率上。」陸偉說,當初阿里文娛集團輪值總裁兼大優酷總裁、阿里音樂CEO楊偉東和他見第一面就點明了洞察年輕人心理的重要性,「要洞察現在的年輕人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狀態,洞察以後才能抓住他們。」

在網路生態當中,用戶也不再只是旁觀者,通過會員模式等形式,可以參與節目從策劃、製作、宣發等內容的全鏈路,宛如「全民製作人」,讓用戶對節目的深入程度越發加重。日月星光傳媒創始人易驊表示做內容要有產業化的格局,製作節目不再持有單純打造爆款IP的目的,更要注重內容產業鏈的開發和延展。易驊透露,繼《這就是街舞》後,日月星光傳媒打造的《這就是灌籃》將是優酷生態化布局體育產業的一環,不僅會與世界盃直播權、奧運會一起形成優酷對體育產業的全面進擊,還有脫口秀節目、音樂節目對線下脫口秀俱樂部、音樂節等場景的引入。

「網綜出道」為藝人孵化提供新思路

隨著網綜產業擴大、技術發展,網綜的商業模式正在發生聯動,從單向轉到生態。尤其對於頭部超級綜藝而言,不僅僅只是製作、播出、商業廣告這樣的單體規劃,而且開始思考藝人經紀、商業模式、用戶運營、IP產業化等方面的嘗試和布局。在藝人經紀方面,如《偶像練習生》《創造101》讓「網綜出道」成為可能,通過劇情化、真人秀化和陪伴式的養成感,為藝人孵化和偶像打造提供新思路。其中優酷目前正在展開《這就是街舞》中藝人舞者們的經紀工作,此前阿里和優酷已經成立了經紀公司,主要工作就是運營旗下藝人前期階段的成名,優酷希望能將節目中有潛力的舞者,推上去成為中國有影響力的舞蹈明星。

樂華娛樂為今年幾部爆款網綜輸送了不少藝人,樂華娛樂CEO杜華表示,所謂的爆發其實是厚積薄發的結果,「很多人說今年是樂華的收益年,但是我想說,今年爆之前,我們已經整整做了8年了。」面對外界「網綜出道」的新潮流是否會對中國偶像產業進行透支,杜華認為這是暫時的現象,「看到紅利大家會蜂擁而至,我開玩笑說現在滿世界都在抓壯丁當練習生然後出道。我自己個人覺得,產業最後出道的話是當藝人,這其實與當老師和科學家、律師一樣,都是需要有職業素養的。練三四年的團在唱歌、跳舞、演戲方面和練三個月的團是有本質上區別的。」杜華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行業的門檻會越來越高,只有堅持品質和保證前端選拔培訓才能走得更遠。

原創能力亟需升級

目前中國網綜的原創發力已經頗具規模,隨著觀眾審美水平的不斷提升,節目也在極快地進行創新、不斷突破,這為網綜的IP化、規模化輸出發展提供了契機,但原創能力亟需升級仍然是國內網綜面臨的突出問題。在經歷了將近十年的發展歷程,優質的海外版權模式幾乎已被中國買家買盡。除此以外,一些國內的綜藝節目在未購買版權的前提下抄襲海外模式,也讓海外模式的海洋加速乾涸。據統計,2017年國內衛視綜藝收視率前50名的節目中,引進或借鑒海外成熟模式的節目佔比54%,比例較2016年稍有下降,但仍超過了半數。

論壇上,全球電視節目研究機構the wit聯合創始人兼CEO全球電視節目模式教母Virginia Mouseler表示:「此前中國製作模式常常聚焦在製作體量和規模上,但是賣製作不要忘記核心是什麼?就是內容。我們經常說內容為王,也就是說盒子里的東西最重要。抄襲的作品肯定是出不了海的。」浙江衛視戰略發展中心蔣敏昊也認為,中國網綜的出海之路,不只是大型綜藝模式的輸出,更重要的是創意的輸出。

之前《中國好聲音》這檔海外引進節目,一度因為版權高價問題,造成一些困境,陸偉今天在論壇上正面回應了「好聲音」之爭的話題,「這件事情我們燦星這麼看,模式的交易和購買是雙方獲益的,但那年的狀況是荷蘭公司要價翻了幾十倍,超過國際標準,我們當時秉持以製作比例為原則,過度的溢價是不成立的。我們認為商業價值是給各個合作方帶來價值,過度的溢價最終是給所有項目的合作方帶來傷害。所以我們在這之後提出不再引進版權。」陸偉同時透露,今年的《中國新歌聲》會有全新的創意,會和前面兩季完全不一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綜藝報 的精彩文章:

TAG:綜藝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