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看一場電影,體驗一場前世今生

看一場電影,體驗一場前世今生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我變得喜歡看電影。有時會隨意選部熱片去影院看,那是「三分電影七分環境」,在電影院那種強行聚焦的場所,可以讓我全情投入,享受心無旁騖的觀影時刻。更多的時候,我會在周末或閑暇,從海量的電影推薦里找合心水的片源來獨自細品。這種時候,影片本身變得比環境更重要。所以,這種時候,電影的前五分鐘至關重要,因為選擇太多,有時,我們的確會因為開篇不夠精彩,錯過了真正的好片。對於電影類型倒沒有絕對的傾向,有時看些有點年頭的老片子,國產有不少經典,粵片似乎搞笑打渾的居多;英美片表演多生猛誇張,充斥各種荒誕嘻鬧與離經逆道,剛接觸頗感新鮮有趣,久了也覺套路化;日劇的畫風常有一種東方特有的陰冷沉鬱,這幾年大火的印度電影雖然還是一言不和就跳舞唱歌,但勝在主旋律比較嚴肅,敢於揭露現實,一些本土演員的表現力絕佳,不像好萊塢明星商業出演氣息濃厚。義大利電影也特質鮮明,因為在中國算是小語種,故被翻譯的電影基本上都有質量保障,意劇影片常伴隨著演員們極其豐富的面部表情與手勢,再加上發言急短快的語言風格。如此種種,無一不銘印著這些國家和地域的風俗文化特徵。

回想年少懵懂時,對那些把觀影當閱讀一樣作為愛好的人感到不理解,認為電影總是拍得晦澀難懂,各種故事梗讓人費解。不如看電視劇,各種前因後果交待得清清楚楚,且反覆呈現。自然,我那時認為,看劇就應該越輕鬆越淺白越好,恨不得讓演員把所有的肢體語言口頭化,無聲變有聲,隱意成顯性;就像台灣劇或泰劇之類,大呼小叫的誇張表演,閉著眼可以猜對劇情。年歲增長,才慢慢懂得了收斂、沉靜、悠遠,無言勝萬語的意境之美。這個時候,開始去看電影,彷彿打開了另一扇門,看的還是電影,對電影的解讀卻摻雜了自己的人生歷程和感悟;從一部電影里,大概會從這幾樣方面去體會:

一個是電影的立意和主基調:也就是整個電影通過故事和人物最終要表達的一種思想,或稱世界觀和價值觀;雖然經過審片過濾,但仍然有和而不同的獨立思考。從五花八門、包羅萬象的電影取材中歸納主題,無非幾類:家庭情感一類的,表達人與人之間的愛恨情仇和家庭社會倫理;英雄主義題材,體現懲惡揚善、正義必勝的主旋律,包括老美那種拍到爛的拯救世界英雄類型;以及自然生態保護環境類型的題材;還有奇幻靈異類,試圖用一種更客觀超脫的方式來重新定義和審視人類現實社會。各種分類依照不同分法還可以更多更細,但歸總反映的主基調都有著大時代的背景和開篇所說的地域文化特徵。

每個時代的電影就是這個時代當下的社會主流價值觀和思想論的彙集,有相互補充和融合,也有彼此衝突或排斥。但無論哪一類,背後都有相當數量的支持者和信仰者。對社會個體而言,你只能從中選擇一列來站隊。從眾現象是集體無意識的表現。從電影的選材立意上,也可以略現端倪。

其二是看電影中的人設,主角和配角的人生故事;一部電影會有形色各異的人物。這些人物在設計時具備了較高的象徵性,就像人們常說的一句話:藝術不虛,其本質上是源於生活且升華於生活。這些電影中的人設一定是從現實的人群里來提取和概括的,是真實的客觀存在。電影里的人物有大人物,也有小人物;有正角也有反派;即使他們所處的環境與我們距離遙遠,但我們之所以能產生代入感和親近感,是因為但凡是人,就會有社會性和共性,大人物也有小煩惱,小人物也有大智慧;而且每個角色會在電影里顯現一種宿命,他們在劇中最後的結局往往會被我們蓋棺定論,以此來推理和思考人生。

此外就是看電影的表現手法或稱講述方式;有個比較專業的詞叫「蒙太奇」,我沒有深究,大意是指一種鏡頭的剪湊與組合,就像電影里不可能一直是按時間順序平鋪直敘,而是會出現很多穿插倒述、回憶想像及隱喻表現等,其實是個蠻有趣的東西。同樣的鏡頭,可以通過組合,可以拍成完全不一樣的故事。就像是同樣的人生經歷,通過不同的人來講述,或在不同的階段選擇重點,也可以得出完全不一樣的結論。所以,心理學有一個流派,叫做敘事療法,就是通過「故事敘說,問題外化」的方式,鼓勵人們去統整和反思生活,放下主流文化的量尺,去重新解構和定義自己的生活方式。在電影的講述里,我們也會看到,一個人長長的一生,被濃縮在若干個代表性事件和重要衝突上,即展示這個人物的素材已被編選過的;假設電影人物是一個真實的主人公,那麼他/她的生活素材和經歷的總和肯定是遠遠大於電影里陳設出來的。如果我們能從他/她的全部生活素材和經歷里再去做一次挑揀和展示,我們完全可以得到大大不同甚至絕然迵異的人物形象,因為每一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不同的生活場景里,他/她的個性特質和行為表現並不具備唯一性和穩定性。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人在一生中做了10件好事和10件壞事,如果我們挑選代表事件多是好事,那他有可能被貼以「好人」標鑒,反之亦然。

還有一處雖在影片之外,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那就是看影評。有時我甚至會覺得影評精彩過電影。觀影者的主觀性會讓同一部電影有著更大的解讀空間和異質化。特別是一些開放性結尾的影片,編劇本身也希望「去主觀化」,減少電影說教痕迹,那麼在影評里我們會看到各種「非主流」和更個性化的解構和評說,他們會試著從影片中找各類蛛絲馬跡來還原或解讀編劇導演的各種隱喻和要表達的終極意義,也會對照自己的生活去理解角色本身的行為動機和結局宿命。通過影評,不僅可以找到一些共鳴,更可以切身體會到什麼叫多角度,什麼叫換位,幫助我們用一種全新的視角透過電影來回歸併審視自己的人生故事。

電影之所以能夠吸引和打動人,我覺得最為重要的一點是:一個人最初來到世間,是帶著無限的可能!但在每一個固定的社會環境下併到達一定的年齡階段,就會被生活塑造成形,靈魂也似乎已經被根植在現實條件下,很難跳出軀殼。可是,在電影短短的兩個小時中,我們可以跟著主角走完一生,在這個角色代入的同時,也讓我們活出一種新的角色體驗。就像是某藝人回答自己之所以喜歡當演員,是因為正常的人只能活一生,但演員可以在無數個劇本里生生死死,體會多種人生。其實,這話也可以用在觀影者的身上,當我們聚精會神、悄然靜默地看完一部影片,當我們隱匿自我、全情代入到這個角色里,去理解他的行為、去共情他的悲歡,這個時候,我們也可以變成任何人,在短短的影片里,體驗到漫長而完整的一生,這是一件多麼有趣的事情!

歡迎大家掃描關注我的個人原創寫作公眾號

(定期分享職場,人文,家庭,育兒,心理學等原創文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女人為什麼不敢輕易選擇去離婚!
OP&ED 插入曲合集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