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端午吃粽子的養生之道

端午吃粽子的養生之道

「白面女,青面郎,腰帶一纏,跳下塘」 這是我們那裡過端午節時家裡老人們常掛在嘴邊的民俗諺語,通常在說這一句話時,他們在圍成一桌包粽子。

每年端午節都要吃粽子,南方人吃咸粽子,包肉包蛋黃,北方人吃甜粽子包棗包蜜豆,古人也吃粽子,那內容就更豐富多彩了。

據記載,晉代,粽子才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等,品種增多。這是最早的粽子。

這時你會發現粽子里居然還包了中藥,儼然更像是一道葯膳吧。

糯米,性味甘溫,《本草綱目》說它:「暖脾胃,止虛寒泄痢」藥王孫思邈也說:「脾病宜食,益氣止瀉。」可見這也是一味溫補藥,對脾胃虛寒的人比較友好。

益智仁更不必說,《本草求真》直言:「益智,氣味宰熱,功專燥脾溫胃,及斂脾腎氣逆,藏納歸源,故又號為補心補命之劑。是以胃冷而見涎唾,則用此以收攝,脾虛而見不食,則用此溫里」溫中的作用就更強了。

其他如禽獸肉、板栗、紅棗等皆是性味偏溫的食物,加到有補中益氣健脾暖胃的糯米當中更是相得益彰。由此可見,最早人們做粽子很有可能是把它當做一道溫中健脾的葯膳的。

為什麼要在端午節這天倒騰這麼一道補中益氣的葯膳呢?只是為了設置一個節日,有理由吃好吃的?哪有你想的那麼簡單。這得從端午節的起源說起,不過這裡不講屈原,只講節氣。

端午節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又叫做天中節,根據 陰陽術數而名。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余·卷二十·熙朝樂事》:「端午為天中節」,是因為午日太陽行至中天,達到最高點,午時尤然,故稱之為「天中節」。這說法跟夏至就很像了,而且端午跟夏至這兩個日子離得非常近。公元前七世紀的時候,古人用土圭量日影,夏至這一天,日影最短,因此把這一天稱作「夏至」。《恪遵憲度抄本》中說:「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對我國來說是太陽高度最高的時候。所以說是過端午節,不如說是過夏至節,或者兩者連在一起過,也無可非議。

夏至的節氣有什麼特點呢?《黃帝內經素問集注》里說:「夏三月。此為蕃秀。(蕃、茂也。陽氣浮長。故為茂盛而華秀也。)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夏至陰氣微上。陽氣微下。故為天地氣交。陽氣施化。陰氣結成。成化相合。故萬物華實也。)」《四聖心源》里說:「四象輪旋,一年而周。陽升於歲半之前,陰降於歲半之後。陽之半升則為春,全升則為夏;陰之半降則為秋,全降則為冬。」

夏至作為一年陰陽交替的重要節點,是陽氣開始往下降的,陰氣開始往上升的時候,這個可以參考冬暖夏涼的井水。夏季陽氣浮越在地表,天氣炎熱,地表萬物華實,華英成秀,井水卻很涼;冬季陽氣潛藏於地底,地表天寒地凍,水冰地坼,井水卻是熱的。人體跟自然界也是相互呼應的,夏季陽氣浮越於膚表,所以怕熱,出汗多,毛孔也會比較大,但是肚皮卻是比較涼的,這是因為陽氣浮在外面,體陽氣相對不足的原因,相反,冬天的時候陽氣內藏,身體怕冷,要穿很厚的衣服,肚皮摸著卻相對溫暖一點。

這個情況在什麼時間段會最明顯呢?夏至之前的幾天會最明顯,夏至這個節氣作為一年中陽氣最旺,開始由陽轉陰的重要節點,體表陽氣越旺,體內中寒越重,對於一些脾胃病的患者來說,這段時間也是腹瀉的高發期。中陽本身就不足,又借了季節的強勢助攻,自己又貪涼飲冷,吹空調吃冷飲,雪上加霜,脾胃陽氣就更進一步受傷了。

所以這個時間段吃一些補中益氣的葯膳就非常合適了,粽子的養生之道就在這裡。這也是我們說的春夏養陽。同樣原理的還有廣西桂林的狗肉節,也是在夏至這一天過節,在一年中最熱的一天吃大熱的狗肉以補脾暖胃,溫腎暖陽。相反的,這個季節吃生冷瓜果,涼茶冷飲就是引賊入室,而且還是乘虛而入,是非常傷陽氣的,可謂是貽害無窮。

不過還需要強調的是粽子雖好,不要貪吃哦,脾胃運化功能弱的的,吃粽子要適可而止,糯米粘滯而不好消化,吃多容易積食。

最後祝大家端午安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定製家居用什麼板材好?
點擊查看綠河大學國際學生項目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