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明成祖最牛的耀武揚威時代
通過「靖難之役」登上帝位的朱棣,非常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從侄兒手中奪取皇位曾遭許多人反對,建文帝下落不明,是對自己皇位的一種威脅。雖說在攻陷南京時,找到一具焦屍,並以建文帝之名安葬, 可他心裡仍舊懷疑那並非建文帝屍體, 加之有人傳說建文帝已逃到海上,於是,朱棣借出使西洋之名, 令人繼續尋覓建文帝的下落, 以防備他與那些逃居沿海島嶼和海外的臣民聯合起來, 推翻自己的皇位。
洪武14年,朱元璋派人遠征雲南,明軍在傅友德、藍玉奉的指揮下,只用半年時間就平定了雲南。戰勝後,雲南當地很多兒童都成了俘虜,按照當時的規定,兒童戰俘需要凈身,也就是強制當太監。馬三保,也就是後來的鄭和也在這些兒童之中。
成為太監後的5年,馬三保一直跟隨明軍征戰四方,但靠著異於常人的毅力及不錯的運氣,每次都能死裡逃生。後來馬三保遇到了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成為了朱棣的貼身護衛,才不用每次都衝鋒陷陣,而且保憑藉助朱棣連破李景隆七營的大功,成為了朱棣身邊的紅人。
朱棣登基之後,封馬三保為內官監太監(內官中最高官職),一年後,又賜姓「鄭」,從此馬三保更名為我們所熟知的鄭和。後來,朱棣想找人去尋找失蹤多年的建文帝朱允炆,鄭和因航海知識貯備豐富、有作戰經驗再次進入朱棣視野,這才有了歷史記載的七次下西洋。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鄭和在下西洋時帶了很多老宮女上船,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當時的明朝依然是世界上最強大最富有的國家,中國的經濟領先其他國家何止十萬八千里,這點從船隻就可以看出來。鄭和就是帶著這樣先進的船隊下西洋的。因為船隻很大,所以鄭和也帶了各種身份的人一同前往。比如說,一批老宮女,那麼問題來了,鄭和下西洋,為何要帶上一批老宮女?
為什麼鄭和要帶老宮女一同前往呢?這些老宮女一沒有姿色,不再像年輕時一樣沉魚落雁。二沒有什麼特殊的能力,怎麼想都好像是累贅。然而,事實證明,這個活只有她們才幹得來,如果沒有這些老宮女的話,鄭和可能也無法完成下西洋的壯舉。
原來,這些宮女在船上是當裁縫來用的,她們的主要職責就是幫船上的船員做衣服。因為在海上天氣多變,如果船員無法做好保暖工作,那麼船員的身體健康就會有很大的影響。其次,除了幫船員做衣服以外,這些老宮女還是很好的接生婆,她們可以幫助貧困地方的孕婦接生。 因為這個活只有那些有經驗的老宮女才幹得來,至於那些年輕的宮女根本沒見過這種場面,所以鄭和才會帶著一批老宮女下西洋的,他也因此收穫了很多地方居民的友誼。
明成祖起兵造反成功,建文帝下落不明,明成祖怕建文帝出家為僧,要求所有的僧侶道士都要豋記造冊,他也擔心建文帝有可能逃到海外隱藏,所以就有了航行南洋諸國,宣揚大明國威尋找建文帝下落的航海行動。
從公元一四五年到一四三三年間,鄭和七次下西洋,每次歷時約兩年左右,每次帶領人員約兩萬七千人,更促使了三十多個國家到明朝進貢與朝見。
鄭和雖然是宦官,卻是身材高大,相貌堂堂,而且文武兼備有膽識,又是明成祖信任的下屬,還是國師姚廣孝的徒弟,具備伊斯蘭教背景,也涉略佛道相關事務,加上相士的肯定,成為大航海最佳人選。七次下西洋的行動中,他擒服了海盜陳祖義,用優勢武力擊退錫蘭叛軍,充分展現鄭和的領導能力。
不過出海航行,每年要耗損國庫600萬兩白銀,加上在海外採取「利往薄來」的貿易策略,獲得南洋國家到中國朝貢滿足皇帝虛榮。鄭和在第七次出海航行途中去世,屬於明朝海上強權的大航海時代也告一段落。
皇帝玩夠了,天朝上國的感覺也感受了,也威懾了周邊各國,發現我大明朝很牛逼,大明海上可以無憂了。當時鄭和下西洋最主要的原因是明初,倭寇危害東南沿海,還有就是一些藩屬國不聽話,需要彰顯一下我大明朝的國家實力,秀秀肌肉。鄭和七下西洋,那個藩屬國搗蛋就直接滅了,各個藩屬國都老實了,萬國來賀,皇帝感覺鄭和七下西洋很成功,解決了來自海上的威脅,不需要再出海裝逼了,還是老老實實對付來自北方的威脅吧!
航海太燒錢,導致國庫有點虛了。鄭和下西洋率領龐大的航母艦隊,遮天蔽日,牛逼哄哄的,但裝逼是要付出代價的。鄭和下西洋,至少花費600萬兩白銀,相當於當時國庫年支出的2倍,這還不包括其他一些其他的修船的費用,而且還是入不敷出。各種浪,但只帶回來了一些土特產,還全被皇帝等權貴給享用了,沒有進行商業貿易。史學家認為花費巨大,導致國庫空虛是明朝停止海上遠航的直接原因。
裝逼裝得太大了,明朝直接被玩壞了,成為了藩屬國的提款機。明朝下西洋就是為了宣揚國威,因此出現了厚往薄來的朝貢體系。當時,鄭和下西洋以及朱棣對藩屬國的大量賞賜,導致了大明帝國的恐慌。當時,萬國朝賀,這些藩屬國或者外邦的使者帶著一些不值錢的土特產來朝貢,就可以得到大量的賞賜。這些使團一看這明朝就人傻錢多,這錢也太好賺了,因此這些藩屬國一言不合就來朝貢,而明朝又好面子,每次都給予大量的賞賜,形成了惡性循環,明朝被玩壞了,直接成了這些國家的提款機,明朝欲哭無淚呀!
中國是大陸帝國,缺乏海洋意識。在明朝一旦統治者的需要得到滿足,一聽說海晏河清,就立馬禁止航海,徹底封鎖海洋,導致中國錯過了大航海時代。
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壯舉,比歐洲的麥哲倫、哥倫布都早了一百多年,可鄭和下西洋的輝煌,以一種滑稽的形式戛然而止,導致中國與一次偉大的轉折擦身而過,令人惋惜呀!
鄭和七次下西洋,滅了最大的海盜陳祖義,把錫蘭山國國王抓回大明坐牢,像個總扛把子一樣制止了暹羅與蘇門答臘這兩個小弟之間的互掐。當時的鄭和,簡直是想打誰就打誰,而且有百分之一萬的把握能打贏。如果他要是表示一下想在海外自立為王,得有一百個「國家」用八抬大轎來搶著抬他。可是鄭和每次都是高高興興出門去,平平安安回家來,還給明成祖朱棣帶回了「麒麟」——實際是非洲的長頸鹿。當然,也帶回了想到大明過幾天好日的外國國王,比如那個蘇祿國王,就全家老小三百四十多口子,跑到大明吃了一個多月蹭飯,回去的時候還帶著朱棣賞賜的金銀綢緞以及他們沒見過甚至沒聽說過的好玩意兒。
於是有人問:鄭和既然有能力在海外再建新王朝,為為啥他就沒這麼干呢?其實這就跟問「岳家軍兵強馬壯,為什麼不自立為王」一樣,是因為很多人不了解古人的忠君愛國情結,如果名將名臣一有了實力就割據稱王,那是唐末藩鎮節度使和宋太祖趙匡胤,也是小人行徑。而這種事情,秦始皇手下第一名將王翦不會幹,再造大唐的汾陽王郭子儀不會幹,明朝的三寶太監鄭和更不會幹,而且即使有鄭和的手下要搞黃袍加身,也會被鄭和和更多的大明官軍和水手亂刃分屍。
鄭和不可能在海外自立為王,至少有三點原因:首先是鄭和對明成祖朱棣的忠心,而這種忠心又來自朱棣對鄭和的信任與厚待。要知道,在鄭和眼裡,朱棣就是父親一樣的存在,連鄭和這個名字,都是朱棣「賜給」的,靖難之役的鄭村壩一戰,朱棣的親信太監馬三寶衝鋒陷陣戰功顯赫,朱棣就給她賜名鄭和,既是獎賞鄭和的功勞,也是紀念這兩個人並肩戰鬥的情義。鄭和與朱棣,那是「義雖君臣恩若父子」,血里火里拼殺出來的感情。讓鄭和背叛朱棣,那比讓太陽從西邊出來還要困難。
第二、鄭和和他的屬下根本就看不上海外那些「蠻荒之地」,當時的大明王朝,是世界上唯一的最先進、最富裕、最發達的超級大國,連已經有自己江山的蘇祿國王,也拖家帶口跑到大明當了「合法移民」,就是死了也要葬在大明,就是為了轉世投胎能夠成為真正的大明子民。已經在大明王朝過慣了錦衣玉食夜夜笙歌生活的鄭和及其部下,每天都歸心似箭,就是朱棣命令他們在海外建國,他們也會哭著喊著不答應,更別說自己主動找苦吃了。
第三點可能都算不上原因,因為朱棣和鄭和乃至遠洋水手都不會考慮到這一點:鄭和是個太監,他建立個王國有什麼用?又能傳給誰?而且鄭和的親人和朋友都在大明,部下的妻兒老小也在大明,放著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好日子不過,非要到西洋(實際是南洋)吃蟲子啃椰子,這種傻事估計只有腦袋進水了的人才幹得出來。如果鄭和遇到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在海外自立為王」這樣幼稚的問題,鄭和一定會輕蔑地一笑:誰會丟下錦衣玉食去吃蟲子?我的腦袋又沒進水,為啥放著大魚大肉不吃,非要到蠻荒之地去啃椰子?
TAG:80後作家煙灰說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