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他們不同意
原標題: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他們不同意
今天上午,第七屆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同城雙星」龍舟友誼賽暨2018年「武漢軍運杯」軍民龍舟挑戰賽,在東湖聽濤景區長天樓水域拉開戰幕 記者高勇 攝
長江日報評論員 李爾靜
五月端陽時分,龍舟競渡,粽葉飄香。人們都說,這是為了紀念戰國末年的楚國大夫屈原。但是,端午節的出現只是為了紀念屈原嗎?
首先,伍子胥表示不同意。伍子胥也是東周時期的楚國人,不過,他生活的年代比屈原早了兩百多年。伍子胥輔佐吳王闔閭開創了一代霸業,卻因被吳王猜忌,最終被迫自殺。據吳越地區的民間傳說,伍子胥自殺的那天,正是農曆五月初五,他的屍身被袋子裹著拋到了錢塘江中。伍子胥「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受吳國百姓的愛戴,為了紀念伍子胥,吳國民間開始為他立祠堂、建廟宇,端午節也由此開始傳延後世。
但是,對於這個說法,東漢的史學家虞預表示反對。據他在《會稽典錄》的記載,端午節的歷史沒有那麼遙遠,它真正的發端是源於東漢時期的孝女曹娥。曹娥是上虞人,出生在一個不知名的小漁村,與從事祭祀工作的父親生活在一起。一年春夏之際,洪水暴漲,父親的工作也忙碌了起來。五月五日那天,父親在祭祀時不慎落入水中,十四歲的曹娥沿著江岸苦苦尋覓了十七日,都未見父親蹤影。情急之下,她投入江中,不久之後找到了父親的屍首。當地人被曹娥的「孝節」所感動,於是為她樹碑立傳,將五月五日定為了孝女之日,才有了今天的端午節。
伍子胥、屈原和曹娥,到底是誰創造了端午節?我們且不忙下定論,先用數字來說話。按照這些紀念的傳說,端午節的歷史最多不過2500年左右。但是,據考古研究發現,生活在長江下游地區的吳越先民在更早以前,就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了。
對於上古的吳越先民而言,端午可不是一個紀念日,而是一個節氣。農曆五月,已至仲夏,氣溫逐漸升高,各種蛇蟲鼠蟻開始活躍。這些變化,吳越先民已經察覺到了。於是,到了這個時段,大家會有意識採取一些驅毒避邪,祈求健康的措施。五月有五、十五、二十五三個「五日」,因為五月五日為第一個「五日」,因此,被稱為「端五」,端就是開始的意思。又因為「五月」也被稱為「午月」,於是,又有了「端午」這個名字。
也有一種說法,端午的習俗——包粽子、划龍舟,其實,也是先民「避端午」措施的變形。上古時期,醫藥業不發達,先民們驅趕蛇蟲的良藥往往是艾葉和菖蒲,這也是最早的粽葉材料。至於龍舟競渡,則是從古人祭祀祈福的活動中演變而來的。
傳統節日往往與自然節氣有關,其後又發展成各種文化意義。伍子胥、屈原和曹娥的故事,誰是端午節的起源也許不重要,重要的是,端午節融匯了中國人豐富的智慧,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伍子胥、屈原和曹娥是三個有著明顯「標籤」的人,他們身上都凝聚著中華的傳統精神文化:伍子胥代表的是信義,屈原代表的是忠誠,曹娥代表的是孝道。忠、孝、義,這些凝結著中華文明的精神美德,有著更加深入人心的力量,才會讓人們忽略了端午的本源,卻深深地記住了傳說。
比起記住一個節氣的變換,人們更加願意去記住這些有著精神象徵的人物。也許正是因為如此,在歷史的變遷中,端午從一個節氣,變成了一個紀念日,這應該就是文化的力量吧。
▼
出品:長江日報融媒體 編輯:王戎飛 校對:彭艷
※北大校長給領導設了個「局」
※女子花1.5萬元整容 睡一覺埋線「嘣」一聲斷了
TAG:長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