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身為漢臣,他卻誓死效忠清廷,死後獲封諸葛亮相同謚號

身為漢臣,他卻誓死效忠清廷,死後獲封諸葛亮相同謚號

在中國的謚號體系中,文臣的最高榮譽是「文正」,比如著名的「曾文正公」曾國藩;武將的最高榮譽則是「忠武」,比如我們最熟知的「忠武侯」諸葛亮。縱觀兩千年封建王朝史,「忠武」是所有武將夢寐以求的謚號,而歷史上最後一位獲此殊榮的人就是張勳。

那麼張勳到底何德何能,竟能蓋過徐達(徐達謚號「寧武」),與諸葛亮獲封同一謚號呢?

說起張勳,人們總是喜歡在他的名字前面冠上「辮帥」二字。清朝覆滅後,剪辮子成了與封建統治斷絕關係的象徵,上到文武百官,下到黎民百姓,連同愛新覺羅皇室乃至於末代皇帝溥儀本人都順應大勢剪了辮子。但張勳卻宣稱:斷髮不可,要命一條!

張勳不只是說說而已,而是真的在用生命維護著腦後的辮子,他不但自己不剪辮子,還命令手下官兵也不許剪,所以他的軍隊又被形象地稱為「辮子軍」。

在晚清民國史上,張勳扮演了一個跳樑小丑的角色,他的那場戲叫「丁巳復辟」,又稱「張勳復辟」。1917年6月,張勳以調停「府院之爭」為由,率領5000辮子軍進入北京,把12歲的清遜帝溥儀重新扶上了皇位。但這場復辟鬧劇僅僅持續了12天,就以失敗告終。

復辟無望的張勳與他的一妻十妾在天津租界里度過了晚年時光,直到1923年病逝,溥儀親賜謚號「忠武」。張勳的葬禮上名流如雲,既有滿清的遺老遺少,也有民國的達官顯貴。就連革命領袖孫中山先生都評價他說:「強求復辟,亦屬愚忠,叛國之罪當誅,戀主之情自可憫。文對於真復辟者,雖以為敵,未嘗不敬之也。」

張勳身為漢人,卻誓死效忠滿清,這讓他頗受爭議。但孫先生認為他這是愚忠,可憫又可敬。溥儀更是對他推崇備至,認為他是與諸葛亮一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千古忠臣。那麼,你又是怎麼看待張勳的呢?他到底配不配獲得「忠武」這個謚號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白兔日記 的精彩文章:

崇禎帝殉國,王承恩殉主,大明王朝最後的忠臣竟是一個太監
吳三桂殺永曆帝前,永曆帝連問4個問題,吳三桂聽後癱軟在地

TAG:小白兔日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