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台灣室內設計教育發展之我見

台灣室內設計教育發展之我見

▲ 攝影/欣建築 吳宜晏

大陸很多學生會好奇地問我台灣的室內設計教育課程內容、上課方式等等的問題,一直以來,室內設計產業成果在台灣所綻放出的能量雖然是有目共睹、受到肯定,但近十年下來,台灣室內設計的教育卻有著諸多隱憂…

台灣的設計除了需要正視國際市場設計競逐的變化與態勢外,在適逢台灣產業設計五十周年之際,除了藉由回顧台灣設計的發展歷史爬梳脈絡,更應該反思我們下一個五十年設計的軟實力該如何持續攀升,向下紮根的設計教育又該如何與時俱進?

自2003年迄今的15年頭,我曾經於12所公私立校院設計系教課、評圖或演講,也擔任過全台的設計競圖評審與命題。每年夏天,台灣各大學校院在畢業典禮之前會舉辦畢業作品聯展,百家爭鳴,好不熱鬧,台灣高教體系設有室內設計系所的大學已超過25所,空間設計教育的隱憂卻已遍布各校成為『共性』,其中一種可能就是近年各校空間設計科系聯合畢業展覽,原本的美意出於各校可相互觀摩交流,但現在已變成爭相競逐模仿,但模仿的方向偏差而所產生的『共性』反倒是問題,我試著將問題總結成三大議題:

一室內設計與建築設計分野的曖昧性議題

幾年下來,空間設計系所的聯合作品展覽,不論走到哪所學校的展區欣賞,每組學生的作品在高約六十公分的展台上陳列著的清一色都是大尺度的基地、大體量的建築模型,展板上所編排的畫面清一色都是很均齊的灰階色彩空間…

作品體量一個比一個大,操作建築設計的規模儼然吞噬專註室內空間體量的操作了。

▲ 攝影/欣建築 吳宜晏

十年下來室內系所的畢業設計愈來愈走向『類建築』化的操作,究其原因,多數同學在為期一年的畢業設計過程中,將過多的時間投入在前期基地分析與地景的規劃,室內設計本當著重的裝修材料與裝飾材料研究、色彩與材料的計劃、傢具與陳設計劃、空間使用機能、光學照明設計、客制化製作物施工細節研究、人力物力財力與資源再生利用的關係等等的學能反而避重就輕。

▲ 攝影/欣建築 吳宜晏

現在空間設計系所學生過多類建築操作的慣性下,一味鑽研著建築的形式,然後再從建築形式一路玩到室內的造型,對空間三元素:『形、色、質』的後兩項過於忽略,造成色彩對空間與製作物的搭配上過於拘泥、裝修與裝飾的軟硬材料認知疏於全面,缺乏自我見解而追隨『主流』設計風格的淪於從眾,

▲ 攝影/欣建築 吳宜晏

為了左證想法上的適切性,我請目前在紐約設計事務所就業的好友,提供當年她在紐約室內設計學院學習的過程以及作業呈現的方式做比較,我們便可看出什麼才是國外室內設計教育認為的室設本份工作。(文中附上幾張紐約室內設計學院作品呈現的內容照片)

▲紐約室內設計學院

榮譽校友Ashley Liu作品提供

建築與室內本當相輔相成、各司其職,相互合作的兩種專業,如同醫學與藥學的醫藥分業,尊重彼此領域提供健康醫療為人造福。若是室內設計學門繼續輕忽自身該具備的專業,將更不被建築設計所尊重,強化學能領域並且深度探究,提供建築設計內裝細節諮詢,才是我們本業該扮演好的角色。

二室內設計與跨域學門協同的融合性議題

歷屆各校學生的畢業設計議題選擇上不外乎閑置空間再利用(廢棄的校舍、眷村、傳統市場等)、建構利用海洋生態與水資源的設施、處理廢棄物及再生資源的場所,氣候災難下人的居所諸等立意正向、共善環境的探究,但是很多更深入的具體作為卻經不起務實性的檢驗。面對整合性知識經濟的時代,設計領域更需要開放性的吸收新知,因應未來的需求,或許應該導入更多的相關課程,比方能源工程系所、環境工程系所、生命科學系所的學者專家與空間設計系所合作,於系內開設相關的基本通識課程。

六年前曾經建議自己的學生針對氣候建築的議題多看一些鹿特丹大學或是麻省理工學院發表的浮動建築Floating Architecture相關應用科學論文,六年後還是看到許多同學對氣候建築有濃厚的興趣,遺憾的是褪去形式的外衣後,未見到實踐的可行性論述,包含浮動建築室內空間的建材與設備相較固定式建築的差異性。

▲ 攝影/欣建築 吳宜晏

當今設計思考DesignThinking蔚為顯學,除了設計領域,其原理已廣泛納入在商學管理、科普架構、新創產業的系統中,設計思考著重在需求性、可行性及可持續性三方面的條件前提,個案(作品)議題的成立自然有被需要的可能,但是可行性與可持續性或是永續性則需要我們花些時間與心力思考,我相信,高等教育絕對不止是天馬行空,更能對社會、對環境提供更多值得社會參與、產學推動的創新研發。

三畢業設計成果發表後的延續性議題

畢業設計展不僅僅只是成果展示,更應該是設計的延續與問題的檢討。諸多關心社會議題的作品其所設定的用戶、受眾群本身可以受到學生們的邀請,蒞臨畢業展覽現場聆聽學子們為針對性使用者所創造出的問題解決方案以及滿足需求計劃,創造假設性的『使用後評估POE』給予畢業學生反饋,而學生在畢業設計的過程中有了受眾群的意見調查與問題反饋,並且在畢業作品展後整理檢討報告上繳系所供未來學弟妹參考,學習成果才算『完整』,而且得以『延續』,提供後學繼續深入研究,將專業精進化,也更能彰顯室內設計學門的價值。尤其,透過受眾群的反饋,也可以降低學生踏入社會後,做出忽略換位思考、一廂情願設計的可能。

▲ 攝影/欣建築 吳宜晏

有時候,設計工作者太沈溺在『創作』上,將作品在心中美好的想像強植及凌駕在顧客需求之上,但設計畢竟不全然等於藝術,設計師不能只顧視覺上的美感或性靈上的升華而忽略生活機能與功能需求,利他主義、換位思考絕對是必要性的設計工夫。

▲ 攝影/欣建築 吳宜晏

最後,關於畢展本身,展覽形式是否也需要改變了呢?每次撤展時,卡車將一車車已拆卸下來的布展材料運送到垃圾場,如果reduce、reuse、recycle、replace是多數年輕學子關注的環境議題、是否布展的搭建材料如何被重複的利用、如何回收、如何找出替代性用材解決方案、減少廢料產生,也是一種畢業設計中心思想的體現?

值此之際,很多後學們正在快樂的享受畢業旅行,話題稍嫌嚴肅,惟忠言逆耳,但願大家不但能成為台灣設計產業的生力軍,更希望後進們能夠更認清與自重學門的價值,才能提升空間設計專業的地位與改善空間設計領域的生態,更重要的是讓台灣室內設計的底藴與優勢能夠長長久久,永為世人稱道與仿效。

▲感謝紐約室內設計學院榮譽校友Ashley Liu

作品數據提供

▲感謝 欣建築 吳宜晏先生 照片提供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76308-INmag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房老師說 的精彩文章:

TAG:房老師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