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宋畫里的端午:採藥與辟邪

宋畫里的端午:採藥與辟邪

端午又稱端陽。

《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端陽節。

宋代端午節從五月初一開始,到五月初五。甚至廣義而言,整個五月均屬於端午。因為五月份還有一個夏至。宋代端午常稱作「天中節」,即太陽最高,陽氣最旺之時。嚴格來說這一天是夏至。夏至一般不在月初,而是在五月中後旬。

根據吳自牧的觀察,南宋的杭州,人們在整個五月份的午間,要不間斷地燒整整一個月的香。

宋李嵩《焚香聽阮圖》

五月稱為「惡月」,被認為是陰陽相爭,鬼怪肆虐之時。天氣迅速變熱,日照強烈,多發各種瘟疫和疾病。節慶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轉「惡」為安。

宋代端午節的一個重要禮儀是相互贈送團扇,上到宮廷,下至百姓。

端午的主題是辟邪消災。因此,扇子有時也被稱作「避瘟扇」。它所以有此功能,一則扇子扇走的是邪氣,二則扇面上裝飾的吉祥圖樣也有辟邪之效。

北宋開封端午節「鼓扇百索市」中所賣的扇子,有一種特別的紋樣:「小扇子,皆青、黃、赤、白色,或綉成畫,或鏤金,或合色,制亦不同。」(《東京夢華錄》)這是五色扇子,與端午的五色彩索意義相近,也是以五種色彩來象徵陰陽協調。而孟元老把端午所用帶圖案的扇子統稱作「花花巧畫扇」。

比圖案更複雜的是完整的圖畫,扇面其實就是一幅於掌中欣賞的畫。用繪畫裝飾扇面自然有審美目的,但也需要契合併能夠加強「避瘟扇」的原初功能,體現避邪消災的內在涵義。

端午節所在的五月被視為「惡月」,是因為人們相信這個季節鬼怪邪靈出沒頻繁。因此辟邪是所有端午習俗中最核心的內容。醫藥是去除邪氣、保證健康最重要的途徑,因此端午也成為採藥的季節。甚至,人們相信,只有在五月五日午時所採的藥草或製作的藥品才最能具有治病辟邪的藥力。端午的繪畫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恰是用視覺效力而達到避邪的目的。

《觀畫圖》 美國私人藏

在存世的繪畫中,紐約鄧仕勛藏有一件傳為宋人的《觀畫圖》團扇,儘管年代有疑問,但畫面的圖像恰恰是一幕以醫藥為核心的場景,是一件端午畫扇。

畫面採取了畫中畫的方式。一個賣葯的道士支起一個草藥攤,葯攤上是各種藥草,還裝飾著呂洞賓和神農的小雕像。他正向圍觀的人展示一幅藥王孫思邈的騎虎畫像。他旁邊站著另一位世俗醫生,頭戴裝飾眼睛圖像的標識,手裡拿著一張畫著簡易圖案的靈符。

有趣的是,道醫的葯攤上不僅有真正的草藥,還有幾個不同類型的頭骨,既有犬齒明顯、類似虎頭骨的大型貓科動物,也有類似猴頭骨的靈長類動物。實際上,動物頭骨就是一種有效的辟邪藥材。

《觀畫圖》 局部

能夠得到各種動物的頭骨並堂而皇之懸掛起來作為藥材,大概只有到道教的真人和仙人。目前可以找到的其他有頭骨圖像的繪畫,除了李嵩款的幾幅《貨郎圖》,全部都是表現道教仙人的繪畫,計有費城美術館所藏的《採藥女仙圖》團扇、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松蔭問道圖》團扇以及一幅傳為宋人的《麻姑採藥圖》團扇,頭骨均懸掛在道教仙人所背的採藥箱的華蓋下方,與靈芝和其他藥草在一起。

《松蔭問道圖》的主題是儒釋道三教論道,而另兩幅全都是女仙,衣裝和畫法有相近處。費城美術館《採藥女仙圖》有小字干支題款,其時代究竟是宋、元或明,有不同看法。左右兩位女仙背後都背著採藥的箱籠,放滿了芭蕉葉等各種草藥。左邊的那位手中有靈芝,頭上還有一個華蓋,華蓋下懸掛著許多東西,有靈芝、芭蕉扇、葫蘆,還有一個頭骨,從大小來看接近猴頭骨。

孫珏《採藥女仙圖》費城美術館

然而畫面的焦點在中間的女仙,她身後沒有採藥箱,然而手中有一隻人蔘,人形清晰可辨,是極為珍貴的藥材。因此,畫面場景可以看作三位女仙經過分頭行動,最後聚在一起,相互展示各自成果。

「毛女圖」或「麻姑採藥」的主題並不鮮見,尤其是明清以後頗為流行,演變成重要的祝壽主題,不過如費城團扇畫中這般將主題聚焦在採藥行為和藥材的並不多,而且辟邪良藥猴頭骨的出現也是其他畫作所沒有的。

《採藥女仙圖》局部費城美術館

畫面背景是一棵古松,看不出具體時間。然而左邊的女仙不但在華蓋下掛著一把芭蕉扇,在採藥箱上還掛著一柄畫有墨竹的長條形芭蕉扇。兩柄扇子都可視為對夏季的暗示。更進一步說,華蓋下的那把扇子既然與頭骨、靈芝等辟邪的藥材放在一起,是否也是在暗示其辟邪的作用?若果如此,不正是端午的辟邪扇嗎?因此,費城《採藥女仙圖》團扇應該也是一柄端午畫扇。

另一幅《骷髏幻戲圖》所繪左邊是大骷髏和小骷髏,右邊是年輕女性和兒童,形成某種對稱關係。值得注意的是,大骷髏和兒童都身穿半透明的紗衣。

宋 李嵩《骷髏幻戲圖》

兒童裹著紅色肚兜,外面罩著半透明的紗衣,圓滾滾的身體在紗衣下清晰可見。大骷髏同樣身披紗衣,骨骼在紗衣下清楚地顯露出來。它頭戴紗帽,腦蓋骨也看得一清二楚。換穿紗衣恰是端午的風俗。暗示出畫面除了盛夏不再可能是其他時節。

有意思的是,骷髏和兒童的邂逅。骷髏意義極為廣泛。學者目前普遍認為:1、它代表抽象的死亡。2、代表未開化的凡人,沉迷於世俗慾望,背負世俗生活的壓力,就像傀儡,是行屍走肉,帶血骷髏。訴諸畫面圖像,畫中沒有任何對夢境或幻象的暗示,因此兒童與骷髏的偶遇在圖畫中是「真實的」。

骷髏與人不是一類,然而他穿著衣服出現在人的世界,與人遊戲,它是什麼?答案無外乎三種:1、人裝扮成的骷髏。2、神仙變幻成的骷髏。3、鬼怪。前二種可能性很小,將畫中骷髏視為鬼怪是最直接也是最可能的理解。

宋 李嵩《骷髏幻戲圖》局部

《骷髏幻戲圖》為何要表現兒童與鬼的邂逅?如果從端午團扇的角度來理解,可以找到答案。端午節被認為是鬼怪猖獗的時期。自然,普通人是不知道鬼怪究竟猖獗到什麼程度。只有佛教高僧或道教法師知道。辟邪驅鬼最好的方式是佛教與道教的靈符以及經卷。道教的端午符大多以雷神為主。而佛教在端午節時也會舉行法會,禪僧會開堂講經。許多高僧都留下了端午講經的語錄。從中可見到佛教對於端午節驅鬼的理解。

宋高宗紹興二十八年(1158)五月五日,普覺禪師上堂說道:「今朝又是五月五,大鬼拍手小鬼舞。驀然撞著桃符神,兩手椎胸叫冤苦。」大鬼用手打著節拍,小鬼隨著節拍跳舞,興高采烈,似乎也在享受節慶,並不是惡鬼的樣子。這一幕與《骷髏幻戲圖》倒也有幾分相似。大骷髏右腳正打著節拍,口張開似乎在唱念歌詞,而小骷髏正在手舞足蹈。

龔開《中山出遊圖》局部 弗利爾美術館

禪僧對於端午鬼怪的理解似乎有很強的視覺性。在除夕夜掃蕩群鬼,在宋代是一個十分熱鬧的活動。鍾馗本是在新年驅鬼,直到明代後期以後才逐漸轉變成端午驅鬼。而我們在南宋禪僧的端午上堂詞中已經可以看到這種轉變的雛形。

對於端午來說,鬼雖多,但不一定全是可怕的惡鬼。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鬼能害人,也能夠驅邪。鍾馗的隊伍就全部由鬼組成。《骷髏幻戲圖》中兒童與骷髏的邂逅,如果放在端午的避邪驅鬼語境里,可以得到理解。大鬼與小鬼融入人的世界,以兒童最喜歡的傀儡戲的形式與兒童一起遊戲,人與鬼的世界相互協調,這或許也是驅邪的一種方式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民間代有大匠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藝術家所造羅怙羅尊者像
銅鍍金寫字人鍾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