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她參加革命七十年,親歷了戰爭與和平的一生,有太多動人的故事!

她參加革命七十年,親歷了戰爭與和平的一生,有太多動人的故事!

原標題:她參加革命七十年,親歷了戰爭與和平的一生,有太多動人的故事!


她今年已有84周歲,是一個在南京大屠殺中失去父兄的女孩。


她少年就參軍,一直在皖北參加抗戰活動,1949年5月,與丈夫董銳一起隨21軍來到溫州。屈指算來,參加革命已經67年了。


67年,在這個中國發生歷史性巨變的年代,從早年颯爽英姿的女兵,到改革開放時期奔走城鄉基層的市婦聯主任,再到離休後慈祥的居家老太太,在漫長的人生歲月中,這位親歷了戰爭與和平的離休老幹部,有著許多值得一述的人生故事。


汪道涵夫婦導引走上革命路


晚年的張瑜對曾任上海市長、市委書記的汪道涵和他夫人戴錫可有著深刻印象。


張瑜父親是津浦線上火車司機,同情革命。抗戰前夕,張瑜在現屬安徽的明光小學讀書,出身明光市(當時稱嘉山縣,1994年撤縣設市更名)大戶的汪道涵是該校校長,他的女友戴錫可(後為夫人)則是張瑜的班主任。


當時,汪道涵在南京一帶從事革命活動,張瑜多次看到父親接送汪道涵及接頭聯絡的同志,因此,張瑜小小年紀頗受革命薰陶。


1937年12月,日軍進攻南京,張瑜父親奉命送走最後一列部隊官兵後撤不出來了,南京淪陷,父親和哥哥都在南京大屠殺中被殺,連遺體也沒能找到。


父兄亡故,房子被燒,一家無從生活。母親便帶著不到12歲的她和4個弟妹,一路逃難來到江蘇盱眙縣(與明光相鄰)投靠親友。弟妹還小,張瑜和母親就靠代工卷香煙維持生計。



她用一雙小手捲煙絲,母親包裝,白天黑夜地干,兩天卷10來斤煙絲200包,換得一斤半糧食。張瑜記得,糧食不足,她就挖野菜補充,從而認得十幾種野菜。這是她家最為困難的時期。


1939年的一次邂逅,使她走上了新的人生道路。1939年冬,新四軍五支隊東進來到江蘇盱眙一帶宣傳抗日,在一次宣傳會上,張瑜意外發現演講者正是班主任戴錫可!戴約她晚上來見。


亂世久違,了解情況後,戴錫可啟發她參加抗日隊伍。就這樣,張瑜參加了十六團戰地服務隊。

半年後,她又碰到來部隊慰問的汪道涵(嘉山縣1940年即成立抗日民主政府,汪時為抗日民主政府縣長)。


她年幼文化水平低,迫切要求學文化,在汪、戴兩人關照下,領導將她轉送到我黨主持的淮南公學讀書。


後來,她先是擔任嘉山縣一個鄉的黨支部書記、指導員,正式成為幹部,後又調到縣劇團任政治指導員,調任盱眙縣政府交通局副局長。


革命引路人戴錫可還是她的入黨介紹人,戴曾給她一本《共產黨宣言》,因為年齡小,當時根本看不懂。就因為入黨時年齡較小,因此她的預備期長達兩年。



(戴錫可)


新中國成立後,汪道涵曾任杭州市軍管會副主任兼財經部部長,後任省財政廳廳長兼商業廳廳長等,後任上海市長。


那時張瑜曾去看望他們,受到熱情接待。汪道涵還是像過去一樣,沒有一點架子,汪還不讓叫他市長,說,什麼市長,叫老汪就行了……當時,戴錫可還不斷教導張瑜,現在新中國成立了,要好好學習,跟上形勢……


張瑜的「戰爭與和平」


張瑜是一個真正經歷了戰爭與和平兩種不同歲月的女性。

抗戰末期,她在江、淮一帶負責交通站時,曾化裝為小傭人,護送陳毅夫人張茜及康生、饒漱石的妻子等人過敵占區封鎖線;


1946年解放戰爭爆發,她多次送傷員追趕部隊,一次曾在蘆葦叢中的小船上開黨小組會,討論形勢,組織突圍;


濟南戰役時,張瑜帶支前民工行經山東省小河口時,意外碰到時任21軍後勤醫療隊協理員的丈夫董銳。


當時,他們已很長時間沒有消息了,夫妻戰場相見,自然又驚又喜,但戎馬生涯根本不能有「執手相看淚眼」的浪漫,董銳說了句「生為人民忠臣,死為革命志士」,就匆匆告別,也不知他的部隊要到哪兒去。


對此張瑜卻已滿足了,她說,那個年代,知道沒死就可以了……一年後,張瑜被調到董銳所在的21軍,在軍政治部擔任民運幹事。


1949年渡江戰役時,她帶著一台報話機,一女五男坐竹排渡江。一面被打下後飄落的英國星條旗在江面上蓋住了她,戰士們拿刀子割開旗子才救她脫險。她要了幾塊帶在身邊,幾位女兵說,我們拿這旗子做內褲吧……


1949年5月,張瑜隨21軍來到溫州,先是在溫州市軍管會工作,後在市總工會、地委幹校、市委宣傳部、藤橋區委及市婦聯等部門工作。


婦聯主任是她任職較長的崗位。當時正值「三中全會」後的改革開放,大家對什麼是改革開放都不懂,通過地委、省婦聯組織的學習,聯繫溫州實際,婦聯的同志才開始認識到,一窮二白不是無產階級的標誌,一大二公也不是共產主義,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三中全會確立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指導思想使婦聯工作有了新的目標和抓手。自身認識提高後,她們就在地委領導下開展調查研究,下基層宣傳發動,使基層幹部群眾的思想從「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中解放出來,鼓勵婦女投身到治窮致富的經濟建設中去。


那時她與地區婦聯的同志一起,幾乎跑遍了溫州的所有縣、區,並深入到公社、大隊。一年三分之二時間在基層,很少呆辦公室。

那時一些人看不起婦聯,曾譏誚婦聯是「干多少算多少,實報實銷」的單位,因此她們就非要干出點業績來不可。


在這過程中,張瑜特別感念當時地委書記鄭嘉順的支持和理解。他總是認真地聽取婦聯的彙報,並作具體指導。


他提出,在新形勢下,婦女工作不能還停留在只搞農業上,必須發展多種經營,根據三中全會要求,在搞好農業生產的同時,要發動婦女發展經濟作物,大搞畜牧業、養殖業、手工業和家庭副業等……


為進一步解放婦女勞動力,婦聯當時還提出家務勞動社會化,發展各類福利事業,辦食堂、託兒所、幼兒園、婦產院等。


當時市區的「縣前託兒所」和「虞師里病殘託兒所」還曾獲得過「三八紅旗單位」榮譽稱號。



(汪道涵)


又愛又惱說董銳


董銳是她的人生與革命的伴侶,說起來還真是緣分。董、張兩人是老鄉,同在一個鎮。


當年張瑜父親在南京當火車司機,董銳父親則在鐵路局工人食堂工作,父輩相識,子女自然也熟悉。

抗戰爆發後,張、董兩家同時逃難到嘉山縣的仇集鎮,互有來往。交往漸多,兩人有了感情,因當時組織上有「二八五團」的規定(即男的要到28歲,有5年革命工作、團級幹部這三條才能結婚),因此直到抗戰勝利放寬規定後,他們在1946年才結婚。


董家雖然家境一般,但董父很重視子女教育。董銳6歲就入私塾讀書,聰慧的他,先生有時讓他教私塾中的幼童。


年輕的董銳追求進步,較早就學習了黨的理論知識,1939年他與幾名農村知識青年一起參軍。


走上革命道路後,在新四軍五支隊五旅任連隊文書、文化教員、指導員。抗戰時期,他曾被日寇機槍擊穿前胸,摘去肺葉,成為二等殘廢軍人。


解放後董銳先是在溫州地委幹校,後任地委常委、宣傳部副部長。


董銳是個對黨忠誠,黨性原則很強的人。張瑜說,別人想找他找關係開後門,根本辦不到,他也從不利用職權為自己謀利,他是個疾惡如仇的人,對拉拉扯扯的一套十分反感。


他是個工作狂,沒有星期天的概念,在地委幹校經常晚上也安排開會。多少年來,他從沒帶孩子上公園。


他也不講究吃不講究穿,對錢沒有概念,在溫州一直是部隊轉業時的工資級別,30多年來從沒加過,也從沒聽他為這發過牢騷。


他們的子女「文革」中失去上學機會,文化不高,董銳就交代子女要憑自己的勞動、技術、知識吃飯,不要謀求去黨政機關、權力部門工作。


「文革」中受衝擊,夫妻雙雙被隔離,但他的信念從未動搖過,他說,共產黨哪是你說打倒,就打倒的!

張瑜說,董銳生活上從不講究,但煙癮很大,還愛喝酒。他個性很犟,叫他少抽煙,根本不聽,因此,他身體不好,當年肺部穿孔的槍傷身體,再加上「文革」時長期住牛棚隔離審查,1983年,還不滿60周歲,就去世了。


張瑜與董銳有6個子女,他們都生活在溫州,遵循董銳的囑託,他們沒進機關也沒經商,都是普通企事業單位職工。



張瑜1983年離休後,到市政協任常委、婦女工作組組長,在這個崗位10年。那段時間,她和工作組一起,搞了些托、幼和關心大齡青年的社會工作,整個婦女組還是比較活躍的。


年近85周歲的張瑜面容慈祥,待人和善,雖也有高血壓等老年病,但精神頗好,記憶力超強,對幾十年前的舊事、人名,記得一清二楚。


從部隊到地方,從南下女兵到離休老幹部,經歷了大躍進、「文革」,一直到改革開放。


67年間,有戰爭的血腥,也有和平年月的辛勞,有悲傷,也有歡愉,她經歷了當代中國從戰爭到和平的全歷程。


如今,老伴離她已有27年,職務、權力離她更久。


今天,她就是一位普通的心靜如水的居家老太太,她把自己的昨天看得很淡很淡。

確實,許多東西都會隨著歲月淡出社會,但她這一代人的不凡經歷、理念、人生價值觀和驕人業績,將永遠為我們所記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徽臉 的精彩文章:

瞧蔣介石不爽退黨,在井岡山不爽退黨,在大陸他是國民黨的黨魁,宋慶齡也要尊稱先生
從安徽鄉村走向紐約的奇女子,是她讓「中國人種」在美國不再受辱!被稱為「美國的雷鋒」!

TAG:徽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