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荔枝致死」每年爆發的迷思:一種激素引發的飲食危機

「荔枝致死」每年爆發的迷思:一種激素引發的飲食危機

「荔枝致死」每年爆發的迷思:一種激素引發的飲食危機

當下正是荔枝旺季,吃貨們早已吃不攏嘴。

但是,一篇微信爆文卻將大家目光聚焦在「荔枝病」身上:

廣州一位7歲兒童空腹食用過多荔枝後,血糖過低出現昏迷,因食用荔枝導致血糖低的癥狀便稱做荔枝病。

其實回顧20世紀末至今,每年六月都是「荔枝病」研究的旺季。

「荔枝致死」每年爆發的迷思:一種激素引發的飲食危機

爆文中提及2000年的一起案例:廣西某醫院收治71例因食用荔枝引起低血糖的病人。

同時期的許多研究認為,胰島素會降低人體血糖,而吃大量的荔枝會攝入過量果糖致使胰島素上升,超量的胰島素引發了低血糖,嚴重甚至致死。

這類觀點將果糖當作」始作俑者「,但細想一下,那為什麼沒有」果葡糖漿病「?

「荔枝致死」每年爆發的迷思:一種激素引發的飲食危機

其他研究中發現,荔枝內含有刺激胰島素釋放的氨基酸,也有間接抑制血糖分解的物質,或者「荔枝病」是在多種因素工作作用下發生。

雖然,這麼多年對於「荔枝病」的爭論多是猜測。

但就在這些各種猜想中,總離不開一個關鍵物質——胰島素。

胰島素究竟在我們身體里扮演一個什麼角色?

「荔枝致死」每年爆發的迷思:一種激素引發的飲食危機

胰島素的原產地——胰腺

對於胰島素的認識,從19世紀中開始。

科學家發現移除狗的胰臟,會使其尿液含糖,於是認為胰臟產生的某種物質與糖尿病有著因果關係。

這種「神秘物質」也因此受到學界的重視,乃至登臨兩屆諾獎:

1921年,胰島素被成功提取,提取者也獲得了1923年的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

1955年,胰島素分子的一級結構被闡明,闡明者獲得了195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荔枝致死」每年爆發的迷思:一種激素引發的飲食危機

英國化學家桑格闡明胰島素分子的氨基酸序列

胰島素著實不凡,因為它是人體唯一能夠降血糖的激素。

這裡說的血糖,就是指遊離在血液中的葡萄糖。

我們日常飲食都在攝取葡萄糖,這些葡萄糖被消化後,就從小腸進入血液中。

它們有的成了你的能量,有的成了你的肥肉。

「荔枝致死」每年爆發的迷思:一種激素引發的飲食危機

葡萄糖的一生,從它作為食物被吃進胃裡開始。

它們中的80%通過血液來到了各個細胞當中,反應放出能量,維持體溫

也有一部分能量被儲存在ATP中,負責如肌肉收縮之類的生理活動消耗。

剩下20%進入肝臟、肌肉,而這一過程正需要用到胰島素。

「荔枝致死」每年爆發的迷思:一種激素引發的飲食危機

一般在飯後,大量攝入葡萄糖後血糖升高。

這時候的你懶懶地不想動,無處消耗的血糖便聚集遊行,胰腺只得馬上派出胰島素前去鎮壓。

胰島素將一批批血糖送入肝細胞和肌細胞內,被轉變成肝糖元和肌糖元。

同時,近5%的葡萄糖被轉變成了脂肪和膽固醇,這也是為何糖吃多了也會胖。

「荔枝致死」每年爆發的迷思:一種激素引發的飲食危機

糖元的二維剖面示意圖

既然胰島素能夠降糖,必然也有「升糖素」。

人體中腎上腺素、胰高血糖素都負責提高血糖水平,其中胰高血糖素同樣來自胰腺。

當我們感到餓的時候,說明體內血糖不足了,升糖素就會指揮糖元們轉化為能量。

那脂肪呢?糖元消耗完才會大量消耗脂肪,因而脂肪能在細胞里待更久*。

「荔枝致死」每年爆發的迷思:一種激素引發的飲食危機

肥胖只是甜食被稱作「原罪」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則是糖尿病

糖尿病的本質是血糖過高,但我們不是有胰島素在為我們分憂嗎?

我們需要提到關於GI(血糖生成指數)的概念。

一般我們將對血糖量正影響較高的叫做高GI食物,反之則是低GI食物。

正如下表,高GI食物攝入後,血糖在較短時間內下降到正常水平線。

這說明了胰島素釋放量與攝入的血糖量有關係。

「荔枝致死」每年爆發的迷思:一種激素引發的飲食危機

當我們不斷過量攝入糖分,只得不斷依賴胰島素。

細胞飽滿,要納入更多糖元、脂肪等,就需要補償更多的胰島素來維持血糖平衡。

吃的越多胰島素越多,胰島素越多又越容易餓。

與過量使用抗生素會出現抗生素抵抗相似,我們也將產生「胰島素抵抗」

「荔枝致死」每年爆發的迷思:一種激素引發的飲食危機

胖子與正常人24小時內胰島素水平變化

胰島素抵抗是胰島素失去作用的開始。

儘管胰島素分泌充足,但血糖卻持續上升,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認為,胖子容易得糖尿病。

胰島素抵抗最終發展出二型糖尿病——糖尿病中的主力軍。

與之相對的則是一型糖尿病,屬於胰島β細胞被自體免疫破壞,無法產生胰島素的患者。

二型糖尿病佔了糖尿病總額的9成,是名副其實的文明病。

「荔枝致死」每年爆發的迷思:一種激素引發的飲食危機

2015年世界糖尿病分布

糖尿病初期癥狀與胰島素抵抗相關。

因為胰島素相對不足,脂肪合成反而少,會發現體重莫名減輕。

而且因為體內血糖上升,口渴、尿頻、傷口難癒合的情況也會出現。

隨著時間推移,一些併發症也就隨之而來。

心臟病、中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失明、腎衰竭、糖尿病腳皆是常態。

「荔枝致死」每年爆發的迷思:一種激素引發的飲食危機

糖尿病腳,潰爛無法癒合

而針對糖尿病的治療,最終還得落到了胰島素的身上。

用皮下注射的方式給病人注入胰島素,滿足身體對胰島素的需要。

在外來的胰島素加入後,胰腺的壓力減少,也就不需要大量產出胰島素。

在控制血糖後,會逐漸減少胰島素用量,此時胰腺已經不再大量產出胰島素,打破了惡性循環就有機會糾正」胰島素抵抗「

「荔枝致死」每年爆發的迷思:一種激素引發的飲食危機

又是糖尿病又是肥胖,甜食也不再那麼誘人。

與此同時,2016年美國糖業爆出1960年代收買哈佛研究員,扭曲糖類研究。

糖類被視作慢性毒藥,含糖飲料在西方世界銷量大幅下降,飲料公司都不得已擴展一下亞洲市場。

曾經的「健康糖」——果糖,也成了眾矢之的。

「荔枝致死」每年爆發的迷思:一種激素引發的飲食危機

好在市場的力量是偉大的,各式各樣的代替品開始出現。

作為糖的替代品,它們號稱低卡路里乃至0卡路里。

代糖可謂是糖尿病患者福音,讓他們既能吃上糖,又不用擔心給身體帶來負擔。

不過代糖真正活躍的領域,其實還是「減肥食品」。

「荔枝致死」每年爆發的迷思:一種激素引發的飲食危機

美國糖尿病協會和心臟協會都一致認為可以用代糖對抗肥胖。

真的嗎?

2008年的一項研究,分析了3682位成人在八年內在八年內的飲用代糖飲料與體重變化的關係。

他們發現,他們的體重明顯增加,喝代糖飲料無助減肥。

但這是為什麼?

「荔枝致死」每年爆發的迷思:一種激素引發的飲食危機

近年研究,代糖雖然不會刺激胰島素分泌,卻會影響對其他食物的代謝反應。

一組試驗中,喝了代糖水(蔗糖素)的實驗組與喝了清水的對照組一同進行葡萄糖耐受性測試,實驗組的胰島素分泌提高了20%。

另一組試驗則是研究甜菊葉與阿斯巴甜。

可以發現,食用代糖後進食兩小時後,胰島素指數是蔗糖組的五倍左右!

「荔枝致死」每年爆發的迷思:一種激素引發的飲食危機

阿斯巴甜(圓形)、甜菊葉(方形)與蔗糖(三角形)對比

不僅是「減肥利器」代糖能刺激胰島素分泌,有研究發現,只要你吃了食物就會分泌胰島素。

1986年,一項研究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兩位受試者分別進行皮下注射與口服相同量的葡萄糖水,結果卻發現口服者的胰島素分泌竟比注射者分泌更多

「荔枝致死」每年爆發的迷思:一種激素引發的飲食危機

後期實驗更是確定這個情況:

所有食物都會刺激胰島素分泌,血糖只佔了胰島素分泌原因的23%,而食物佔了50%以上。

我們將不吃東西時仍分泌出的胰島素低值,稱作「空腹胰島素」。

因此將荔枝造成胰島素爆發,完全歸因於果糖著實不妥。

「荔枝致死」每年爆發的迷思:一種激素引發的飲食危機

胰島素分泌確實調皮,我們似乎找不到什麼方式讓它停下來。

但我們卻也不用急著焦慮,細細回想,無論是荔枝致低血糖、肥胖、糖尿病,無不跟「過量」二字掛鉤。

過猶不及,在這也正好合適。

*參考資料

劉瑩. 小兒荔枝病71例臨床分析[J]. 廣西醫學, 2000.

張樹球, 鐘鳴, 盧彩珍, 黃運忠, 羅艷紅. 荔枝病發病區的荔枝蛋白及其亮氨酸含量測定[J]. 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 1989.

蔡雯雯, 李鐸. 果糖的吸收代謝以及與健康的關係[J]. 浙江大學學報, 2016.

徐愛華. 低血糖症的診斷與治療[J]. 陝西新醫藥, 1980.

shanemate. 肥胖解密. 用機率看世界.

Jotham Suez etc al. Artificial sweeteners linked to abnormal glucose metabolism (N&V) DOI: 10.1038/nature13793.

Mark Sisson. Do Artificial Sweeteners Cause an Insulin Spike?

ekfdiagnostics.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METalk 的精彩文章:

這部關於龍的紀錄片,看看就好千萬別當真
一次沒有傷亡的核事故,讓美國核電建設停滯31年

TAG:SMETal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