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太平天國的忠王李秀成值得人敬仰?

為什麼太平天國的忠王李秀成值得人敬仰?

太平天國中很少有人像忠王李秀成那樣富有爭議了。只要一談及李秀成,大多數人關注的都是「忠王忠不忠」這個話題。爭論到現在,也沒能完全取得共識。其實「忠王忠不忠」,也只是反映了忠王李秀成某一方面而已。若想要對李秀成有較為全面的了解,還應看看他怎樣對待敵人、部下、百姓、朋友,這才容易接近真相。

對敵:各為其主本無怨,何必漢賊不兩立

「自古亂世出英雄」,太平天國時也不例外。短短的十餘年間,卻有無數的英雄人物登台表演,一個個你方唱罷我登場,鬥智斗勇,為中國的歷史又添了一幕精彩的大劇。太平天國有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石達開、陳玉成、李秀成等。清朝方面更是人才濟濟,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等。毫無疑問,李秀成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然而,夾在這群人中,李秀成的座次,能排上第幾,實在不好說。看他的戰績,不過勝負參半,好一點也只能說是勝略多於負。別說比不上陳玉成,便是和湘軍驍將多隆阿、鮑超相比,也似有不及。論文化水平,更不能和熟讀四書五經、受到良好教育的曾國藩、李鴻章等人比肩。然而和曾、李等人相比,在對敵方面,李秀成至少要比他們偉大,比他們仁慈、寬容。

太平天國揭竿而起之日,是清軍和太平軍成為不共戴天的死敵之時。不知是宗教仇恨,還是民族矛盾,抑或是「漢賊勢不兩立」的正統觀,使得雙方對付彼此的手段都極其殘忍。無論什麼原因,想到廝殺的雙方大都是同胞時,不禁讓人扼腕嘆息。就是在這充滿仇恨的對立和殺戮中,卻有這樣一個人,對敵人卻一次次地放下手中的刀。他,就是李秀成。二破江北大營,活捉清朝揚州知府,攻破杭州,俘獲浙江布政使林福祥、總兵米興朝,二次西征生擒勇將李金暘。面對這些被俘的清朝官員和將領,李秀成既沒有用酷刑折磨他們,也沒有高聲呵斥他們。而是待之以禮,問他們願不願歸順,不願也不怪,依然禮送他們回去,贈予盤纏。可悲的是,這些被李秀成放走的官員和將領,反被清朝當作「降賊」失節加以殺害。從廣西起就與太平軍為敵,率領江南大營圍困了天京好幾年的張國梁戰死之後,尋到他的屍首時,李秀成不但沒有將他挫骨揚灰,反而以禮安葬。破杭州,浙江巡撫王有齡自縊身死。李秀成給予銀兩,讓其親兵護送其靈柩回鄉。攻克蘇、杭,對投降、歸順的清軍,李秀成無一殺害。願參加太平軍的,留在軍中,不願的送他們回去。即便是滿人,也一視同仁。

李秀成對敵人真是過於寬大,甚至顯得沒有原則了。但太平天國的滅亡可曾是因為李秀成的心慈手軟?李秀成的仁慈不能拯救太平天國,可也沒有因此加快太平天國的滅亡。既然如此,因李秀成的「婦人之仁」,無數人的性命得以保全時,又怎能不感嘆李秀成「婦人之仁」的偉大?

反觀曾國藩、李鴻章等人,捉到抵抗的太平軍將領,不是凌遲就是車裂。已死的太平軍將領,清軍還要開棺戮屍。對被俘的太平軍士兵處以凌遲時,還要加個「剜目」。投降的太平軍,如果是「老賊」,仍不放過。曾國藩等人的借口不外乎是亂世用重典,不殺一不足以儆百。可是不是只有這種殘忍的屠殺才能有效地平定太平天國?李秀成在自述里說,天京事變後,如果清軍對太平軍中的兩廣人不是那麼殘忍、不分青紅皂白地殺害的話,太平天國根本就堅持不了那麼久。當李秀成一再勸告清軍不要專殺兩廣人,否則會殺不勝殺,要以仁義服人時,曾國藩也覺得「其言頗有可采」。豈不是說明屠殺並不是唯一的選擇?

在那個將星閃耀的年代,論才能,李秀成並不是最出色的。但他的仁慈和寬容卻讓他發出耀眼的光芒。

對部下:聚散隨君願,但莫復相害

和陳玉成相比,李秀成有一個容易招致人們攻擊的地方。李秀成的親信部將,一揪就能揪出一大串叛徒。從郜永寬、陳坤書(想投降而未成)、鄧光明、陳炳文、黃子隆,這幾個都是李秀成帳下有名有姓的角色。這還不算,李秀成的親戚,女婿蔡元、到妻舅宋永祺也是叛徒。看來李秀成不是馭下無方,就是沒有眼光。問題沒有如此簡單,這和後期的太平天國喪失信仰有關。自天京事變後,天父的神話破產,政治日益混亂,早已是「人心冷淡,銳氣減半」。李秀成以自己的人格和情義只能使這些叛徒不與自己翻臉成仇,卻無法阻止他們不為富貴而變節。

更容易引起非議的是,叛徒松王陳德風的投降行為走漏風聲後,李秀成還代為遮掩、包庇。最讓人難以原諒的還是蘇州失守之事。李秀成明明知道郜永寬等人有二心,卻未加以處治,也未交待守將譚紹光該如何處理郜永寬等人,最終釀成了郜永寬等八個叛徒刺殺譚紹光,開城投降的慘劇。

可細細思量,站在李秀成的角度想想,他的寬容、仁慈何嘗沒有道理。如李秀成所說,郜永寬等人自幼跟隨他,悉心教養輔導。他們在李秀成帳下,「久有戰功」,李秀成成名「皆其各等之力」。這其中的感情,讓李秀成怎能輕易下得了手。郜永寬等人是兩湖之人,投降清軍還有生路,可「留其餘生」。更主要的是因為李秀成認為「現今我主上蒙塵,其勢不久」。太平天國的滅亡只是早晚的問題。李秀成即便殺了郜永寬等人,也不過是延長一下蘇州守城的時間,根本無法改變全局。既然如此,殺他們又有什麼意義。所以李秀成開誠布公,對他們直言:「爾是兩湖之人,皆由爾便,爾我不必相害。」給彼此都留個餘地。

確實,郜永寬等人雖然見利忘義,在危難之時,棄李秀成於不顧,但投降前與李鴻章聯絡時,堅持拒絕了殺害李秀成的要求,總算良心未泯。對自己的親信部將,李秀成還不是完全看走眼。讓李秀成沒想到的是郜永寬等人固然做到了彼此「不相害」,卻沒答應不害他人。當八叛徒刺殺譚紹光,企圖換取富貴反被李鴻章所殺時,可說是罪有應得,一點不值得同情。

對民:百萬家財爭戰致,

千金散盡為憐民

在李秀成的筆下,我們看到了一個愛民如子的形象。攻克蘇州,百姓不聽安撫,李秀成部將欲出兵殺盡,李秀成萬不從。「出示招撫」無效後,「親身帶數十舟只直入民間鄉內,四處子民手執器械,將我人一困在於內,隨往文武人人失色。我舍死一命來撫蘇民,矛槍一一指我殺命,我並不回手,將理說由,民心順服,各方息手,將器械收」。攻克杭州,「難民無食,即到嘉興載米萬擔……將此米糧發救窮人;各貧戶無本資生,借其本而救其生,不要其利,六個月將本繳還,糧米發救其生,不要其還」。便是在征戰中,見到「百姓被劫為難,當令手下屬員汪宏建帶銀兩買糧買谷種而救於民」。天京圍城時,李秀成說「合朝弟妹聞我出京,合城男女流涕呼留」。「我到京合城歡樂,知我出京,俱各流涕」。由此可知李秀成的得人心,百姓對李秀成的愛戴。

李秀成從一介平民到成為百萬大軍的統帥,他的家財也像他的地位一樣扶搖直上。從身無長物到擁有萬貫家財。李鴻章收復甦州後,目睹忠王府的壯麗輝煌,感嘆忠王府宛如人間仙境。為救蘇、杭,李秀成不得不按洪秀全的要求,助餉銀十萬,方准出京。天京圍城越來越緊,「每日窮家男婦疊在門前求為救命。國庫無存銀米……不得已,將自己家存之米穀發救於城內窮人,將自己穀米發救窮家之食,自轄部官兵又不資雲,再不得已,將家內母親以及婦女首飾金銀概變給為軍資,家內無存金銀者,因此之來由也」。既可見李秀成之愛民,也可見李秀成擁有的金銀之多。讓人有點哭笑不得的是,李秀成突圍被捕還和隨身攜帶的財寶暴露有關。

太平天國後期,政治腐敗,將領在戰爭中大發橫財,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清軍也一樣。只看曾氏兄弟的「富厚堂」是如何建起的便知了。在那個多少人還在飢餓和死亡邊緣掙扎的情況下,李秀成即便不能不取非分之財,但積聚如此多的金銀,行為也讓人不敢恭維。

李秀成做不到兩袖清風。當他面對飢啼困苦的百姓的哀號時,又散盡了百萬家財。在那個年代,有多少人像李秀成一樣在戰爭中積聚了無數的錢財,可又有多少人能像他一樣,願再把家財散回給百姓?李秀成不是聖賢,不是一個足以讓後人瞻仰的道德楷模。可也不是一個一旦身居高位,就變得鐵石心腸,對民眾的苦難不聞不問、無動於衷的人。

對友:與子同袍安危共,

奈何艱險不見君

讓許多人感到不解的是,為何李秀成在安慶會戰中顯得那麼消極、被動?於情於理,他應非常熱心才對。於情,屢次向他求援的陳玉成是「在家與其至好,上下屋之不遠,舊日深交,來在天朝,格宜深友」的故舊。李秀成在桐城被困時,更是陳玉成揮兵來解救。石達開出走後,二人一起並肩作戰,二破江北大營;三河大捷,二破江南大營。太平天國在天京事變後,仍能屹立數年,多賴二人。二次西征前,陳玉成更是親到蘇州與李秀成商討作戰計劃。於理,安慶一城,關乎太平天國安危。安慶一失,天京就有被圍困的危險。實是太平軍所必爭。李秀成久經沙場,富有軍事經驗,當然也看出了安慶的重要。在天京的王府會議上,他就說過「若皖省可保,尚未為憂;如皖省不固,京城不保」。

李秀成跋涉千里,從蘇州到湖北,動作慢吞吞的不說。在臨近武昌,得知陳玉成已回安慶後,便下令返回蘇、浙。這個決定,不但埋葬了太平軍解救安慶的希望,也拋棄了他的同鄉、戰友陳玉成,埋葬了兩人的友誼。李秀成如不回師,即使不能改變安慶陷落的結局,至少陳玉成也不會敗得那麼慘。以後陳玉成被困廬州,「奏盡苦難」,卻找不到他向李秀成求救的任何資料。是不是安慶會戰中李秀成的行為已經讓他心灰意冷?有趣的是,陳玉成被俘後,清方有人問陳玉成太平軍中的悍將時,陳玉成回答是「皆非將才,惟馮雲山、石達開差可耳」。李秀成被俘後,曾國藩幕僚趙烈文也問過他類似的問題。李秀成「皆雲中中,而獨服石王,言其謀略甚深」。不知是否巧合,儘管兩人多次並肩作戰過,但對彼此好像並不怎麼欣賞。是否和安慶會戰有關?李秀成被俘後,趙烈文問他退兵原因。李秀成開始還遮遮掩掩,說是無兵,後來才承認是因為「鄂兵強」。只因「鄂兵強」,如果與其交戰,不一定獲勝,即便獲勝,犧牲定也不小。而回浙取杭州,不但能成功,且不會有多大傷亡。在得失面前,李秀成選擇了退兵。

難道在利益面前,友誼真的那麼脆弱?其實在二次西征前,兩人之間就有不少矛盾。首先表現在二人的性格上。李秀成說起義前,與陳玉成同住一村,兩人「至好」。此時的陳玉成還不過是個兒童。李秀成比陳玉成大了十三四歲。不知這兩個忘年交的「代溝」有多大。參加太平軍後,陳玉成少年成名,鋒芒太甚。李秀成年紀既長,閱歷也豐,老成持重。二郎河之戰,略可看出兩人的性格差異。陳玉成欲乘三河大捷之威,再敗湘軍,免去安慶的後顧之憂。李秀成萬分不願。陳玉成百般勸說,李秀成勉強同意。後來陳玉成由於「乘勝不知自忌」,被多隆阿、鮑超打得慘敗,這是陳、李二人聯手少有的敗績。此戰中,陳玉成年少氣盛,不知適可而止。李秀成穩重謹慎,委曲求全。陳玉成是絢麗的櫻花,耀眼奪目。與陳玉成在一起,難免為他的光芒所蓋。李秀成是謙謙君子,溫潤如玉,讓人容易親近。

陳玉成、李秀成兩人同是太平天國後期的兩大支柱。很長一段時間內,清軍只視陳玉成為勁敵,根本不把李秀成放在眼中。李秀成也承認這時「英王名顯,我名未成」,直到二破江南大營,李秀成才聲名鵲起。從此時起,兩人的矛盾也漸漸凸顯。蘇州、常州富庶繁華之地,二人都想將其變為自己的地盤,於是出現了「蘇省為忠逆獨佔,陳逆不慊,每擇繁華市鎮,多設一卡,歸英逆管」的局面。二人為了利益,已經展開了初步的爭奪。以後又出現了「假如偽忠王統下遇偽英王之兵卒,皆指為野長毛」的情況,利益之爭,不但影響了二人,也影響了二人統率的部隊關係。陳玉成在蘇、常的時間雖短,但好戲卻是一場接著一場。李秀成為了獨佔蘇、常地區,借口「統下擅違限期,不先申稟」,將陳玉成部將黃文金調走常熟,自派親信將領鎮守。而「英王以常昭本非忠王手下所得,黃老虎雖屬犯令,不肯獨讓主張」,於是也派親信前往共同鎮守。

這些摩擦還未讓兩人達到反目成仇的地步。否則,安慶會戰中,陳玉成不會屢次向李秀成求援了。李秀成也不會千里迢迢從蘇州趕到湖北。安慶會戰,李秀成千里跋涉,不能說是見死不救。中途放棄,於情於理,李秀成都有不是。若在前期,李秀成縱是私心作祟,也斷不敢違令。可見更該責備的是洪秀全,是他導致後期太平天國的政治如此的混亂,號令不行,賞罰不明。這才是安慶陷落的深層次原因。

對君:一世忠名片紙誤,

一片苦心誰人知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在中國「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弔客」。千不該,萬不該,李秀成最不該在死前寫下幾萬字的供狀。從此,「叛徒」和「貪生怕死」之名,就如影隨形附在他身上。在中國的文化中,投降敵人的人是最被人看不起的,不管什麼理由。李秀成不會不知道像他這樣位高名重的人,如果投降,會是多麼大的恥辱,會被怎樣譏諷。

大義凜然地怒斥痛罵敵人,以求一死,博個視死如歸、慷慨就義的名聲,比背負「叛徒」和「貪生怕死」的罵名好多了。李秀成不會不明白這一點,他也不是做不到。當曾國荃擒獲李秀成,「遍刺以錐」血流如注時,李秀成「殊不動」,既不哀號,也不求饒,只是淡淡地道:「老九!何為如此?各人做各人事,何鬚生氣?」當他得知自己要被處死時,依然「無戚容」,「傍晚赴市,談笑自若」。如果李秀成真的貪生怕死,得知自己求生的希望落空,應該嚇個半死才是,還怎麼可能「談笑自若」?一個不怕死的人,痛罵幾句敵人,博個壯烈的名聲又有何難?

不管出於什麼目的,李秀成還是在生前寫下了這份長達數萬字的飽受爭議的自供。都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讀李秀成自述也是如此。有的人眼中的李秀成是個對敵人阿諛吹捧、貪生怕死的人;有的人眼中的李秀成是忍辱負重,另有圖謀,所以不得不吹捧敵人,攻擊天王;還有人認為李秀成是投降了敵人,但目的是為了保全部下的性命。

真是一千個讀者的眼中,有一千個李秀成。羅爾綱先生經過考證認為,現今的《李秀成自述》尚有缺少部分,原稿約被曾國藩撕毀萬餘字。倘若真是如此,也許現在對李秀成的解讀可能都不準確。

若觀李秀成的生平行事,直到被擒寫下自供前,李秀成對洪秀全、對太平天國都是忠貞不二的。但李秀成的忠與洪仁、蒙得恩不同,李秀成不是只知一味服從洪秀全的命令。當洪秀全的行為極其不對的時候,李秀成會提出不同意見。在後期領導人中,很少有人像李秀成一樣和洪秀全有那麼多的衝突和矛盾。天京事變,翼王石達開出走後,李秀成就上奏章,請洪秀全「擇才而用,定製恤民,申嚴法令,肅正朝綱,明正賞罰,依古制而惠四方,求主禮而恤下,寬刑以待萬方,輕世人糧稅,仍重用於翼王,不用於安、福王」。結果觸怒洪秀全,遭到革職處分。但稍後,又恢復原職,拉開了君臣二人衝突的序幕。就這樣,李秀成一次次提出不同意見,一次次被洪秀全斥責,最後又一次次妥協。蘇州失守後,李秀成懇求洪秀全讓城別走。洪秀全不聽,反而將李秀成狠狠訓斥一頓。李秀成灰心絕望至極,請洪秀全「爾將一刀殺我,免我日後受刑……願死在殿前,盡心酬爾」。洪秀全當時不聽從。次日,洪秀全賜下龍袍,安撫李秀成。雖說洪秀全沒什麼治國才能,但能窩在天京,當了個十幾年的「天子」,畢竟還是有些手段,對李秀成的任用便可看出。

蘇州失守後,李秀成退往丹陽,李世賢勸他別去天京送死,李秀成以老母在京為由不從。還在自述中屢次說自己留在天京是為了老母之故。可城破之後,李秀成泣別家人,只帶上幼天王及洪秀全的兩個小兒子,舍死衝出城。在突圍中還把戰馬讓給了幼天王。盡心守城不說,在城破前一天,還率軍突襲湘軍營壘。

這還不能體現李秀成的忠心嗎?莫說李秀成投降尚有疑問,便真降,他又何嘗負了太平天國,負了洪秀全?也許當李秀成提筆寫下自述時,便已想到只要問心無愧,後人的仰慕與尊敬、誤解和鄙視,又何必太放在心上。正是千載評說任後人,但對青天總無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洪秀全 的精彩文章:

楊秀清手握大權,為何鬥不過絲毫無實權的洪秀全?道理很簡單!
天京眼看陷落,洪秀全下了人生最後一道聖旨,荒唐滑稽

TAG:洪秀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