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遇上更好看、優秀、價值匹配的人,為什麼不離開現任?
sdfdsf
sdfdsf
題圖:pexels.com
如果你遇上更好看、優秀、價值匹配的人,為什麼不離開現任?
知友:胡楊丹丹(6000+ 贊同)
這個世界從來不缺更優秀的人。
小王子已經告訴了我們為什麼你的玫瑰重要:
她不是普通的一朵玫瑰,她是你的玫瑰。你在她身上付出了時間,讓她變得不可替代。
因為你把時間投注在你的玫瑰花身上,所以,她才會如此重要。
知友:張77(3600+ 贊同)
布偶貓很漂亮,藍色的眼睛像沉沉的大海。我路過寵物店的櫥窗,看到它之後就移不開腳。可是,我突然想起。在我每天開門回家的時候,我的小土貓在門後探著腦袋等我。
我與它,雨天時相擁著沉沉睡去,我吃飯時它在旁邊舔著爪子,它生病時我徹夜徹夜睡不著覺,有大蟑螂時候它奮命跳起沉重的體重撲掉,我加班失意回來後頭埋在它的脖子里流眼淚。
我的小貓咪啊,不是高貴的品種,沒有網紅貓的面容,哪有什麼血統證書,吃不起進口的罐頭,卻躺在我的身邊咕嚕咕嚕打著呼。我高興難過,孤獨失意,它都陪在我的身邊,我都沒意識到,這就是愛吧。
知友:司馬懿(1000+ 贊同,愛丁堡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經濟學、博弈論話題的優秀回答者)
如果你遇上更好看、優秀、價值匹配的人,有什麼理由,不離開現任?
即便是完全不談道德,也有很多的理由會讓你在決定離開現任之前思索再三。首先,我想你肯定是想找到和自己真正「契合」的人,而不是浮於表面,對不對?那就要需要考慮以下幾個可能會干擾你判斷的效應:
1. 替代效應(Replacement Effect)
在創新領域,一般我們稱大公司為現任(Incumbent),而小公司為進入者(Entrant)。同樣的情況下,小公司在產品和技術方面創新的積極性和投入比例,往往要比大公司要高。
為什麼呢?因為大公司搞創新,是革自己的命,相當於自己把自己的產品給取代了——尤其是在小公司沒有成功的新產品的情況下,大公司自己取代自己並沒有任何市場份額上的提高,反而還需要支出一筆巨大的研發費用。
而小公司則不然,小公司如果研發不出來,是無法和大公司進行競爭的,或者壓根就無法進入這個市場。也就是說,因為小公司有取代大公司上位的潛在可能,所以其動機更強,會在研發(琢磨對方心理?)上表現的更加的優異。這個稱之為替代效應。
有句戀愛中的俗話叫做「不要相信在野黨的承諾」,其實話糙理不糙,說的是同樣的道理,因為這種潛在取代的可能性,所以即便是同樣的兩個真實和你契合度差不多的兩個人,進入者會更有動機和你表現的更加契合。
所以如果只看表面的契合度,那麼很可能你放棄的是真正和你更加契合的現任,而選擇了其實不那麼匹配的進入者。
而一旦進入者成為了現任,那麼同樣的邏輯也會應用在對方身上,對方不會像進入者的時候那樣表現的如此契合。到時候求助於經濟學也沒有辦法,畢竟你的行為很可能已經成為了不可逆轉的承諾(Irreversable Commitment)。
2. 棘輪效應(Rachet Effect)
棘輪效應命名來自於計劃經濟時代,那些效益比較高的工廠,下一年發下來的生產計劃就會比較高,以至於效益高的工廠反而更忙更累,效益比較差的工廠落得清閑。所謂棘輪,就是帶倒刺的齒輪,能進不能退。
生活中的棘輪效應通常發生在穩定的情侶和夫妻之間。因為「戀人如何對待自己」這件事情本身存在一定的粘性——就像公司給員工的待遇一樣,如果待遇一開始比較差,慢慢不斷變好,那麼員工會一直很滿意;而如果一開始標準就很高,那麼之後稍微不好,員工就會抱怨。
這就是棘輪效應——人的消費、待遇、享受等等都是可上不可下的。
顯然,長期相處的夫妻之間,也存在著這種棘輪效應,因為長期相處,很難做到長期不斷增加——或者說長期保持高水準都很困難。
就算是如此,如果一個人對你的態度是持之以恆的好,那麼久而久之,就不會覺得好;所謂「久居蘭室不聞其香,久居鮑市不覺其臭」。
而遇到的所謂更好看,更優秀更匹配的人,往往還處在上升期,所以滿意度自然較高。
所以當決定離開現任之前,要想想自己現在覺得現任沒有進入者好的地方,是不是因為棘輪效應——並且還要預料到,當進入者成為新的現任之後,同樣會出現棘輪效應。
3. 逆選擇(Adverse Selection)
戀人相處的過程,一般來說是相互了解的過程,而自己和現任之間的了解,通常是大於自己和新認識的「知己」之間的了解。
也就是說,對方和自己如此「契合」的目的是什麼,其實並不是那麼清楚。
是真心還是假意,是有所圖謀還是情不自禁?因為進入者總是會根據自己的私人信息,選擇對自己更有利的策略,而現任則受制於信息的透明,無法採取這種策略,故而進入者所表現出來的好看、優秀和價值觀的匹配可能僅僅是一個策略性的行為,而非真實。 這就是因為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逆選擇的情況。
當然,現任和進入者的博弈可能還有很多,我以上只是舉了自己想起來的例子。
對於一個假想的,完全理性的人來說,當充分考慮了各種策略性因素之後,當然是可以「來去自由」的。但是人總是容易「短視」和「有限理性」的,那麼如何在這種情況下,用一個外力來幫助人們提高自己決策的正確度呢?
接下來我們要談道德了,因為這種外力就是道德的作用。
我一直認為,現實世界中的道德不是孤立而靜止的存在的,其背後很可能有切切實實的利益上的因素使之成為大家公認的道德穩定下來。
比如「對現任的承諾和責任感」就是其中之一。表面上看,道德是對個人決策的約束,是束縛了人們的自由選擇的「綁架」,故而是不好的;但是如果這個所謂的自由選擇,因為人們短期的行為非理性,從長期來看並不是「正確」的呢?
所以不要動輒說道德綁架如何如何,因為所謂道德綁架在這裡很可能就起到了「以偏糾偏,以毒攻毒」的作用,就像張三丰所說的:順為凡,逆為仙,只在中間顛倒顛。
人們在道德約束下做出的短視的行為,可能兩種扭曲相互抵消了大部分,從而恰恰更加的接近長期的、真正的最優選擇。
知友:herolandis(100+ 贊同)
控制風險。
離開現任意味著機會成本,選擇新人意味著不確定的收益。
現任和新人之間的差異,隻影響到在現狀下自己所認知到的機會成本和收益的大小,不影響機會成本和收益的不確定性的必然存在。
從結果論上來說,如果這種重新組合帶來更理想的匹配結果,那它其實沒有什麼不好的。從個案上來說,「劈腿」、「挖角」未必不可以是帕累托改進。
對待感情,雖然人們在嘴上很排斥計算,但事實上,當我們認為機會成本足夠小而收益足夠明確的時候,往往會做出比較誠實的選擇。
當然,人們會對這些選擇進行合理化,比如評價現任「不思進取」、「不肯付出」、「自我中心」等等。因為更換對象的過程中,我們必然承擔一部分道德成本,通過將這種「喜新厭舊」的行為合理化,可以減少道德成本。
那為什麼道德成本一定存在?
因為社會也厭惡風險。
關於愛情(或者其他很多問題)的一個實質,就是幸福並非客觀的,而是由人來進行定義的。不可否認人的感受會受到客觀現實的影響(比如貧賤夫妻百事衰),但人仍然有自我確認幸福感的能力與自由。
所以為了避免不必要的伴侶的變換帶來的額外風險,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總是傾向於維持更穩定的伴侶關係,並因而對更換伴侶這種事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否定評價。
而當一個社會越是需要穩定的伴侶關係時,它也越傾向於對穩定的伴侶關係進行積極評價,從而形成對人們選擇維持現有關係的正反饋。
換句話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幸福,與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一樣,是出於社會需要而被創造出來並植入每個社會成員的思想中的。
只有當一個社會的生產力足夠發達、社會關係不處於緊張狀態的時候,從社會的角度來說才能夠容忍基於個人選擇所帶來的更多風險——包括在伴侶的選擇上。相比較而言,我們會發現西歐國家在兩性關係的態度上是最「超前」的。
而對於個人來說,無論在什麼樣的社會,你都可以選擇成為那個不計風險的人,如果這確實是你所要追求的。
關鍵在於,你應該認識到這種風險、願意承擔這種風險並且最好有能力承受風險現實化時的後果。
很多人選擇伴侶的方式類似於賭博:以小搏大(控制自己的付出)、持續下注(維持同樣的標準)、賭贏離場(遇到差不多合適的就娶了/嫁了)。這其實沒有什麼不對,因為兩性關係中的變數太多,挑對象很多時候跟買股票確實很像。
本文內容來自「知乎」
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原來,「打斷腿增高」在醫學史上是真實存在的……
※對不起,劉看山和小粽子來晚了!| 端午禮盒預售
TAG:知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