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科普應該怎麼做?來看看內蒙古的科普專家們是如何說到做到的

科普應該怎麼做?來看看內蒙古的科普專家們是如何說到做到的

科普應該怎麼做?

來看看內蒙古的科普專家們

是如何說到、做到的吧


科普專家齊獻策:科普應該這樣做

6月14日晚上,內蒙古自治區「百名專家走進盟市旗縣科普傳播行」活動通遼站區內外的10位科普專家,在圓滿完成4天52場的科普報告後,帶著滿滿的收穫與感動,齊聚一堂,交流分享,共話「科普」。此次通遼站科普報告活動覆蓋全市9個旗縣區,受眾人數達23200人。

專家們來自不同領域,不同專業學科,卻都因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事業而相聚——「科普」。短短几天的相處交流,老中青三代人其樂融融,相互學習,謙虛請教。專家們的敬業精神感染著每一位聽眾,鼓舞著每一名科協的工作人員。

座談會上,10位專家分別發言,談體會,表觀點,提建議,共同為科普事業的發展建言獻策。

吳國興:科普要有趣味性

中國科協航天科普報告團成員、中國航天員中心研究員吳國興首先發言,「科普既簡單又不簡單」。他強調,科普要在科學性+知識性的基礎上,更要加入趣味性。如果你講的課上,孩子們瞌睡了,說明講失敗了。即使課的內容知識性很強,但是卻沒有趣味性,那課的效果會大打折扣,就沒有達到科普目的。

田如森:科普要開展配套活動

全國航天科學普及首席科學傳播專家、研究員、中國科協航天科普報告團成員田如森參與主辦的航天科普活動不勝枚舉。他提出,科普不僅僅是組織專家作講座、報告的形式開展,更應注重配套活動的舉辦。比如配合課程做小模型,畫科幻畫,開展科普徵文活動,都是很好的形式。

石磊:科普也要立制度

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成員、中國航天報社原總編輯、中國宇航出版社原副社長、科普作家石磊介紹了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的情況,建議從入團管理、試講試聽、接收反饋、課題選定、受眾細分、考核評定等方面,規範專家的科普報告。並分享了自己第一次講課的「尷尬」經歷,鼓勵內蒙古科普專家團成員們多思考、勤練習。平易近人的分享,引起與會專家的共鳴。

韓莉:講科普是一篇散文

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成員、軍事醫學科學院附屬醫院(解放軍307醫院)原門診部主任、副主任醫師韓莉分享了自己加入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後的成長經歷,她表示,科普工作有難度,要把理論知識變成受眾能領會的語言和形式,把高深的科學簡單化、形象化,要會「抖包袱」。「講科普就像一篇散文,你會發現,可講的東西越來越多,能不斷分支,不斷開拓新的課件。」

趙建平:每個行業都需要科普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檢驗科副主任、二級主任檢驗師、碩士生導師趙建平和其他內蒙古科普專家團成員一樣,都是首次作科普報告。他認為,科普即大眾科學或者普及科學,是一種社會教育,受眾涵蓋全社會各行各業,建議多開展跨專業跨領域科普,而不是僅僅局限在本行業。

馬德春:科普也要與時俱進

內蒙古科普專家、內蒙古電力科學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馬德春感慨道: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科普已經不再是從前意義上的擺展板、發傳單,而是變得更為多元、更加以人為本。「特別是在聆聽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專家的科普課後,我眼前一亮,原來,科普可以這樣做。」

郝潤全:科普專家更需要被培訓

內蒙古氣象服務中心高級工程師郝潤全建議作科普報告前先與受眾需求對接,結束後能加強對受眾的調研了解,收集反饋信息,便於改進。「我們這些所謂的『科普專家』,迫切需要被培訓、被科普,不斷加強學習,借鑒好經驗,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科普能力和水平。」

劉敏:科普的舞台不僅在學校

內蒙古農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劉敏舉例介紹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與市場實際現狀的對比,提出科普不僅僅是坐在教室里聽報告,更應該走進企業、社區、家庭,讓大眾科普的理念能夠輻射,讓資源能夠流動,讓科普的成果能夠共享。

梁潔:基層同專業人員更需要被科普

內蒙古土地調查規劃院高級工程師梁潔表示,科普不是科協一個部門的事,這是一個全民科普的時代。通過這幾天在市級、旗縣市區國土局給同系統的工作人員作科普報告,她深深體會到,「基層的工作人員更需要被科普」。只有對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掌握到位,才能更好地服務人民,更有效地去給服務對象科普。

王晶:優質科普資源向基層傾斜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內蒙古心理諮詢師協會理事王晶分享了這些天在市級、旗縣級的社區、學校作科普報告的真切感受,認為科普的重心應向旗縣區、社區、鄉鎮下移,把優質的科普資源向基層傾斜,也讓基層的民眾享受到科普帶來的福利,以更加的科學、文明、健康的方式工作和生活。

專家們你一言我一語,侃侃而談,娓娓道來,這一刻,他們與科普緊緊相連,為了共同的責任,承擔起一份光榮的使命——「科普」。


古生物學家李建軍:盤點恐龍那些學生不知道的事

「你們能說出三個中國恐龍的名字嗎?」「霸王龍、劍龍、梁龍......」「你們說的都是外國恐龍。」6月11日至13日,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員、有著豐富的恐龍科普知識講座經驗的李建軍先後為赤峰市紅山區、林西縣、元寶山區4所學校的中學生作了精彩的恐龍科普知識講座,他專門盤點恐龍那些學生不知道的事。

「恐龍以直立姿態站立和行走」「魚龍、翼龍不是恐龍」「世界最大的恐龍是中國汝陽龍不是霸王龍」「趴在蛋窩上的竊蛋龍被誤讀了70多年」,一隻只恐龍鮮為人知的一面都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學生們面前,尤其是知識問答環節更讓學生對恐龍有了進一步認識。學生們對恐龍的那些長期又常見的30多個誤解都被李建軍研究員一一解答。

這次講座更重要的是讓「龍歸故里」。李建軍研究員不僅讓學生了解到中國恐龍,而且還讓學生了解了內蒙古恐龍。他們大多來自白堊紀地層,主要集中在二連、巴彥淖爾、鄂爾多斯、阿拉善等地。「赤峰寧城不僅有恐龍,而且還有道虎溝古生物化石博物館,這個你們不知道吧?」李建軍研究員面向赤峰本地學生直接發問。每場問到,學生都回答不上來。他每次都特意把赤峰市寧城縣中侏羅世地層中發現的道虎溝足羽龍、寧城樹息龍、劉氏寧城翼龍等的特徵和生活習性講的格外細緻、認真,讓學生記住赤峰不僅是「玉龍故鄉」,而且還有恐龍。

一個恐龍腳印0.28米長,兩腳印之間2.8米,短跑世界冠軍博爾特和恐龍哪個跑的更快?這次講座,還讓學生了解到恐龍足跡的重要性。恐龍足跡具有骨骼化石無法替代的作用。「別看只是腳印兒,在科學上,它甚至比恐龍蛋化石還要珍貴。」李建軍研究員說。當李建軍研究員推算出恐龍的奔跑速度為43.85公里/小時,百米速度 8.21秒,比博爾特9.58快1.37秒時,在座的學生無不感慨恐龍足跡真奇妙啊!

恐龍科普知識講座對中學生來說充滿吸引力。紅山中學、林西二中、林西三中、元寶山平庄礦區中學……所到之處,學生都聽得入迷,他們興奮地回應著,眼睛熱切地盯著屏幕,還抽空在筆記本上做著記錄。很多學生對恐龍有著極大的興趣,但是關於恐龍科普中一些知識性的錯誤,對恐龍那些長期的誤解,李建軍研究員認為要把一些很淺顯恐龍科普知識向深挖,他說:「因為沒有一本中國恐龍的科普圖書,所以我要和學生們一起講講恐龍和中國恐龍的故事。」

「百名專家走進盟市旗縣科普傳播行」 呼倫貝爾站科普之花遍地開

6月14日,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張德良走進阿榮旗第一中學,為800多名高一學生作了題為《歲月的足跡——錢學森不平凡的一生》的科普講座。

張德良教授是「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的學生,他從錢學森的學習、工作談起,講到了我國導彈、航天事業的發展史。錢學森克服種種困難回國,對中國航天和國防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三嚴的工作作風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航天人,圓了中國的航天夢。大量的視頻圖片、生動有趣的科學故事、簡單易懂的材料展示,深入淺出、現場互動、妙趣橫生的講解,極大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啟發思維,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到了科學知識。孩子們最感興趣的就是導彈了,導彈在我國國防事業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若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一話題在現場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現場不時響起熱烈的掌聲。

在莫旗尼爾基第二中學,當中國航空學會會員、北京市模型運動協會副秘書長、北京中小學航空模型比賽總裁判長符其衛老師,給莫旗尼爾基第二中學的學生們展示自製的飛機「翻跟頭」和「繞圈」時,現場100餘名學生都被這神奇的表演吸引了。符其衛在題為《學習航空知識 提高科學素質》的科普講座中,從自己童年對飛機的喜愛講起,向學生們介紹了航空科技的發展及意義,並現場用紙和吸管做成的飛機向同學們演示可以飛多遠,讓同學們在體驗各種飛機的飛行技巧中感受到航模的科技魅力。

在扎賚諾爾區新村社區,內蒙古醫科大學免疫與健康學科石艷春教授為200多名社區居民、社區工作者帶來了一場生動的健康盛宴,以「人體免疫與健康」為主題做了一場講座,播放了人體免疫系統視頻後,石教授又與社區居民採取互問互答的方式讓大家進一步掌握身體免疫系統方面的作用。

在雙實肉製品加工廠里,就如何進一步通過國家扶持等包裝企業、創新企業模式,搭建企業領域平台交流,內蒙古農業大學田建軍教授對企業規模做了實地指導,對肉製品的加工、如何申請單國家項目等方面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當天,內蒙古自治區「百名專家走進盟市旗縣科普傳播行」專家團成員們走進莫旗、阿榮旗、扎賚諾爾區的學校、社區、醫院、工廠開展了12場科普講座及現場義診、技術指導等活動, 2500多人受益,圓滿結束了呼倫貝爾市的科普傳播行活動。

據悉,6月11—14日,內蒙古自治區「百名專家走進盟市旗縣科普傳播行」14位專家在呼倫貝爾市13個旗縣市區面向當地的青少年、農牧民、城鎮勞動者、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四大重點人群」進行了50場科普講座和現場義診、技術指導等活動,共有14900多人受益。


青少年航天科普教育專家金聲:為民族地區蒙古族小學生量身定製科普講座

天空純凈明亮,雲彩遨遊、自在、奔放……6月13日上午,翁牛特旗民族小學的學生穿著盛裝迎來了錢學森青少年航天科學院專家、青少年航天科普教育專家金聲老師。他這次的科普講座主題為飛向太空。為豐富民族地區小學的科普資源,金聲老師還向學校贈送科普挂圖、科普圖書和雜誌等。

翁牛特旗民族小學是以蒙古族為主體的學校,蒙語為主要語言,雖然雙語教學,但是大多數學生漢語水平低,加之本民族語言科普讀物少,因此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蒙古族小學生獲取科普知識的範圍。金聲老師根據小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和民族地區特點,面對蒙古族小學群體,將講座轉換成更加通俗易懂語言,開展話題討論等活動,並對針對現有階段理解,幫助消化掌握航天知識。現在他逐漸對孩子的心理、水平都逐步了解了。「只有對不同類型人群做有針對性的科普,這樣才能很好地實施我們的科普教育。」金聲老師說。

然而,讓金聲老師感到欣慰的是,雖然存在一些語言溝通、理解等小問題,但有一部分同學在我們進行科普講座之前已經掌握了部分航天知識,採用他們易於理解、容易接受和樂於參與的內容和方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在講座結束時,因為有很多人小學生非常關心航天科普在識,一群學生圍上金聲老師,不停地和他討論各方面有趣科普小知識,讓專家零距離的解答。

76歲高齡的金聲老師堅持站著完成了一個半小時的講座,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意猶未盡,不想讓這位尊貴的客人就這樣離開,之後,蒙古族小學生還精心準備為金聲老師送上頂碗舞等表演。 此次表演,不僅是為了表示對這位科學家的感謝,而且也展示了赤峰翁牛特旗蒙古族服飾的獨特魅力,形象的再現了蒙古民族在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五彩斑斕的民族文化。

金聲老師在這次」百名專家走進盟市旗縣科普傳播行」活動中,面對的都是松山區、喀喇沁旗、翁牛特旗、克什克騰旗四個旗縣的小學生開展有關航天的科普講座。專家加深對民族地區小學生人群的了解,能夠很快地按照學生的水平、針對當地要求來開展科普工作。

來源:內蒙古科技信息傳播中心 內蒙古科協

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編輯:馬駿馳

校對:李珍

聲明:轉載請註明來源於《內蒙古日報》官方微信

感受科普的魅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內蒙古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雄安進不去啦?誰說的!這有300個工作崗位等你來,機會稍縱即逝

TAG:內蒙古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