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蹴鞠極簡史 世界盃特輯

蹴鞠極簡史 世界盃特輯

足球,這一熱血運動

在我國有著雄厚的群眾基礎

其前身——蹴鞠

在我國的歷史,也是源遠流長

蹴鞠,先秦就有記載

一種以腳躡球的運動

戰國蘇秦曾與齊宣王談話

說到大王治國英明

帶領臨淄百姓奔小康

各項娛樂有聲有色

其中,蹴鞠尤在其列

「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蹹踘者。」

——《戰國策·蘇秦為趙合從說齊宣王》

漢朝蹴鞠用的是實心球

動物毛髮搓成團,外面縫上皮革

蹴鞠的方形場地,稱鞠城(球場)

挖十二個半月形坑,稱鞠室(球門)

兩邊各有六人守門,六人發起進攻

場上二十四名球員再加個裁判

不踢假球,不吹黑哨,對抗激烈

以踢進對方鞠室次數多少定勝負

「圓鞠方牆,仿象陰陽。法月衡對,二六相當。建長立平,其例有常。不以親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由然,況乎執機!」

——《鞠城銘》

除了球門多了一些,球員少了一點

漢朝蹴鞠跟現代足球幾無差別

現代有人為「菊」瘋狂

那時的眾多熱血漢朝兒郎們

也在為「鞠」瘋狂

西漢文帝時,有位名醫叫淳于意

他為一位瘋狂球迷——項處診病

名醫告誡項處:禁止劇烈運動

不然會嘔血身亡

項處覺得蹴鞠算不上「勞力事」

看完病就去蹴鞠

一番運動後

果然回天乏術吐血至死

真正是用生命致敬蹴鞠的真·球迷

安陵阪里公乘項處病,臣意診脈,曰:「牡疝。」牡疝在鬲下,上連肺。病得之內。臣意謂之:「慎毋為勞力事,為勞力事則必嘔血死。」處後蹴踘,要蹶寒,汗出多,即嘔血。臣意複診之,曰:「當旦日日夕死。」即死。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打仗的時候也放不下

霍去病北伐匈奴,彈盡糧絕

唯一樂事乃軍事訓練的蹴鞠

所以蹴鞠是萬萬不能停

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躢鞠也。」

——《漢書·衛青霍去病傳》

有人的地方就有蹴鞠場

漢代二十五戶為一里

五百戶為一黨

凡里就有人扎堆蹴鞠

凡黨就有大型的鞠場

比今天籃球場的普及度還要廣

「里有俗,黨有場,康莊馳逐,窮巷蹋鞠。」

——《鹽鐵論·國疾》

女人們同樣對蹴鞠愛得痴狂

開發出了樂舞蹴鞠

漢蹴鞠舞畫像石拓片

晉朝人覺得漢朝人蹴鞠太凶

「諸伎而傷人者,皆宜除之」

於是唐朝蹴鞠稍微溫和一點

開始用充氣的空心球

動物膀胱吹滿氣

外面八片皮革包裹

球體更輕盈更圓,也稱毬

唐朝詩人皮日休因其姓「皮」

被歸氏子弟作詩用「毬」調侃

「八片尖皮砌作球 , 火中燖了水中揉 , 一包閑氣如常在 , 惹拳遭踢卒未休 。」

——《答日休皮字詩》

毬比鞠輕,蹴得更高,玩法也更多

一種雙球門蹴鞠

鞠場跟現代足球場差不離

玩法也和現代足球一樣

無論參與者還是看客

那叫一個熱血沸騰

一種單球門蹴鞠

玩法跟現代排球場差不多

但蹴鞠畢竟使的是腳上功夫

所以不能用手碰毬

以毬不落地

穿過「風流眼」多者為勝

「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否。」

——《文獻通考》

還有不用球門的玩法

不拘泥於場地與人數

有毬有人就成局

一種趯鞠,即踢高比賽

不但要將球踢得很高

下落時還要用腳停住

唐朝張芬善於趯鞠

能踢到半個佛塔那麼高

王維嘆為「蹴鞠屢過飛鳥上」

「張芬曾為韋皋行軍,曲藝過人,常於福感寺趯鞠,高及半塔。」

——《酉陽雜俎》

一種一般場戶

從一人場至十人場止

一人場就是個人顛球控球的花樣表演

多人場就是互相傳球、輪流花式控球

一種白打場戶

玩法與一般場戶相似

各種花式控球加顛球

但人數需為雙數,以便對抗

踢不成花樣或球落地者輸

「圍而蹴之,不使墮地,以失蹴為恥,久不墮為樂。」

——《宋朝事實類苑》

作為一項悠久的軍中傳統

唐朝軍隊中也十分流行蹴鞠

每逢軍中蹴鞠,都要鼓樂助勢

比當今球場上的嗚嗚祖拉振奮許多

「遙聞擊鼓聲 , 蹴鞠軍中樂 。」

——韋應物《寒食後北樓作》

宋朝蹴鞠「十二香裁成圓錦」

用十二片皮革縫製,正重十四兩

鼓風箱充氣,謂「打揎法」

宋朝稱單球門蹴鞠為築球

每隊十二人,由球頭開球

隊員們輪流球不落地花式顛球

最後傳給球頭度風流眼(射門)

《事林廣記》書影

一般場戶與白打場戶

宋朝統稱白打

踢出來的花樣稱解數

諸如燕歸巢、轉乾坤、風擺荷、

斜插花、玉佛頂珠、葉底摘桃、

金佛推磨、旱地拾魚、拐子流星、

雙肩背月等等

說的都是白打控球的解數

以解數最為聞名的

當屬《水滸傳》的大反派高俅

以一個鴛鴦拐

成功吸引了未來宋徽宗的注意

[元]錢選《宋太祖蹴鞠圖》,現藏上海博物館

民間也出現了不少蹴鞠結社

跟今天的足球俱樂部相像

最為知名當屬齊雲社

(不是德雲社)

蹴個鞠可以「上與雲齊」

時雲「不入圓社會,到老不風流」

宋朝蹴鞠更重視技巧性和觀賞性

雙球門蹴鞠的激烈對抗早已不見

更加為女子們所喜愛

出現了專門的女子蹴鞠隊

[明]杜堇《仕女卷·蹴鞠》,現藏上海博物館

元代稱呼蹴鞠女子為女校尉

「校尉」是對圓社中高級藝人的稱呼

元曲家關漢卿曾寫過女校尉的英姿

「換步那蹤,趨前退後,側腳傍行,垂肩嚲袖。若說過論茶頭,膁答板摟,入來的掩,出去的兜。子要論道兒著人,不要無拽樣順紐。」

——《鬥鵪鶉·女校尉》

宋元時男女一同蹴鞠很常見

宋蹴鞠紋銅鏡(左側高髻女子正在踢球,右側頭戴襆頭的男子彷彿正在防守)

再來個小曲兒伴奏真是美滴很

元版《事林廣記》中的蹴鞠插圖

但在老學究看來

簡直是污了老夫的眼

以至於蹴鞠逐漸

等同於不務正業、不求上進

窮苦人家出身的朱重八尤其不待見

大寫的強迫症直男朱元璋

可能確實不想看到

替朕打下江山的漢子們

圍在一起踢毽——啊不,蹴鞠

於是在明太祖這裡

誰敢在軍隊里蹴鞠——卸腳!

「在京的軍官,但有軍人學唱的割了舌頭,下棋打雙陸的斷手,蹴圓的卸腳。」

——《明通鑒》

明清時候的蹴鞠

基本上不存在什麼競技性

大家一團和和和氣氣

但蹴鞠依然

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

要卸人腳丫子的那位的曾孫

明宣宗朱瞻基

樂呵呵地看起了蹴鞠

[明]商喜《明宣宗行樂圖》局部,現藏故宮博物院

參考文獻

[1]王淑琴. 蹴鞠與中國古代社會[D].山東師範大學,2008.

[2]田志生. 中國古代蹴鞠發展演變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0.

[3]劉鵬,秦雙蘭.從鞠的製作演進探看古代蹴鞠運動發展[J].保定學院學報,2010,23(04):57-59.

[4]劉金柱,秦雙蘭.鞠論[J].體育文化導刊,2011(05):106-109.

[5]陳子. 從蹴鞠文物看蹴鞠運動的發展演變[D].河南大學,2014.

文中競賽示意圖來源:中國體育史參考資料(第7、8輯)[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1959. 體育史學家唐豪先生繪

本文轉自博物館|看展覽

關注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拾史事 的精彩文章:

民國時候的春運什麼樣
射粉團、賜梟羹、養鴝鵒?你沒聽說過的端午習俗

TAG:時拾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