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公孫瓚埋沒的兩大良將,一人成為劉備的爪牙,一人連孫權都害怕
原標題:被公孫瓚埋沒的兩大良將,一人成為劉備的爪牙,一人連孫權都害怕
東漢末年黃巾軍造反,朝廷無力抵抗,下令各郡縣自行招募兵勇平亂,導致出現了群雄割據的局面。而公孫瓚身為貴族子弟,心懷壯志,因大破黃巾軍有功,慢慢發展成了北方一大勢力。
相比於同門師兄弟劉備,公孫瓚「創業」無疑是順利的,可最終劉備成功建立了蜀國,而公孫瓚早早就被袁紹消滅,兩位人主的差距究竟在哪裡呢?或許在如何對待這兩大良將上就能見分曉。
公孫瓚
其一便是趙雲,當時,趙雲率領冀州常山郡的義兵去投靠公孫瓚,據《雲別傳》記載,公孫瓚和趙雲一見面,便調侃道:「聽聞冀州的人都依附了袁紹,怎麼唯獨你迷途知返,想著來投靠我呢?」如果你是趙雲,公孫瓚這話你聽著會舒服嗎?
劉備也曾在公孫瓚帳下,因而和趙雲相識,據《雲別傳》記載:雲以兄喪,辭瓚暫歸,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別,雲辭曰:「終不背德也。」
意思是,趙雲因為兄長去世,打算暫時辭別公孫瓚歸鄉,劉備知道這一別恐怕難以再相見,握著趙雲的手捨不得他離開。咦~難道捨不得趙雲離開的人不應該是公孫瓚嗎?
常山趙子龍
顯然,趙雲並沒有被公孫瓚重用,趙雲之後追隨了皇叔劉備,歷經長坂坡之戰、蜀中平定戰、漢中之戰、北伐之戰等等大小戰役,是蜀國元老之一,在劉備集團中地位非常之高。
尤其是漢水之戰,趙雲殺得曹操大軍人仰馬翻。當時,曹軍追至趙雲營寨,趙雲下令大開營門,偃旗息鼓,假裝成有伏兵的樣子。曹軍果然起疑,不敢輕舉妄動,待曹軍退去之際,趙雲下令擊鼓殺出,一時間曹軍驚駭,匆忙逃走,在漢水中淹死的人甚多,也因此,漢中大戰劉備得勝於曹操。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也評價趙云為劉備的「爪牙」,爪牙相當於羽翼,是指極其得力的助手,而並非貶義詞哦。原文記載著: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歟?
袁紹和公孫瓚勢力如圖
其二便是田豫,早年跟隨劉備,劉備非常器重他,後田豫請求返鄉,劉備哭泣著和他告別,說道:「只恨不能與君一起建立大業」,可見在劉備心目中田豫絕對是個能人。
田豫北返後,成為了公孫瓚的部下,幫助公孫瓚勸退了叛將王門的上萬軍隊,可也並沒受到公孫瓚的重用。公孫瓚被袁紹消滅後,田豫選擇了依附曹操,而田豫正是在曹操這樣的「明君」手下才能夠人盡其才。
田豫
田豫鎮守曹魏北部邊疆的功績先不論了,來說說他一句話退去孫權數萬軍隊的事吧,這麼說誇張了哈。
據《三國志》記載,公元234年,孫權派兵攻打合肥新城,以響應諸葛亮的北伐,滿寵得知消息後,準備出兵救援,田豫分析說:「賊悉眾大舉,非徒投射小利,欲質新城以致大軍耳。宜聽使攻城,挫其銳氣,不當與爭鋒也。城不可拔,眾必罷怠;罷怠然後擊之,可大克也。若賊見計,必不攻城,勢將自走。若便進兵,適入其計。」
簡單來說就是,新城防守足夠,要防止孫權圍點打援之計,吳軍久攻不下後必會退軍,等他們疲憊之際,我們再出擊,定可大獲全勝。果然,不久後吳軍知難而退了。田豫臨陣冷靜,頗有大將之風,讓孫權也無可奈何。
魏蜀吳三國
不用這兩員良將,公孫瓚用的是誰呢?從弟公孫越、從弟公孫范、以及田楷、單經、王門、嚴綱等將領,嚴綱在界橋之戰中被袁紹部將麴義所殺,王門投靠了袁紹,公孫越、田楷皆戰死......
顯然這些人的能力都一般,也難怪公孫瓚會被袁紹幹掉啦~
※陶謙手下有三員良將,兩人為曹操赴湯蹈火,一人連孫策也懼他三分
TAG:小刀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