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吃粽子賽龍舟 還有哪些端午節習俗被我們遺忘了?
端午是已經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習俗,它起源於人們的祈福避禍之心,而後才和名人相聯繫,並逐漸向全民娛樂發展,同時還有許多風俗活動。
到了現在,這些風俗活動中,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或插柳,似乎也沒有其他了。
其實,端午風俗活動有很多,但是很多都被人們遺忘了,或者只能在某些地方保留一點點。古時候端午還有哪些習俗呢?
掛天師像和五毒符
熟悉道教的朋友應該知道,道教把全年分為五臘,五月初五為地蠟,和端午同一天。所謂臘,就是神,古人到了一年之終,就要祭祀各種神和祖先。
道教在民間影響力,所以端午這天,百姓有掛天師像和五毒符的習慣。天師能打鬼,五毒能辟邪,所以這也是一種祈福的寄託。
這個習俗,到清代都很流行。清代有個人叫富察敦,他寫過一本書叫《燕京歲時記》,記載了清代北京的許多習俗,其中就有一段,說了端午掛天師像和五毒符的習俗。
市肆間用尺幅黃紙,蓋以朱印,或繪畫天師鍾馗之像,或繪畫五毒符咒之形,懸而售之。都人士爭相購買,粘之中門,以避祟惡。
您看,大家都搶著買,足見其流行和火爆了。
佩五色絲和香囊
五月正是各種毒病活躍的時期,孩子身體還不夠強,所以極容易生病,故而古人也把五月成為「惡月」或「毒月」。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古人就會讓孩子佩五色絲。
早在東漢時期,應劭在《風俗通》中就說過:「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至於為什麼是五色絲還不是四色或者六色,原因在於,古人認為五色代表了東西南北中五方,借五方之神的力量來保護孩子。
五色絲可以系在孩子的手腕上,也可以是脖子上、腳腕上;還可以是孩子的背上,或者女孩子髮釵上。
五色絲後來發展為香囊,裡面裝一些由丁香、香草和雄黃等製成的香料粉,用五綵線作繩,佩在孩子身上,也是為了避邪除災。
沐草藥之浴
在荊楚等地,端午流行沐浴驅毒辟邪。
這個沐浴可不是簡單的洗澡,很講究。因為,端午也是「浴蘭節」,所以沐浴的水中,一定要放蘭草。話說蘭草的確有一定的功效,而且洗乾淨也不失為一種防病之法。
當然,發展到明清時期,不用一定放蘭草,你放百草也行。
射柳
漢族是農耕民族,即便因為戰爭需要,射箭在所難免,但是作為娛樂活動,基本也就是玩玩「投壺」遊戲。
所以,射柳這種活動是起源於游牧民族,原本是鮮卑、匈奴等人的祭祀活動,後來成為端午習俗之一。一開始,確實是射柳,到明清時,發展為射葫蘆。
葫蘆里放著鴿子,整齊掛在樹上。射中了葫蘆,鴿子就會飛到天上去。不過,比試的不是誰射的准,而是誰的鴿子飛得高。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飲雄黃酒,鬥百草等習俗,都漸漸消失於現在人們的視線中了。比如鬥百草,我小的時候還玩過,兩根草十字交叉,互相用力,看誰的草更結實。現在應該已經沒了吧。
都成了購物、走關係、親朋好友來聚會的日子了。
TAG:我們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