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決心已定的領導改變主意?此人說服曾國藩,只用一件小禮物
曾國藩攻滅太平天國都城後,慈禧給曾氏湘軍集團下了兩道聖旨,一道加官進爵賞其功,一道嚴厲申斥罰其過。
從這恩威並施的兩道聖旨開始,慈禧與曾國藩的廟堂博弈就開始了。
慈禧要的是剪翼,只有剪除了曾國藩的湘軍羽翼,威脅朝廷的擁兵自重甚至擁兵反叛才不會出現;而曾國藩要的卻是護翼,但這翼要是護不好的話,不免又會陷入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險境。
對慈禧而言,將此事的火候拿捏好並不容易。手上的動作輕了,曾國藩不會那麼輕易就範,可一旦動作重了,則又可能引來逼其反的危險,在這個曾國藩武力最盛的時候,雖不能說他就是處於強勢,但要說他處於事實上的弱勢,恐怕連慈禧自己都不相信。
剪除羽翼向來比殺人要難的多。
為此,慈禧曾找奕譞和僧格林沁兩位王爺商量對策。遺憾地是,這兩位王爺,一位腦子不好使,一位四肢太發達,最終還是只能靠她這個強權女人拿主意。
高手與高手過招,一方往往會激發另一方高水平發揮。為了讓曾國藩乖乖就範,慈禧隨後使出的連環陰招可謂是既不露聲色,又老辣無比,甚至可以這麼說,她的連環三招簡直就是逼人就範的高階教科書。
具體哪三招呢?
官文負責誣陷;沈葆楨負責揭醜;僧格林沁負責威懾。總之,絕不正面跟曾國藩提半個字。
曾國藩是何等聰明之人。
面對官文誣陷湘軍中有哥老會,沈葆楨扣押湘軍將領搶奪來的私財,以及僧格林沁的大兵壓境,未經深想,曾國藩立刻就意識到了這三人背後那隻讓人不寒而慄的大手。
這究竟是兔死狗烹的前奏呢,還是慈禧意味深長的敲打呢?
結合眼下太平軍尚有二十萬殘餘,以及湘軍並無造反之實的眼下局面,曾國藩很快得出結論,慈禧使這連環陰招應該是逼己裁軍。
想到這,曾國藩不免感到既無語,又無奈。
其實,慈禧的這三招用在梟雄身上正合適,招呼到曾國藩身上則有些過了,因為曾國藩壓根就不是敢以勢自立的梟雄。
殊不知,曾國藩早早地就給自己定下了調子——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說到底,曾國藩壓根沒想過奪江山,做梟雄,他要做的是千古忠臣,流芳大儒。
所以說,即便沒有慈禧的逼迫,曾國藩也會乖乖地拿起剪刀。之前,他之所以沒能立即著手裁撤湘軍,不是他不願,而是不好辦。
一來不滿裁軍的將領大有人在,軍心需要安撫;二來要裁軍就要結清軍中欠餉,而曾國藩沒錢。
現在好了,再不能拿困難當借口,否則不知又會引來慈禧什麼樣的陰招打擊。
下定必須立即行動的決心後,曾國藩拿出了霹靂手段,他決定十五萬湘軍水陸兩支人馬,只保留一萬,剩下的全部裁撤,如果朝廷覺得還不夠,剩下的一萬也不留。
為此,曾國藩不惜借降將韋俊的人頭來震懾眾將,以達到強行裁軍的目的。
與朝廷其實處於勢均力敵的態勢,為了自保,卻把自剪羽翼剪到了完全自廢武功的地步,曾國藩此舉似乎「儒」得有些過了頭,「儒」得有些不顧命了!
但曾大帥一言九鼎,誰又能讓他三思而後行,進而改變這種自剪過了頭的儒生之舉呢?
最有可能勸阻曾國藩的本應是他那執拗張狂的九弟曾國荃,可事實上成功勸阻曾國藩的卻不是他,而是平常很少說話的楊岳斌。
楊岳斌說服曾國藩的過程,十分的精彩,下面咱們就來聊一聊楊岳斌這場堪稱經典的說服大戲。
大傢伙可能對楊岳斌不太熟悉。此人是曾國藩的絕對嫡系,與彭玉麟並駕齊驅的湘軍水師統帥。更值得一說的是金陵被湘軍攻陷後,剛過四十的楊岳斌竟以武將身份被慈禧任命成了陝甘總督,左宗棠後來任陝甘總督就是接他的班。要知道在滿清,以武職改授文職是極其罕見的,在楊岳斌之前,此種事在滿清不過三例,由此可見,這楊岳斌絕非等閑之輩。
楊岳斌說服曾國藩,正是借即將赴任陝甘總督,特來向曾國藩辭行這一時機開的口。
見到曾國藩,這個平日里木訥無文,極像周勃的武人沒有開門見山,他先是以嫡系下屬的姿態誠摯地表達了對曾國藩一路栽培的感激之情,之後就是謙恭地聆聽曾國藩對自己的勉勵和關懷。
待曾國藩講完那些勉勵關懷的話,從未給曾國藩送過禮的楊岳斌卻在這個時候從自己隨身的包袱中拿出了一件禮物。
楊岳斌滿懷感情地對曾國藩說:「卑職此去陝甘,路途萬里,不知何時才能再與老中堂相見。這裡有一件護身坎肩,送給老中堂,就算是卑職臨別時的一點小禮物。」
見到楊岳斌這個舉動,曾國藩既意外,又不願接受,所以他並沒有伸手去接楊岳斌遞過來的坎肩,而是對他說了「這東西你自己留著更有用」之類的婉拒客套話。
乍一看,楊岳斌此舉確實沒什麼亮點,一來他明知曾國藩從不收禮;二來對曾國藩而言,這禮物實在不咋地,堂堂兩江總督,當世大儒,送點什麼不好,偏偏送件不倫不類的防彈背心。
果真是周勃式的武人?
非也!
楊岳斌此舉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高明的很。
他當然知道曾國藩不會收他的禮物,但他還知道,當自己說完接下來這段話的時候,曾國藩不僅會收,而且還會豎起耳朵聽他講。
「老中堂,卑職還有兩件護身坎肩,足可在戰場作防身之用。這件之所以送給大人,一來是它輕軟,大人體弱,笨重的不宜;二來這件坎肩乃家父留下的,意義不一般。」
聽到「意義不一般」這個說法,曾國藩不再客套,也不好再客套,於是問:「它有何來歷?」
此問從曾國藩的口中一發出,楊岳斌的說服大戲算是真正開始了。
但表面上,此時的楊岳斌只是一個講故事的人:「這件坎肩本是一個護排鏢師的。三四十年前,湘江上有個很有名的護排鏢師,他武藝高強,為人耿直,手下有十個本領高超的徒弟。鏢師本被湘江上第一富有的排主所雇,多年來往于衡州、長沙、漢口之間,從來沒出過事,沿途強盜都怕他。後來,老排主死了,少排主掌舵。這少排主不喜歡老鏢師的耿直脾氣,加之鏢師也老了,於是幾次想辭掉他,只是見他手下的徒弟都是江湖好漢,防盜護排少不了他們,只得依舊高價僱用。不好的是,老鏢師沒有看清中間的要害,他覺得自己老了,徒弟們長期跟著他,不能自立門戶,出息不大,最後他就把徒弟們一個個地都推薦了出去。幾年後,身旁的徒弟都走完了,少排主就把他給解僱了,老鏢師回家不到一個月,便被仇人害了。臨死前,家父去看他,他送給家父這件坎肩,並沉痛地送了家父一句話——」
「英雄不可自剪羽翼!」
在這種方式下聽到這「英雄不可自剪羽翼」,曾國藩心裡猛地一怔,兩眼直直地望著楊岳斌。
你以為送你的是坎肩,其實送你的是道理!
這道理你一定聽別人說過,但由坎肩到故事,再由故事到慘痛教訓包裹著的道理,縱使他是曾國藩,也不由地得振聾發聵。
意識到楊岳斌的深意後,曾國藩再無法拒絕這件坎肩,而當接過這件坎肩的時候,他也就成了聆聽者。
這時候,平時少言的楊岳斌開始就事論事了,他說,老中堂要裁軍,當然是英明的。一來江南的大仗已經基本打完,再養一支十幾萬的人馬,既耗糧餉,又加重百姓負擔,還讓朝廷不放心。何況仗打久了,軍營暮氣很重,腐敗成風,若不裁撤,也會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但是,要是把湘軍全裁撤了,無論是對朝廷還是對老中堂,恐怕都是不太妥當的。
這一段說下來,對楊岳斌來說,闡明自己看法的門就開了。先說故事那是敲門,再講事實那是和曾國藩同路,接下來就該輪到和曾國藩一起推門看究竟了。
這種情況下,曾國藩什麼反應呢?
自然而然地進入了洗耳恭聽的狀態。
接下來就是楊岳斌亮乾貨的時候。
這位平日少言的武人告訴曾國藩,一長毛雖垮,但余部未滅,江南遠沒到刀槍入庫的時候;二老中堂親手創建的湘軍,尤其是水師,那是大清未來抵禦沿海洋人的基石,此石只能整頓加固,萬不能徹底搬掉;三老鏢師的臨終遺言說出的是共同的道理,不做英雄則罷了,既做英雄,就不能自剪羽翼,因為老中堂自創建湘軍以來,掃除了凶逆,卻也得罪了不少權貴。倘若此時不顧一切地把湘軍全都裁撤掉,後果不堪設想。四過幾年皇上長大了,太后一歸政,皇上不知昔日艱難,只見眼下太平,一旦聽信了讒言,而老中堂手中又無一兵一卒,豈不是陷入了任人宰割的境地——
乾貨亮到這裡,再朝下說,就差老中堂也是老鏢師了。
到這,曾國藩其實已經讓楊岳斌說服了。而被說服之後的曾國藩自然要問,那你說湘軍應該保留多少人?
楊岳斌拋結論拋得依舊很精彩——依卑職看,要留三到四萬人,至少三萬人,不能再少了。此外,長江水師的二萬人必須都留下來。不是卑職有私心,實在是老中堂親手創建的長江水師不僅重要,更對老中堂忠誠。
有一點卑職敢拿性命保證,長江水師才是永遠保護老中堂的那件牢不可破的坎肩!
瞧見沒,又回到了坎肩上,多高明的升華!多讓人感動且無法拒絕的升華!
如此一來,曾國藩怎能不欣然接受!
※攻下金陵,曾國藩這樣遮醜、邀功、藏金銀,一半高智商一半黑手段
TAG:黑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