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生只愛一個人,一件事堅持一輩子

一生只愛一個人,一件事堅持一輩子

來源:十點人物誌(ID:sdrenwu)主播 | 雪霜

- 1 -

很多年以後,司馬光站在廟堂的九鼎前,準會想起在故鄉砸缸的那個遙遠下午。

那天,司馬光背完書,出去蹦躂幾圈。忽然聽到村東不遠處傳來呼救聲,司馬光邁開小腳丫跑了過去。只見小夥伴們圍著一口缸(實則是瓮),原來有個熊孩子失足掉缸里了。

當時,有的小夥伴急哭了,有的小夥伴跑回家找大人,但遠水救不了近火。眼看祖國的花朵就要蔫了,司馬光急中生智。

Duang!

他搬起石頭砸缸,缸里的孩子隨水流一瀉而出。

司馬光一砸成名,成了家喻戶曉的小英雄。有畫師甚至繪了幅《小兒擊瓮圖》,配合當時成熟的雕版印刷術,大賺了一筆。

從此,司馬光成了童星。到哪只要報上姓名,就有人為他打 call。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有的天才,就是在一片讚美聲中被「捧殺」的,比如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

「我不是天才,砸缸僅靈機一動而已。」

所幸司馬光有這份清醒,才沒有「泯然眾人」。

他的確不是天才,小時候記憶力尚且不如同齡人。但他有種死磕精神,背不出就「多誦數遍」。因為下足了苦功,一旦背出,終生不忘。

司馬光

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中提出了「一萬小時定律」: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司馬光不斷背誦,不斷訓練記憶力,久而久之,記憶力已超常人。

7歲時,他聽講《左傳》。回家後,就能自己組織語言複述給長輩們聽。

- 2 -

司馬光好學,但絕不是書獃子,這得益於他有個「驢友」老爸。

司馬光小時候,隨老爸四處遊歷,用腳步丈量著大宋的土地。

沒有世界觀,所以要觀世界。

隨老爸仗劍走天涯,司馬光的世界觀逐漸確立。而他的修史夢,或許在兒時埋下了種子。

老爸不僅帶他開闊眼界,還教他做人。

司馬光小時候剝青核桃,怎麼也去不了那層皮。婢女拿開水一燙,皮就脫了。可有人問起時,他卻謊稱自己剝的。

碰巧整個過程被老爸撞見,老爸厲聲訓斥他:

小小年紀怎麼可以撒謊!(小子何得謾語!)

此後,司馬光再不敢說假話。

《三字經》曰:養不教,父之過。

父親,是兒子最好的老師;父親的德行,是兒子最好的遺產。

司馬光,字君實,打一出生,父親就希望他成長為一個真君子。

後來,司馬光實至名歸了,這都離不開他有個言傳身教的好爹。

- 3 -

20歲那年,司馬光的人生,雙喜降臨。

第一喜,是金榜題名。

司馬光自幼好學,「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到20歲時,「書無所不通,文詞醇深」。有如此才華,考取功名如探囊取物。

及第後,朝廷照例擺「聞喜宴」,宴請所有新科進士(「金榜題名」是「人生四大喜」之一,聞喜宴由此得名)。

聞喜宴上,大家紛紛別上一枝花。在當時,戴花是種習俗,叫「簪花」。所以,水滸108將中有個「一枝花」蔡慶。蔡慶是純爺們,但他戴花,沒覺得丟人。

儘管如此,司馬光仍不願戴,因為他「性不喜華靡」。有位「同年」(同榜進士)規勸他,「這是皇帝御賜,不戴不妥吧。」他才戴上。

第二喜,是洞房花燭。

這年,司馬光娶了大戶千金張氏為妻。張氏年方二八,賢惠溫柔,情商高、會做人,婆家沒一個說她不好的。

有次家中失竊,司馬光正生悶氣。體貼的張氏安慰他:「夫君平安就好,錢財丟了,日後還可再得。」

司馬光是才子,身上卻沒有才子的風流習氣,也不懂浪漫。

某年元宵夜,花市燈如晝。

張氏提議去賞燈,司馬光卻答:「家裡天天點燈,有啥好賞的?」這時,寶馬雕車的噠噠聲以及美人兒的笑聲盈盈,隱約飄進了屋內。

張氏面露紅暈,「其實我是想看來來往往、形形色色的人兒!」不料,司馬光吐槽:「看人?難道我是鬼嗎?」張氏差點暈倒……「你丫也忒不懂浪漫了!」

不懂浪漫,也有不懂浪漫的好處。

司馬光年逾而立之年時,仍膝下無子。張氏深感自責,花重金買了個美人,司馬光卻視若無睹。

張氏懷疑是自己在家的緣故,便借故出門,然後安排美人悄咪咪地前往書房。司馬光正埋頭書本,絲毫沒注意到美人的出現。

美人為刷存在感,便問他在看什麼書。司馬光方才抬起頭來,「夫人不在,你怎能來書房?」

之後,司馬光考慮到張氏難為情,就過繼了兄長之子司馬康(《訓儉示康》的「康」)。

每憶起這些,張氏的面頰就泛起紅暈,那是一種讓她安安心心的小確幸。

在納妾成風的宋代,司馬光卻做到了「只取一瓢」!他就是男人中的一股清流啊!

- 4 -

司馬光除了有家人,還有朋友相伴。

在京城開封,司馬光和王安石、呂公著、韓維一見如故。這四位才子一拍即合,弄出個文學天團——「嘉佑四友」。

王安石在士大夫中頗有聲譽,司馬光很佩服他的為人和才學。若不是因為日後政見不同,他們會成為一輩子的摯交。

呂公著愛談詩論道,言簡意賅。司馬光說:「每聞晦叔(呂公著字)講學,便覺得自己太啰嗦。」

韓維擅長寫詩,時人贊他的詩「情致風流,絕出時輩」。

除了以上三位,司馬光還經常拜謁梅堯臣(梅堯臣被譽為宋詩的開山祖師,與歐陽修並稱「歐梅」)。兩人時常談詩至深夜,歸途中燈火歷歷在目。

- 5 -

1060年,皇帝想任命司馬光修起居注。

修起居注,就是記錄帝王的言行。修起居之職,向來是「士林高選」,選拔十分嚴格,要求文采飛揚。此外,這份工作接近皇帝的機會多,日後便於升遷。

然而,這麼一份美差,司馬光卻拒絕了5次!

後來,皇帝又想任命司馬光為樞密副使。樞密副使,也即軍隊二把手。這可是無數人削尖了腦袋想爬到的位置,司馬光卻堅辭不受。

在辭呈中,他說:「我除粗通經史,一無所長。軍旅之事,不曾研究。近來身體又不好,實在無法勝任這樣的機要工作。」

司馬光的牛脾氣一上來,可以說誰也勸不動,哪怕是天子來呼,也不上船!難怪後來蘇軾戲稱他「司馬牛」。

那麼,司馬光為啥要三番五次拒絕美差呢?因為他有自知之明和責任心。

無法勝任的活兒,他絕不去碰。如果某個崗位,自己德不配位,做一天都難受!因為責任心,會讓他倍受煎熬。

今天,有許多斜桿青年,動輒跨界。跨界是好事兒,說明你的眼界足夠開闊。有句話,叫技多不壓身嘛。

但是,在時間、精力有限的情況下,不妨選擇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深耕。

作家和菜頭說過:持續創作,時光會幫你消滅99%的對手。

這句話,適用於任何領域。

司馬光

- 6 -

司馬光擅長什麼呢?進諫。他秉性耿介,當諫官再合適不過了。

諫官之職在於專言朝政缺失,指陳皇帝、百官的過錯。這就難免會得罪不少人,但諫官仍要冒死進諫,所謂「專利國家,不為身謀」。

司馬光做到了。

針對北宋的冗兵現象,他上書建議,補充兵員要精選,要改變過去「惟務人多」的局面;

針對科舉,他不贊成詩賦取士,提倡考策論。他認為,這樣選拔出來的考生,才有經世致用之才,而不單單只會吟詩作賦;

有一回,交趾國進貢異獸,稱是麒麟。司馬光認為,倘是真麒麟,也不一定象徵祥瑞。倘是假麒麟,沒準兒讓蠻夷之邦偷笑大宋眼瞎。他便上書《交趾獻奇獸賦》,勸皇帝以麒麟水土不服為由,將異獸送回去。

司馬光天天在宋仁宗耳邊叨叨,導致仁宗都怕了,所以元宵節出遊時說:

此因歲時與萬姓同樂耳,非朕獨肆游觀也!

這意思是,朕與民同樂,非獨享其樂。這話明顯是故意說給司馬光聽的,擔心司馬光勸諫自己不要沉迷玩樂。

司馬光除了擅長進諫,還擅長修史。修史本來就要求「秉筆直書」,他秉性耿介,當史官再合適不過了。

不過,司馬光能專心修史,還得感謝王安石。

- 7 -

公元1068年, 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副宰相),開始醞釀變法。

宋神宗登基剛滿一年,照例要辦南郊大禮(帝王祭天的大禮),給群臣發福利。

然而,這一年,河北鬧災荒。司馬光上書請求免掉給大臣的荷包,他認為目前河北鬧災荒,國家要用錢的地方很多,能省就省。

王安石卻反駁說,給大臣發的那點錢,相當於毛毛雨。不發的話,也於事無補;發的話,顯得皇恩浩蕩。

他認為當務之急並非國用不足,而是缺「善理財者」。而後王安石提出了「善理財者,民不加賦而國用饒」。

司馬光反駁,「天地所生,貨財百物,止有此數,不在民間,則在公家」。他提出了財富守恆定律,國庫多一些,民間就少一些。他認為,王安石所謂「理財」,無非是「與民爭利」。

無論王安石還是司馬光,都認為財政是國家要務。不同的是,王安石主張「開源」,司馬光主張「節流」。

他倆一旦在朝堂上舌戰起來,就沒完沒了。因為他倆都特別「軸」。

王安石

- 8 -

司馬光人稱「司馬牛」,王安石人稱「拗相公」。

如果非要說誰更犟一點?可能是王安石吧。

還記得前文提到「司馬光5次拒絕修起居注一職」嗎?王安石更甚,辭了七八次。

皇帝曾想讓王安石修起居注,幾次被王安石拒絕。皇帝不甘心,就讓使者攜敕令(任免文書)直奔王安石辦公室。王安石避之不及,急忙閃進廁所里。

使者等了多時,見不著人,無奈之下就把敕令放辦公桌上了。王安石估摸使者走了才出來,卻發現辦公桌上多了一紙文書。於是,他出門追使者,愣是把敕令還了回去。

王安石的犟,司馬光自愧不如。

某次,包拯(包青天原型)宴請眾賓客。司馬光素不喜酒,勉強喝了幾杯。王安石呢?不論包拯怎麼勸,滴酒不沾。司馬光當時就認輸了:「某以此知其不屈。」

司馬光犟不過王安石,註定要輸。

王安石對變法有種近乎偏執的執著。他有句名言: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所以,無論司馬光怎麼抨擊新政,王安石只會心平氣和地給他回《答司馬諫議書》。然後,該改革改革。

更何況,王安石的後台是宋神宗。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宋神宗肖像

- 9 -

1071年,司馬光請求外放,來到洛陽。在洛陽,他蓋起一座園子,名為「獨樂園」。

大地母親是最有胸懷的。當你一無所有時,還有她願接納你;當你在黑暗裡無限墜落時,還有她托舉著你。

司馬光就這樣「結廬在人境」,過起了無案牘之勞形的生活。

他終於有時間去會晤自然,也終於有時間去完成那件偉大的事——編一部史書。

這部史書要「上起戰國,下迄五代」,並且要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之事。

不僅僅是記錄史實,每一章中,他還會仿照「太史公曰」,寫上一段史論——「臣光曰」。

如此皇皇巨著,絕非憑一己之力能完成。

主創團隊還包括3位鴻儒——劉恕、劉攽、范祖禹,另外,還有幾十位知識分子做助手。

他們夜以繼日地編書,有的甚至犧牲了健康,比如劉恕,書未成,就過勞死了,稱得上「用生命在修史」;

再比如司馬光,為了編好這本書,他「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他擔心睡過頭,就特製了「警枕」——光滑的圓枕木。只要一側身,頭落地即醒,披衣起身繼續寫。

春去秋來,這部涵蓋16朝、囊括上下1300年的史書,終於在公元1084年告成。司馬光掐指一算,他在洛陽,已經筆耕不綴了整整14年。

當宋神宗收到司馬光進呈的這部皇皇巨著時,摩挲過書頁的手,開始顫抖。他激動地親筆御批:有鑒於往事,以資於治道。

泱泱中華的第一部編年體通史,遂有了它的名字——《資治通鑒》。

-10-

公元1085年,宋神宗駕崩,新黨最大的後台沒了。繼位的宋哲宗才9歲,暫由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

高氏早看不慣新政了。當年,鄭俠上《流民圖》。宋神宗平時深居簡出,見此圖始知民間疾苦,夜不能寐,下「責躬詔」;高氏更是破口大罵:「王安石亂天下!」

如今她掌權了,第一時間召回了司馬光。

不過,司馬光自個先從洛陽趕回開封了。不是因為接到詔書,而是神宗駕崩,他趕回去奔喪。

司馬光進京時,開封的主路上,民眾夾道歡迎。

千年前,號稱「魏晉顏值擔當」的衛玠進城時,他的車駕也被堵在路中央。民眾堵衛玠,是想看傳說中他究竟多帥。

而今,司馬光垂垂老矣,民眾堵他,絕非為了睹其容顏,而是懇請他出山,輔佐幼帝,造福蒼生——公毋歸洛,留相天子,活百姓。

當司馬光穿過人山人海,進入朝堂時,衛士們紛紛把手放到額頭上,以示尊敬。

「司馬相公好!」

要知道,此前司馬光並沒有當過宰相,但他已然是人們心目中的理想宰相了。

-11-

1086年,司馬光拜相。

甫一上任,盡廢新法,史稱「元祐更化」。

這年四月份,也許是看到自己苦心經營了大半輩子的新政,一夜回到解放前,王安石鬱鬱而終。

政敵死了,司馬光卻痛哭流涕,他下令厚葬王安石。

「人們說安石姦邪,說得太過分,安石只是不曉事,又固執。」

司馬光的原話中,還有一句:

然光與介甫趣向雖殊,大歸則同。

讓我想起了《岳陽樓記》中那句「微斯人,吾誰與歸?」

這或許是司馬光痛哭的原因吧。

君子和而不同,你我政見不同,我不怪你。

我們還是,永遠的,朋友。

-12-

王安石去世後僅5個月,司馬光便追隨老友而去。臨終前,所交待的全是天下事,無一件私事。

當靈車從京城開封送往故鄉夏縣的那天,天空飄起了綿密的雨。開封城輓歌斷腸,幾乎所有人都跑去送行。

李白有句詩: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秋。

司馬光憑一部《資治通鑒》,便足以垂輝映千秋了。

但又豈止是他的著作呢?

十點君說

司馬光和王安石,一個「司馬牛」,一個「拗相公」,兩人立場相去甚遠,但彼此互為知己。

君子和而不同,這大概是友誼最好的樣子。

說到這兩位,不得不提另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蘇軾,他和司馬光、王安石是同時代生人。

蘇軾贊同司馬光,他們都犟不過王安石,但這並不妨礙三人有很好的私交。蘇軾曾含冤入獄,作為政敵的王安石反而為他求情。蘇軾也為他說過許多公道話。

君子之交當如此,堅持自己的原則,但也尊重對方的品格。

他們的故事,都被文學大師林語堂寫進了《蘇東坡傳》。林語堂用詼諧幽默的筆調,寫了蘇東坡一生的傳奇經歷,其中就有很多三人的趣事。

現在,只需要關注十點人物誌,就可以免費收聽林語堂的《蘇東坡傳》。

除此之外,還有林徽因、張愛玲、喬布斯等知名人物傳記,等你免費來聽。

記錄影響時代的100位中外名人

甄選一生必讀的100本人物傳記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關注「十點人物誌」

-參考書目-

程應謬 著 《司馬光新傳》

李金山 著 《重說司馬光》

趙冬梅 著 《司馬光和他的時代》

-作者-

-主播-

雪霜,修茶人之心以感受美,以朗讀之美去感受情。微信公眾號白茶F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點讀書 的精彩文章:

越會賺錢的女人,越喜歡這樣花時間
做個女人好難

TAG:十點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