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聊聊正妻手裡的「武器」
我想,各位提督們都對自家鎮守府的正規(妻)空母們相當了解,她們陪伴我們從新米成長為歷經田中蹂躪的老油條。她們作為戰士,成長的過程中也離不開的手中武器。相信大家已經比較熟悉遊戲內航空母艦的設定,除過一些使用式神的,使用弩的和熱兵器的來釋放艦載機的角色,手持弓箭作戰的人物並不多。IJN的一、二、五航戰的六艘空母與鳳翔、祥鳳瑞鳳和意麵國的天鷹還有紅茶國的皇家方舟,這幾位角色大概可以說是鎮守府里名副其實的弓手了。三個陣營三種不同的弓,咱作為一個(8102年的丟人)新米兼傳統弓初學者就和大家聊聊它們。
先從鎮守府的old ass們說起吧。IJN航母手中的弓可以說是日本的文化符號之一。這些弓憑藉古樸的材質和修長纖細的外形還有弓身上的竹節,從而有著很高的辨識度。大和民族的弓自然就叫和弓了。和弓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長度,其長度一般在2.12~2.33米之間。根據射手的身高,有著幾種不同的尺寸可供選擇,分別是並寸(七尺三寸,約221cm)、二寸伸(七尺五寸,約227cm)、四寸伸(七尺七寸,約233cm)和三寸詰(七尺,約212cm)。而例外的是,除前文提到的那些「大弓」,還有多用於家庭娛樂或是遊戲等用途的「半弓」(六尺三寸,約191cm)這樣相對來說的短弓,在正倉院保存的2.4米的弓這些的特殊例子。作為對比,我們可以看看其他民族的弓來做一些參考,以上弦之後的長度為條件,英國或說威爾士長弓長度大致在1.82~2米左右;美式獵弓多在1.6米左右。我國古代出現的大部分弓多在1.4~1.6米之間,其中清弓大多在1.5~1.6米之間;韓國的傳統弓多在1.1~1.2米左右。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發現和弓的長度世所罕見。這樣大的長度帶來的就是拉距的增加,在一些視頻或是照片中,能看到射手的拉弓手的位置遠遠的超越了耳後,而一般拇指射法大多是拉至耳後。和弓長度如此之大的原因,也是眾說紛紜。筆者比較傾向的說法是,由於日本氣候和生態的特殊性,不似大陸一樣擁有大量的優質木材和動物的筋角,所以無法普及筋角合成弓,只能因地制宜,揚長避短,開發島上的優質竹材和魚膠來進行製作弓。指導我習射的前輩他的理解是:在固定材料的情況下,想要獲得更強的力量就需要增大拉距來提升,將拉距單方面增大會使得弓體壽命衰減且穩定性下降(嗑藥弓)。如果用竹木材料弓製成短弓的話(相對大弓來說,也就是常見的1.3~1.6米這個區間內),殺傷力還是有所欠缺。所以為了兼顧弓體壽命和大拉距,和弓就以大弓這樣長度大,拉距大的弓型為主了。到了近代,一方面因為傳統的繼承,一方面考慮到大弓的弓形修長優美,大拉距的姿勢舒展莊重,從而使其成為全弓聯規定的弓道用具。而大弓則是脫胎自重藤弓。重藤弓是因其大拉距和大拉力(平均50kg左右,折算為110磅左右)而不得不在弓身重要部位纏繞藤條以加固結構而得名的。
看一把弓除了長度還有形狀,按照上弦之後弓梢的彎曲狀況我們可以將大部分弓分成兩類,一種是直拉弓,即上弦之後弓梢(或者說弓臂末端)向後也就是朝向射手方向,這一類的典型例子就是之前提到的英國長弓,大部分單體木弓都是這樣的造型;另一種即為反曲弓,上弦後弓梢向前彎曲或者是弓臂末端和弦有一定的接觸,典型例子就是清弓、韓弓和土耳其弓等的一系列亞洲弓。而和弓照此種類型分辨的話,也屬於反曲弓,除了它是下弦之後向拉弓的反方向彎曲(也就是向弓背方向)之外,它在上弦之後的弓臂末端確實是向前彎曲的,只是彎曲程度不甚明顯。下面的一張圖展示了和弓的弓梢部分的反曲程度,同時也詳細的說明了和弓的各個部位的名稱,作為對比可以參考一下英長這樣的直拉弓。(圖中的英長弓只是在弓臂末端處加裝了角制的梢頭用以掛弦,未加裝梢頭的弓梢是沒有反曲的,所以本質上它還是直拉弓。)從下面的小圖則可以看出,英長弓在下弦之後弓體是直的,沒有向前彎曲,而和弓下弦之後向前彎曲的幅度就很明顯了。同時反曲弓的一個特徵就是,下弦之後弓體因為向弓背方向的彎曲,讓它看起來比較有「欺騙性」。很多人第一次見到下弦之後的反曲弓都會誤認為它上弦之後也是這樣的,所以鬧了不少反曲弓上反弦的笑話。說到上弦,和弓的上弦也較為特殊,如果在弓道館內,這一般叫「抻弓」,射手要將弓的末弭(也就是上端)抵在掛在牆上的一塊有凹坑的木板上,弓的下端壓在膝蓋上,一手握著弓的握革處向下壓,另一手持弦掛好。如果沒有弓板就要叫上朋友幫忙了,讓他充當弓板的角色,抵住弓臂的上部來完成上弦。也許在鎮守府的弓道道場可能就會上演那樣的一幕。
和弓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它的不對稱。其實傳統弓幾乎都是不對稱的,只有少數例外是對稱的,只是不對稱的差異不像和弓如此之大。一般來說,傳統弓的弓臂在製作時都會做的上長下短,以平衡出箭點(即箭在射出時經過弓把的位置)與弓把中心(全弓的中點)的錯位。這種被顯著擴大了的不對稱,結果就是,和弓的搭箭點(拉弓時箭尾在弓弦上的位置)約在弦的下三分之一處。而不對稱的程度如此之大的原因,筆者個人比較認可的說法是,前文說到弓體長度大的原因,如果像大多數弓那樣做成近似對稱的話,不管是騎射或是步射,過長的下弓臂都會對各種動作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為了狩獵或是作戰時的便利,就將上弓臂加長。而這種不對稱的樣式早在繩文時期就出現了,並被一直延續下來。弦的位置也是一個有意思的地方。從圖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和弓的弓弦在上弦之後並不在弓體的中心線上,而是向搭箭的方向偏斜出弓體,也就是說弓體在左右方向上有所彎曲,並非筆直。這樣的製作可以減少一些箭在撒放後與弓體的摩擦,有助於提高精度,尤其是對和弓這樣弓體長度和拉距都頗大的弓來說,也算是量身定做了。眼尖的話,可以在飛龍改二的立繪中發現這一設計,她的弓因為弓返,弦處在了前方,可以看到弓身的曲線變化與弓身和弦的相對位置。
大家也都知道日本在幕府時代都是由各個藩組成的,在這種諸藩割據坐鎮的情況下,各地的經濟和軍事相對獨立,風土物產以及武器裝備也就各有特色了,弓也就有了不同的樣子。有京、薩摩、越前、江戶、肥前、尾州、加賀等等的幾種「勢」,這些弓在弓形上有著些許不同的差異,所以性能上也會有一些差別。所以回到遊戲,也許我們可以從各位空母的出生地或者入役地來推測她們手中的弓形是什麼樣的(笑)。赤城和蒼龍誕生在吳港,翔鶴、飛龍、加賀、鳳翔、祥鳳和瑞鳳(加賀、鳳翔和祥鳳、瑞鳳是按以空母身份竣工的地址來算的)誕生在橫須賀,瑞鶴誕生在神戶。吳港屬令制國安藝,橫須賀在相模國,神戶在播磨國。這幾國的弓可能有自己的風格,也可能受到其他藩的影響而使用他們的弓,具體情況尚待考證。至於立繪中的弓有沒有像這樣考慮,筆者就無從知曉了。
弓箭弓箭,缺一不可,和矢因為和弓的拉距,也很長,其長度一般是根據射手的體格來制定的。箭長一般被稱作「矢束」,得出一個射手的矢束的方法是,平伸手臂,以喉部為起點到中指指尖再加一拳的距離,這個距離大致就是一個射手他自己所用箭的長度。弓道用的矢會在羽毛上有些差異,分甲乙矢,供不同輪次的射擊使用,具體情況如圖。而特殊的是,一般常見的三羽矢,羽毛的布置是,撒放後有兩片羽毛會擦過弓體,另一片與弓體垂直並朝向外側,被稱為主羽。而和矢的主羽可以發現是朝正上方的,擦過弓體的羽毛只有一片,細心的話可以在加賀老師和飛龍的立繪中發現。筆者的前輩給出的關於主羽朝向的說法是:主羽水平布置朝外的布置多是三指射法的產物。因為三指射法的箭矢在水平方向的飛行軌跡相對垂直方向更穩定,所以將主羽布置為水平向外來修正垂直方向的飛行軌跡,從而獲得更密集的落點散布。典型的例子就是現代競技反曲弓、英國長弓、美式獵弓和美式長弓的箭羽。而主羽垂直向上這樣的布置也是考慮到了拇指射法的箭矢飛行軌跡是與三指射法相反的,所以將主羽垂直布置來優化水平方向的落點散布。典型例子就是土耳其弓、韓弓、和弓和我國古代歷代出土的箭矢。和矢的材料一般以竹為主,而在現代多用鋁合金(巧合的是,戰機的製作材料中鋁也是主力)。箭矢的羽毛多是飛禽類的羽毛製成。和弓所用的弦多為麻繩編織再塗以藥物補強的弦。
大家留心的話可以發現空母的右手上都戴著類似手套的東西,這就是弓道使用的弽。除祥鳳以外的空母都戴的是三指弽,祥鳳所用的是四指。這樣的弽一般也被叫做弓道手套,由鹿皮製成。拇指部位根據拇指鉤弦處軟硬的不同分為「和帽子」和「堅帽子」,堅帽子的鉤弦處會有嵌著有弦槽的木或鹿角製成的墊片。和帽子是為了武士在使用其他武器時也能靈活使用,或是騎射時為了快速搭箭鉤弦而用。為了保護皮革,射手一般還會再帶一層布制的手套。手套的腕部有帶子,靠纏上帶子來固定手套。纏帶子時弓道的修行者們會正坐,而且纏法也有很多種。
和弓的射法屬於拇指射法大類,特徵是拇指鉤弦,箭搭在弓體的右邊。而手法上有些許差異,最顯著的就是在拉弓手上。特點是在拇指鉤弦後要用食指和中指兩指壓住拇指,而多見的射法是只用食指壓住拇指。提到射法,就要提到日本的「弓道」。弓道是日本古武道的一種。就像不同教派對典籍的解讀和理解方法不同一樣,因為技法理念上的差異,或是武器的使用技法的不同,同類型的武術會有著不同的流派,弓道亦是如此。弓道的流派甚多,但是分類的話可以分為兩系,禮射系和武射系,這兩系下分就是各個流派了。弓道中最主要的技法要領就是「射法八節」,它是一個要領,也是規範。八節分別是:「足踏(用足,站位的準備)」、「胴造(站位之後身體的準備姿勢)」、「備弓(包含了上箭,也是射箭前的對拿弓的準備)」、「打起(舉弓)」、「引分(拉弓)」、「會(靠位,也就是拉到射手自己的拉距的狀態)」、「離(撒放)」和「殘心/身(撒放後的狀態)」。這八節包含了從射手站上射位到撒放完成的一系列步驟,而不同的流派在八節中的具體動作會有著各自的要求,這就是流派的差異所在了。舉個明顯的例子,在打起也就是舉弓上,禮射系是正面打起,也就是從射手的身體正對的方位,而武射系多為斜面打起,以射手視角來看的話就是靠近他左腿的左前方位置。按照弓道的說法,如果修行者將八節做的十分規範,同時心態平和安定,那麼就可以說是「正射」,同時也有著「正射必中」的說法。當然不正射也可能會射中,但是長此以往形成的壞習慣肯定會為射手帶來射病,無法得到更好的提升,嚴重的話也可能會給射手帶來身體健康上的影響。弓道有著一系列規範的禮儀流程,長時間的修行多少會為修行者帶來氣質上的改變。但是在國內由於這項武道極為小眾化,使其在國內收穫的評論褒貶不一。我的建議是,有條件話的尋找離自己最近的弓道館去預約體驗一下吧,在道場里收穫自己的體驗。
觀察立繪的話可以發現,加賀老師的姿勢應該是處於備弓的狀態,而改二後的蒼龍可能是參考了斜面打起的姿勢,飛龍改二的姿勢應該是殘心的態勢。仔細觀察的話,飛龍的拉弓手看上去似乎太過於向前了,虎口都壓在了弦上。而比較例外的就是五航戰了,在改二之前的立繪中,手中的弓樣式較為奇怪,尺寸上短得特殊,像是四半弓(約168cm)的尺寸。弦也像是直接綁在弓梢上一樣,而且也沒有畫出握革、矢擦藤。而從瑞鶴的立繪看,雖說是和弓的拇指鉤弦,食指中指兩指壓拇指的手法,但是她的食指和中指卻壓到了弦上,正常情況下,這兩指的朝嚮應該和弦沒有交涉的。而且她箭是在弓的左邊(將弓豎起來看的話),拇指扣弦也是反扣(豎起弓來的話就是手心朝外或是朝上,一般則是手心朝下)。一般情況下,拇指射法橫弓射擊很少見,本身右側搭箭的方式在橫弓時會有掉箭的情況,如果食指加力向內扣的話勉強可以不掉,但是這樣犧牲了一些拉距。而翔鶴的左搭反扣,倒是也可以發射,只是反扣這種動作對發力和撒放實在是不甚友好,不推薦大家模仿。不過倒很有可能是瑞鶴自己為了速射而開發的新姿勢。在改二之後,五航戰的弓就成了標準的大弓,給氣質助威不少。
之前在談和弓外形時提及了弓返,在這裡稍多說幾句。弓返是一種出現較晚的技術,大約在江戶時期出現。這項技術如果做的恰當的話就可以減緩一些撒放後的弓體震動,對於和弓這樣超長的弓來說也是較為實用的。當然也有一定的觀賞性,不少動畫中都有出現。比如《犬夜叉》里的桔梗,《刀劍神域》ALO中世界樹守衛們向桐人放箭時的片段,和《寶石之國》中月人們放箭時的鏡頭。這個技術的要點在於,備弓和引分時持弓手的動作,備弓時手的虎口要朝向弓體側面,引分時靠著拉弓時拉弓手向後發力的約束,持弓手的虎口朝向開始改變,向內旋轉,最後拉到位置時,也就是「會」時,手的虎口朝向是對著前方的。撒放之後,靠著虎口部分和持弓手的中指、無名指和小拇指在拉弓時積累的對弓的摩擦力和撒放後弓臂向前回彈的慣性,持弓手稍加放鬆,就可以讓弓在手中旋轉。持弓手在引分時的動作被稱為「手之內」,這個動作做多了,虎口處會磨起繭子,肌肉也會比較明顯(愛護自家艦娘吧)。弓返旋轉的角度一般比較大,能從圖中發現弦會被「甩」到持弓手臂的左側。而飛龍的弓返,弦在持弓手前方,筆者猜(口)測(胡)這可能是考慮到從立繪中的角度若是畫成弦在手臂左側比較難,需要將弓側面的曲線畫出,大概就選擇了這種簡單明了的方式。還有一個小細節就是,一二航戰的空母由於艦島的位置不同,在立繪中的表現是飛行甲板在不同的手臂上掛載(雖然五航戰艦島方向統一在右,但也是這樣設定畫出了),私以為,用拉弓手的左右區分更加明顯直觀一些,不過弓道修行者確實幾乎沒有見左利手的,一般都被改成右手了。
說到製作,和弓的製作材料很少,從最初的丸木弓,到最後的弓胎弓,涉及的材料只有兩種,竹和木。丸木弓,即為單體木弓,整弓由一條木材製成。最後延續至今的弓胎弓,則是用多片竹木材粘合成型製成的。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各種類型的弓的剖面構造和材料分布。之前的部位說明圖中可以看到這些竹弓上有著竹節,可能有人會想為什麼要保留竹節。因為竹子或木材這樣的天然材料在就是依靠其植物纖維來形變蓄力的,如果為了外觀的平整光滑而將節刮、鏟或打磨掉,那麼這片竹材的性能就會打折扣。有的時候可以看到一些木弓上會保留一些節疤,也是出於同樣的考量。和弓的製作較為特別。因為其用材的緣故,製作方法也與角弓有很大的差別。筆者目前所知的一種和弓製作方式是:在將加工好的竹材粘接好之後,在弓體上按兩個方向均勻的纏上兩道麻繩,按預定位置,在繩子與弓體的縫隙中插入竹楔子,利用竹楔子插入的深淺不一還有弓背與弓面的交錯插入來完成一次成型,其中會通過改變楔子的左右偏移或是插入深度來修正弓形,取下楔子和繩之後,弓的「里反(下弦之後的彎曲狀態)」就形成了。之後就是上弦修正弓形,最後打磨上漆,就算是製成了。在製作和弓時,會有製作「關板」的步驟。關板是和弓上一個較為特殊的部件,關板上有著弓弭,也就是掛弦的凸起部分,同時用木製成的關板是不參與形變的。大多數弓會在梢頭上開槽來掛弦,而與和弓掛弦方式類似的還有韓弓。現在竹弓的使用者較少,一般使用的都是現代材料例如玻璃鋼片或者碳纖維來製作的層壓弓。現代材料的和弓憑藉相對低廉的製作成本和相對簡單快速的工藝,使其得到了普及。同時因為後發優勢,現代材料的弓在性能上也有著良好的表現。在今天,竹弓多見於那些弓道館裡上了年紀的范士或是煉士們的手中,這可能也是情懷所在吧。從這一點想,空母手中的竹弓似乎也可以作為證明她們水平的一個標誌。
和弓的一些項目也較為有特色。古時戰爭中的騎兵有著重要的地位,弓馬嫻熟與否也是衡量一位將領是否優秀的標準之一。日本的傳統騎射活動有三項,稱「騎射三物」,分別是:犬追物,流鏑馬和笠懸。犬追物就是36位射手分三組在40間的馬場內射擊150隻狗,還會有兩騎「檢分者」作為裁判,在規定的時間內射中多的為勝,屬於動對動射擊;流鏑馬則是射手在長達兩町(約218米)的長道上射擊馬場左側三個木牌靶,屬於動對靜射擊;而笠懸則與流鏑馬類似,只是「馬場」的長度有所縮短,為一町(約109米),同時靶標的數量只有一個,但是距離和大小卻有著改變,遠笠懸的靶標距離馬道較遠,從11.3米到22.7米不等,靶子是圓形,直徑55厘米。小笠懸的靶標距離較近但是縮小了靶標,直徑為24-48厘米,靶子距離馬道2.3米。明治維新之後因為一系列原因,犬追物被廢除了。笠懸變得不多見,只有小笠原流和武田流還有著相關技法,極少數神社也有這樣的活動,而流鏑馬則被較為完好的保存了下來,在日本各地都有舉行,這大概也是提及日本騎射時人們總是想起流鏑馬的原因。每年的流鏑馬大會,射手還有工作人員都會穿上盛裝,有些射手們手中的弓也會得到裝飾,參觀的人往往也比較多。射手將馬驅使至極速時,取矢搭箭射擊,優秀的射手會將這一系列動作做得從容不迫,同時節奏把控得也很恰當,沉著的動作與疾馳的奔馬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大概也是流鏑馬的一個看點。
而還有一項活動可以說是射箭中的馬拉松比賽,就是通矢。通矢有著不同的規則,提及場地,就要說及著名的「三十三間堂」。一般有三種規格,京都的蓮華王院、江戶的三十三間堂和東大寺大佛殿的西迴廊,三種堂的長寬高規格各不相同,但長度都在100米以上。而按時間和射箭的數量也有著不同的種類,以大矢數為例,算一晝夜間射中的箭數多少為成績。在不同的規則下,射手射出的箭數少則幾百,多則幾千。如此長的比賽時間,對射手體力有著很高的要求,當然這不是他一個人的比賽,他背後有著一個團隊為他服務。
除上述活動之外有些武射流會有演武的活動,他們會穿上古代形制的服裝和甲胄,來進行「步射」,演示戰陣上弓箭手的作戰方式。
作為意麵國的空母,立繪里的她手裡拿著一把對於習射者來說樣子較為熟悉的弓。這把弓有著較短的木質弓梢,從梢頭的樣子來看,弦扣(用來掛弦的缺口)距離弓梢末端較遠,梢頭前方做了圓角處理,弓梢向後。弓把向內彎曲。這些特徵算是完好的還原了羅馬弓的樣子。羅馬弓有著歐亞游牧民族弓的基因,同時又帶有著一些日耳曼民族單體木弓的特徵,比如弓梢沒有反曲而是向後的(但是它本質上是反曲弓)。但是立繪中並沒有表現出遊牧民族多見的腰挎式箭袋和箭矢,大概是反映了其作為航母沒有完工且沒有載機上艦的歷史。
作為第一位在遊戲中實裝的皇家海軍航母,皇家方舟手中的弓可以說是充滿了科技氣息。立繪中可以看到兩塊飛行甲板被安置在上下弓臂前端,手槍式的握把和封閉式的弓窗以及雙弓片設計讓這把現代複合弓有著頗為前衛的外觀。現代複合弓又稱滑輪弓或是機械複合弓,以其獨特的造型和極致的精準在弓箭愛好者的圈子內有著眾多的擁護者。
不像傳統弓那樣陪伴人類走過漫長的古代時代,複合弓完全是現代的產兒。同時筆者作為傳統弓的練習者,接觸過複合弓的次數只有寥寥數次,因此對其認識也不是很多,只能結合方舟的立繪來聊一聊。現代複合弓的誕生不像傳統那樣伴隨著殺伐征戰,為了挑戰更高的精度,更舒適的體驗,更有威力的箭矢而應用了現代材料和技術。這也使得它相對採用了現代材料和工藝製作的「新式」傳統弓來說,更加昂貴,也更加嬌貴。因其採用的滑輪系統和光學瞄具,使得它的保養相對傳統弓也有著更多的要求和步驟。所以府上養著這位騎士的提督們,想必都是家大業大的,畢竟玩現代複合弓是出了名的燒錢。
對比立繪中和下面的兩張圖片,可以發現很多處不同。方舟手上弓的弓把是手槍握把式的,且向內延伸了一段距離,這樣的設計多見於軸距較小的弓上,多用於乘車狩獵。全弓的弓形類似D字形,而非平行弓臂。偏心輪還原的也很恰當。在主弦上可以發現類似弦環的東西,但是沒有發現窺孔。弓身上採用了封閉式的弓窗,但是沒有發現瞄準器、減震桿和護弦桿。從方舟的弓上沒有的配件來看,沒有窺孔和瞄準器可以說是最大的缺陷,這讓這把弓的精準度打了不少折扣。窺孔是在主弦上的瞄準用配件,作用類似槍械的照門,而瞄準器則類似槍械准心。在拉滿弓之後,目光就可以用窺孔套住瞄準器里的准心再對準目標,達成三點一線的瞄準方式。只是與槍械相反的是,槍械修正距離差時調整的是照門,而複合弓則要調整的是瞄具。滑輪組和瞄準系統的搭配,使得複合弓有著對初學者極為友好的包容度。同樣是初學者,經過一個月的練習,在同樣距離面對同樣的靶子,複合弓射手的成績會比傳統弓射手好得多。
還有一個小細節可能會對同人畫師們有幫助。複合弓雖然使用了滑輪系統來幫助射手省力,可實質上通過彈性形變儲存能量的還是弓片。正是滑輪系統的存在,讓複合弓的弓臂在拉滿時的形變幅度不像傳統弓或是現代競技反曲弓那樣特別明顯。有時會給人一種沒有形變的錯覺,當然這個情況要依弓而定,有些弓的形變程度也是較為明顯的。
使用複合弓拉弓和撒放時一般都用撒放器,因為絕大多數複合弓的軸距(就是弓臂兩端兩個偏心輪的輪軸之間的距離,可以類比為傳統弓的弦長)較一般傳統弓或是現代反曲弓短。以最長的長軸距射准弓來看,其軸距一般超過38英寸,最多可達45英寸,也就是96到114厘米。最常見的軸距在32到38英寸之間,為81到96厘米。除了45英寸這樣的少見例子,以常見軸距看的話,如果用手拉,拉至滿弓位置時,弦的夾角往往比傳統弓小,對拉弓手有很大影響。在弦上搭箭點的位置上綁上供撒放器咬合的D環,也就是自然之舉了,這樣既能保護手,也可以提高撒放的一致性,從而擁有更高的精準度。撒放器有腕帶式、握式、背加力式和減壓式,多見的就是前兩種,不同撒放器也有著不同的使用技術。用手撒放也未嘗不可,只是這樣的練習者很少,一般被視作「邪道」,偶爾一些狩獵者或是特殊比賽的選手為了能穩定地夾箭也會採用手撒的方式。如果要解釋(胡說)的話,可能是為了適應大西洋惡劣的海況,方舟她自己才不用撒放器的吧。而沒有瞄準器的情況,則可能是手上的弓只是用於將箭矢(艦載機)發射出去,不需要十分高的精度,畢竟載機上還帶著妖精呢。
觀察她格納庫的箭矢可以發現,箭上的箭羽呈三角形,面積很小。這樣的箭羽特點是重量小,阻力小,穩定性相對面積大的箭羽來說更低一些。複合弓的箭矢箭羽材料除了塑料或橡膠,也可以使用真羽,只是前者在外出狩獵時有著更好的氣候適應性。
雖說複合弓在精準度上甩開了同輩,但是沒有辦法做到一些傳統弓能玩轉的騷操作,比如速射或是騎射,還有射移動靶等等。大概鎮守府的一票IJN空母們可以靠射速和對移動靶的射擊來對方舟秀一波,讓她感受一下傳統弓的魅力,如果從傳統弓和現代弓的交流碰撞延伸出的空母間人際關係來寫一篇同人倒是也別有風趣。
從艦裝上的區別來說,就美和德、英還有日、意五國的空母手持武器上看,分別是熱兵器,現代科技的複合弓,竹弓還有角弓,這或許從某種意義上透露出了一絲絲官方對她們的定位要求或是實力排名(霧)。當然如果各位提督耐著性子看完了這篇漫談,能拿起弓來開始習射,那這也就是我寫本文的榮幸所在了。
艦娘立繪來自艦娘百科
打起、殘心、步射和竹弓製作的示意圖來自bilibili的視頻截圖
矢尾和弓道手套的示意來自內藤敬的《輕鬆學弓道》
複合弓的示意圖來自百度 現代弓吧 吧主的複合弓介紹貼
其餘圖片選自維基百科
騎射三物、和弓尺寸部分內容翻譯自日語維基百科
TAG:kcwiki艦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