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將中國第二個灣區經濟上升為國家戰略是當務之急

將中國第二個灣區經濟上升為國家戰略是當務之急

撰文丨陳憲(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三思派特約專家)

最近,中央關於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指示,在滬蘇浙皖引起強烈反響,各級政府順勢而為,在規劃對接、戰略協同和市場統一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具體舉措,以期長三角真正成為全國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引領示範區和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根據黨的十九大精神,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涵,就是創新驅動發展,就是新舊動能轉換,進而,讓新動能催生新經濟即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在這個意義上「理解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就必須在科創資源(新動能)和新興產業(新經濟)集聚、策源與輻射方面,做好一篇「大文章」。

做好這篇「大文章」的一個關鍵環節,就是打造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核心區域。這是因為,科創資源和新興產業有著強烈的集聚特徵。

長三角三省一市,面積近36萬平方公里,在如此廣大的地域集聚科創資源和新興產業,顯然是不現實的。就像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9個粵南地區的城市加香港和澳門,不僅是珠三角的「精華」,也是中國發展水平最高,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最為集中,也最有可能進一步集聚新動能和策源新經濟的地方。

所以,從科創資源集聚和新興產業發展的角度,長三角必須凝鍊類似的核心區域。其實,這個核心區域已經破題,即環杭州灣城市群規劃與建設。現在的問題是,要將中國第二個灣區經濟上升為國家戰略,由國務院主持制定其發展規劃,一如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

核心區域的重要性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核心區域有著集聚人才的優勢。在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背景下,中國部分城市出現的人才「大戰」,一方面佐證在這一背景下各地對人才的渴求;另一方面,也凸顯各地在人才集聚上面臨的困境。

科技創新的發現、發明,以及最終的產業化,靠的是什麼?兩個方面,一是靠創業者、投資人和企業家的試錯,也就是說,新經濟最終是他們試錯的結果;二是靠大量科技研發人才即科學家、工程師和技術工人的聰明才智與刻苦工作。

為什麼科技創新、新經濟的集聚地、策源地現在主要集中在大灣區?除了灣區特殊的區位條件和本身有著較多的大學和科研機構,是因為這些地區能夠滿足人才對生活品質的較高要求,大致包括氣候宜人、環境友好;多樣化需求,如教育、醫療和文化;生活和交通的便利性等。同時具備這些條件的地方在全球範圍內是不多見的,紐約、舊金山和東京灣區是符合這些條件的地方,中國的粵港澳和環杭州灣大灣區也具備這些條件。因此,對於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而言,在近期,加快規劃和建設環杭州灣城市群;在中長期,還有其他的核心區域,如以南京為中心的揚子江城市群。

其次,核心區域最有可能形成良好的創新生態。如果說在一定範圍和時間,創新創業人才的數量是既定的,那麼,他們試錯的成功率就是由創業和產業的創新生態決定的。就像矽谷、硅溪和深圳灣,孕育了數量較多的成功的新創公司,就不能不認為,那裡的創新生態有著獨特的優勢。

生態系統是生態學的概念。借用到創新領域,是指在一定的區域範圍內,各個創新主體、創新環節和創新因素之間組成的,相互聯繫和依賴的生態鏈。不同要素和行業間創新鏈的組合,形成區域創新生態系統或生態圈。創新生態是一種嶄新的創新範式,新的科技創新成果會在一定的概率下產生。創新生態的質量由創業創新人才和生態鏈及其互動所決定。創新生態是一種嶄新的創新範式。

與此前的機械式、靶向式和精準式創新範式不同,這種範式具有多樣性、開放性、自組織性和動態性的特徵。如果將之前的創新範式比作目標明確的「市場」或「工廠」,那麼,創新生態這種範式就是眾多「物種」雜居,有可能產生新「物種」的「雨林」。在「雨林型」創新生態中,新的科技創新成果就會在一定的概率(一般都是小概率)下產生。創新生態的質量就是由這個概率的高低體現出來的。

再次,核心區域的體制機制最適應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重點仍然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本文所說的核心區域,是中國經濟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地區,市場機制的發育和有效性也相對最高。而且,對創新生態而言,這裡的政府與市場關係,是政府與「雨林」的關係,不完全等同於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兩位在矽谷從事風險投資多年的投資家說,凡是與創新有關的地方,市場都是非常低效的。這個觀點會令許多人震驚。

開始的時候,我們並不認為政府是創新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公共機構承擔了遠比一般思維中所認為的更加重要的角色。如果他們的體驗是正確的,那麼就可以說,在資源配置領域,市場起決定性作用;在創新生態系統,政府更好發揮作用。這裡,政府作用將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通過公共機構的努力,提供更加到位和高品質的公共服務,尤其是滿足創業創新需求的公共服務;通過消除各種壁壘,進一步降低交易性制度成本。最近,中央關於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指示,在滬蘇浙皖引起強烈反響,各級政府順勢而為,在規劃對接、戰略協同和市場統一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具體舉措,以期長三角真正成為全國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引領示範區和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根據黨的十九大精神,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涵,就是創新驅動發展,就是新舊動能轉換,進而,讓新動能催生新經濟即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在這個意義上「理解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就必須在科創資源(新動能)和新興產業(新經濟)集聚、策源與輻射方面,做好一篇「大文章」。

做好這篇「大文章」的一個關鍵環節,就是打造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核心區域。這是因為,科創資源和新興產業有著強烈的集聚特徵。

長三角三省一市,面積近36萬平方公里,在如此廣大的地域集聚科創資源和新興產業,顯然是不現實的。就像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9個粵南地區的城市加香港和澳門,不僅是珠三角的「精華」,也是中國發展水平最高,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最為集中,也最有可能進一步集聚新動能和策源新經濟的地方。

所以,從科創資源集聚和新興產業發展的角度,長三角必須凝鍊類似的核心區域。其實,這個核心區域已經破題,即環杭州灣城市群規劃與建設。現在的問題是,要將中國第二個灣區經濟上升為國家戰略,由國務院主持制定其發展規劃,一如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

核心區域的重要性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核心區域有著集聚人才的優勢。在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背景下,中國部分城市出現的人才「大戰」,一方面佐證在這一背景下各地對人才的渴求;另一方面,也凸顯各地在人才集聚上面臨的困境。

科技創新的發現、發明,以及最終的產業化,靠的是什麼?兩個方面,一是靠創業者、投資人和企業家的試錯,也就是說,新經濟最終是他們試錯的結果;二是靠大量科技研發人才即科學家、工程師和技術工人的聰明才智與刻苦工作。

為什麼科技創新、新經濟的集聚地、策源地現在主要集中在大灣區?除了灣區特殊的區位條件和本身有著較多的大學和科研機構,是因為這些地區能夠滿足人才對生活品質的較高要求,大致包括氣候宜人、環境友好;多樣化需求,如教育、醫療和文化;生活和交通的便利性等。同時具備這些條件的地方在全球範圍內是不多見的,紐約、舊金山和東京灣區是符合這些條件的地方,中國的粵港澳和環杭州灣大灣區也具備這些條件。因此,對於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而言,在近期,加快規劃和建設環杭州灣城市群;在中長期,還有其他的核心區域,如以南京為中心的揚子江城市群。

其次,核心區域最有可能形成良好的創新生態。如果說在一定範圍和時間,創新創業人才的數量是既定的,那麼,他們試錯的成功率就是由創業和產業的創新生態決定的。就像矽谷、硅溪和深圳灣,孕育了數量較多的成功的新創公司,就不能不認為,那裡的創新生態有著獨特的優勢。

生態系統是生態學的概念。借用到創新領域,是指在一定的區域範圍內,各個創新主體、創新環節和創新因素之間組成的,相互聯繫和依賴的生態鏈。不同要素和行業間創新鏈的組合,形成區域創新生態系統或生態圈。創新生態是一種嶄新的創新範式,新的科技創新成果會在一定的概率下產生。創新生態的質量由創業創新人才和生態鏈及其互動所決定。創新生態是一種嶄新的創新範式。

與此前的機械式、靶向式和精準式創新範式不同,這種範式具有多樣性、開放性、自組織性和動態性的特徵。如果將之前的創新範式比作目標明確的「市場」或「工廠」,那麼,創新生態這種範式就是眾多「物種」雜居,有可能產生新「物種」的「雨林」。在「雨林型」創新生態中,新的科技創新成果就會在一定的概率(一般都是小概率)下產生。創新生態的質量就是由這個概率的高低體現出來的。

再次,核心區域的體制機制最適應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重點仍然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本文所說的核心區域,是中國經濟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地區,市場機制的發育和有效性也相對最高。而且,對創新生態而言,這裡的政府與市場關係,是政府與「雨林」的關係,不完全等同於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兩位在矽谷從事風險投資多年的投資家說,凡是與創新有關的地方,市場都是非常低效的。這個觀點會令許多人震驚。

開始的時候,我們並不認為政府是創新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公共機構承擔了遠比一般思維中所認為的更加重要的角色。如果他們的體驗是正確的,那麼就可以說,在資源配置領域,市場起決定性作用;在創新生態系統,政府更好發揮作用。這裡,政府作用將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通過公共機構的努力,提供更加到位和高品質的公共服務,尤其是滿足創業創新需求的公共服務;通過消除各種壁壘,進一步降低交易性制度成本。

文章觀點不代表主辦機構立場。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思派 的精彩文章:

TAG:三思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