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句話,你知道是誰發明的?何時開始用的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句話,你知道是誰發明的?何時開始用的

我們經常在電影電視上,看到一個太監宣讀聖旨的場景,一上來必先念上一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最後還要來上那麼一句「欽此」。那麼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下面就請聽小編為你慢慢道來。在「奉天承運」這個詞當中,「奉」的意思是遵照,遵從天意,也就是說,我(皇帝)是受命於天。而所謂的「承運」是說要繼承新生的氣運,也就是說是老天爺叫我這麼做得。是中國古代封建帝王詔書開頭的套語,起源於秦朝,而從明朝才開始正式使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句話,你知道是誰發明的?何時開始用的

在古代,為了體現皇帝與常人的不一樣。於是,稱皇帝為「天子」。而皇帝本人也會自稱為「朕」。眾所周知,皇帝這個說法是起源於秦始皇。當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不再沿用之前「王」的稱號,而改稱「皇帝」。但是,「奉天承運」這句話,卻不是秦始皇開始使用的。我們都知道,「奉天承運」這句話,多用於皇帝下達詔令的時候。然而,在秦朝的時候,皇帝下達詔令,會用到「詔」這個字。到漢朝的時候,出現了「詔曰」兩個字。再到元朝的時候,使用的是上天眷命。不過依舊是沒有出現「奉天承運」整句話。「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句話,你知道是誰發明的?何時開始用的

例如漢代皇帝的詔書前多有「應天順時,受茲明命」八個字,強調皇帝的權力是天命所歸,他人不得竊奪。至唐代,詔令分為冊書、制書等七種形式,天命所歸的話往往見於皇帝的即位詔令中,如德宗即位冊文有"昊天有命,皇王受之」。宋代的詔令繼承唐代又有所變化,以"朕紹膺駿命"或"朕膺昊天之眷命」開頭的佔有相當比例。「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句話,你知道是誰發明的?何時開始用的

朱元璋祖上幾代都是農民,家庭非常貧苦,因此從來沒有讀過書,從小就給村裡的地主放牛。對於朱元璋而言,出身無法改變,但讓他鬧心的名字卻可以換掉。在元朝時,漢族老百姓的名字只能按照輩分排行或父母年紀相加來取名,因此朱元璋就有了朱重八的大名,其父則名為朱五四。朱元璋在當上皇帝後,為了不讓別人在名字上嘲笑他,他在為兒孫起名字的時候,是動了一番腦筋的,他子孫的名字上都有五行「金木水火土」。這就造成了一種現象,因為帶五行的字有限,又加上朱元璋子孫非常多,於是後來子孫在取名字的時候,為了遵守這條祖制,甚至開始造字了。

接著為了顯示自己受於天命的氣勢,除了大建宮殿把最重要的朝會大殿命名為「奉天殿」;朱元璋也經常對下面的臣子說到:「見人言動皆奉天而行,非敢自專也。」從此以後,傳達聖旨的人就會在皇帝的詔書前加上奉天承運皇帝的稱呼,這個稱號再加上詔曰兩個字,重新斷句就逐漸成了現在電視劇中經常聽到的那句流行語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了。

因此,這句話正確的讀法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後邊的「詔曰」二字,是不能與「皇帝」斷在一起的。至於清朝仍然沿用明代的稱呼,是因為清承明制,也想表明大清入主中原是天命所系,所以將本族發祥地盛京改稱「奉天府」,同時在詔書中也採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作為開頭,一直用到辛亥革命宣統皇帝退位才結束。另外,在一些明清聖旨中可看到有「奉天承運皇帝制曰」的字樣。「制曰」與「詔曰」有什麼不同呢?簡單地說,「制曰」類「聖旨」是國家制度的文告;「詔曰」乃帝王對具體人、具體事發布的命令。還有一類「懿旨」,想必大家都知道,是專指皇后或太子發布的命令。

雖然都是「詔曰」,但前綴在不同朝代是不一樣的。比如在實行「三省制」的唐朝,因為朝廷重要文書都必須經門下省審核後才能下發,所以唐朝的皇帝文書往往都是以「門下」開頭,意思是門下省已經審核通過。而元朝的聖旨則經常用「長生天氣力里,大福蔭護助里」開頭,但從來沒有過「奉天承運皇帝」。

清朝學者俞樾的《茶香寶續鈔》中也有記載說奉天承運是論豐天殿的名字而來,不過明朝的聖旨原型里,開頭並不是「奉天承運」,而是「奉天承運皇帝」意思指的是君主頒布的詔書,當然這裡不必太過專註。到了清朝時期,還有奉天承運,皇帝制曰的使用,這一流傳甚久的語句,也隨著皇帝制的瓦解而煙消雲散,而它的威信氣度,始終讓我們在宮廷劇、歷史中回味,它依舊那樣神秘和不可觸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最後一支明朝後裔,寧死不屈,隱居緬甸深山,沿襲明朝官職
明朝是無明君、無名臣、無大將的三無朝代?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