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怎樣紀念屈原?
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我們應
該怎樣紀念屈原?
文/肖泰
端午節未到,媒體上歌頌屈原的文章已是連篇累牘,腔調幾乎是一致的:都把屈原定義為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歷史上詩人多如恆河之沙,除了幾個臭名昭著的漢奸之外,不愛國的詩人,你能夠說出幾個?那麼多詩人都愛國,為什麼偏偏強調屈原為愛國詩人?從前,我對屈原是愛國主義詩人的說法一直深信不疑,也很用心的看了一些關於屈原研究的著作,企圖弄清他究竟是怎樣愛國的。可是看了半天,反倒是越看越糊塗了。
楚懷王曾經非常信任屈原,屈原二十多歲的時候,就已經成了左徒,「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貴賓,應對諸侯」,幾乎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但是,他在政治上並沒有什麼重要建樹,在任上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抗秦;二是變法。抗秦肯定是失敗的,幾乎沒有取得過大的戰役勝利;變法也很難成為他的政績。他確實曾經想變法,也有自己的方案,可惜的是還沒把自己的方案給楚懷王看,就已經失去了信任,成了一名有職無權的三閭大夫,從此再也沒有重新得到信任,處境反而愈來愈糟糕,以致被流放,最終落得個投江自盡。一個在政壇上處處失敗,沒有任何政治建樹,沒有為國家做出重大貢獻的人可以被稱為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嗎?我不知道。
其實,所有的桂冠都是後人強加於他的。屈原自己會在意這些嗎?一部《離騷》就可以雄踞中國文壇幾千年,無人能敵。所以,一個「詩人」,或者「偉大的詩人」就足矣。這樣的偉人,用不著以意識形態來鍍金。詩人只需要用作品來說話,其他的都是身外之物。身上的飾物多了,反而掩蓋了原本的面貌。如果我們真愛屈原,就把他還原成一個真實的人,這樣的人可親可敬,可觸可摸,可學可法,一點也無損於他的偉大。這樣的紀念,才是最好的紀念;斷斷不是把他捧上天,讓我們看不清摸不著,稀里糊塗的跟著別人磕頭膜拜,最後仍然糊裡糊塗。
再來說說屈原與端午節的關係。其實,端午的習俗,早在屈原與伍子胥之前即已流傳,都有驅瘟避疫的成分,故此有專家推測,端午節源於對惡日(即農曆五月 ,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還有另外一種說法,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競渡和吃粽子,都和龍有關,是迎江神祭圖騰的習俗。不知何時,端午節就變成了與歷史名人有關,最著名的有屈原、伍子胥與孝女曹娥等多種版本。當然,最後屈原「打敗」了對手,形成了「唯我獨尊」的一統局面,端午節幾乎就成了紀念他一人的節日了。
在我看來,把端午節與屈原聯繫在一起,本身就是件很荒唐的事情。端午節這一天是屈原投江的日子,是他的忌日,按理說應該舉國哀悼才對;可是,到了這一天,各地賽龍舟,吃粽子,全民狂歡;現在,還把端午節定為國家的法定假日,定為法定假日的意思就是讓人們放鬆心情,盡情歡樂。打個不恰當的比方,誰會選擇在自己父母的忌日去狂歡?
當然,如果把端午節當做一種民俗,給人們放個假,全家出去玩玩;或者家人聚在一起,享受一下天倫之樂,其樂融融,倒是也挺好的,只是那就與屈原無關了。
2018-6-17
TAG:聚力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