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粽香深處的文化記憶

粽香深處的文化記憶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

端午節起源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變成了「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起源傳說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說法。

端午節來源

源於浴蘭節

古人五月採摘蘭草盛行以蘭草湯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禮記?夏小正》「五月……煮梅為豆實也蓄蘭為沐浴也。」南朝梁人宗懍《荊楚歲時記》雲「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此俗流傳至唐宋時代又稱端午為浴蘭之月。

紀念屈原

端午節起源說法眾多,其中以紀念屈原的說法影響最為廣泛。戰國時期,屈原實行政治改革的主張未能實現更是被削職流放,楚國亡國後屈原內心痛苦,於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人們在每年這一天競龍舟、吃粽子來紀念屈原。

紀念伍子胥

伍子胥助吳伐楚,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吳王夫差不聽。子胥便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紀念孝女曹娥

伍子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

端午習俗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華民族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過端午節,是中國千年以來的傳統,由於地域廣大,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

丨 北 方 踏 柳 賦 詩 吃 甜 粽

古時,每當端午來臨,北方的地方官府都會邀請城中士大夫騎馬至郊外,宴飲賦詩,這種活動被稱為「踏柳」。發展到現在,端午踏柳吟詩的習俗在北方依然存在。

中醫認為,糯米具有益氣健脾、開胃消食的作用。用來包裹粽子的粽葉也有講究,北方大多用蘆葦葉,葦葉可以清熱生津、除煩止渴。且北方粽子口感偏甜。

除了甜粽,鹹鴨蛋也是北方重要的傳統食物,家家戶戶提前將鴨蛋腌漬在罐子里,待端午一至,便蒸熟食之。

丨 南 方 敲 鼓 賽 舟 吃 咸 粽

張建封的《競渡歌》中有:「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賽龍舟是端午節的習俗之一,起源可追溯至戰國。

每到端午時節,南方江河盈滿,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使賽龍舟成為南方獨一無二的節日習俗。號子震天,龍旗飄飄,指令一下,千帆將從同一始點竟發,好不壯觀。

相比北方甜口粽子,南方粽子多為咸口粽子,多用竹葉或荷葉作為粽葉,竹葉具有清熱除煩,利尿排毒的功效;荷葉能清熱利濕、和胃寧神。

但在食用粽子時,也需注意,製作粽子的糯米黏性較大,過量進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所以不得貪食哦

丨門 庭 懸 掛 艾 葉 塗 雄 黃 酒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家家戶戶都要將菖蒲、艾條插於門楣,懸於堂中。艾葉是一種芳香化濁的中藥,有較強的驅毒除瘟作用。艾葉、菖蒲還有驅蚊的作用,慢慢燃燒艾葉驅蚊效果更好。

塗雄黃酒是端午習俗之一。在端午節,將雄黃摻在酒里製成雄黃酒,甩灑在居室的牆角和床下,具有較強的滅蚊殺蟲的作用。由於雄黃能從皮膚吸收,外用不宜大面積塗擦,以防中毒。

丨 系 五 色 繩 方 佩 香 囊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古時人們以為自己發病是因為妖魔鬼怪上身),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等,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

《競渡詩》

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衝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來源: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 的精彩文章:

TAG: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