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年前的黑科技:另類的垂直起降型戰鬥機
到目前為止,所有量產型垂直起降戰鬥機都是依靠矢量噴管+升力發動機或升力風扇垂直起降的,外形看上去與常規戰鬥機差不多。但受限於升力系統,這種垂直起降戰鬥機只具有短距起飛然後垂直降落的實際能力,所以也被稱為短距起飛/ 垂直降落(S/TOVL)戰鬥機.
在垂直起降戰鬥機發展的早期,還有另一種尾座式垂直起降戰鬥機大行其道。這種戰鬥機能像「獵鷹」運載火箭發射那樣垂直地面起降,發動機推力全部轉化為垂直升力,無需複雜的矢量噴管和升力發動機/升力風扇。
美國是研製尾座式戰鬥機最多的國家,1947年12月,美國空軍和海軍聯合展開了「蜂鳥」項目,研究製造垂直起降飛機的可行性。美國海軍在第二年決定研製一種可以「從一艘軍艦或油輪甚至商船甲板上起降」的戰鬥機,軍以「蜂鳥」項目的研究成果和繳獲的德國文件為基礎正式啟動了一個垂直起降飛機項目。
1954年,康維爾XFY-1和洛克希德XFV-1兩種驗證機展開競爭試飛,兩種的飛機都圍繞著5100軸馬力的艾里遜YT-40-A6渦槳發動機進行設計。1955年末,美國又研製了瑞安X-13三角翼噴氣式尾座飛機。但尾座式垂直起降戰鬥機起飛很容易,降落卻很難,因為飛行員完全看不見地面,只能靠感覺下降,下降速度過快容易導致事故,所以三種飛機都沒有投入服役。
1960年,蘇霍伊設計局內部成立了一個獨立設計團隊研究噴氣式尾座戰鬥機。團隊由剛從莫斯科航空學院畢業的年輕工程師組成,負責人叫馬爾季羅索夫。在吸取了美國的教訓後,團隊決定為自己的「風暴」(Shkval)尾座戰鬥機的座艙安裝一個旋轉座椅,在機身直立姿態時讓飛行員透過座艙地板的一個窗口看到地面,使垂直起降操縱更簡單並降低降落失敗的可能性。
「風暴」具有流線型的超音速機身,後機身內並列布置兩台圖曼斯基渦噴發動機,座艙兩側有超音速斜切進氣口和鴨翼,後機身布置有4片X形後掠翼,每片後緣都有一片方向舵/副翼。每個翼尖上安裝了一個副油箱,最末端是減震器和起落架。為了在起降過程中幫助穩定飛機,機身安裝了一系列從壓氣機引氣的矢量推力姿態控制噴嘴。
設計團隊最後確定了兩種氣動布局,主要區別在於鴨翼的位置,一個安裝在進氣口兩側,另一個安裝在機鼻。前者名為「風暴」-1,翼展約5.8米,長15.0米,在做機身下方有一門內置機炮,目前尚不知道該機的性能參數,但具有超音速性能是肯定的。
完成初步設計後,團隊委託中央空氣流體力學研究院(TsAGl)進行了風洞試驗,測試結果很好。隨後該項目被轉交給帕威爾蘇霍伊評估,他向蘇軍高層推薦了「風暴」。隨後該機進入初步研發,製造出前機身的全尺寸模型,幾位體驗過模型的試飛員給出了積極評價。就在項目順利進行時,在赫魯曉夫要導彈不要飛機思想的限制下,「風暴」和當時許多軍機項目一樣,被永遠停留在紙面上,因此現在很少有人知道蘇霍伊在上世紀60年代設想的這種奇怪的尾座戰鬥機。
※想甩開殲20?F35這件設備準備升級
※殲20專用神器曝光:飛行員有了它戰力爆表!
TAG:傲氣菜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