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羅伯特·杜賓:什麼是「理論」?

羅伯特·杜賓:什麼是「理論」?

」理論」是管理學研究的核心。那麼,何為「理論」?它包括哪些要素?羅伯特·杜賓教授在《理論構建》這本書中,對學術研究中的「理論」進行了闡釋。

理論構建|羅伯特·杜賓:什麼是「理論」?

理論和問題

在行為科學乃至所有科學中,對獨特數據的描述和解釋能讓一位學者獲得名望。但是,僅通過信息、數據來增加人們對某一個問題的認知,這是在描述數據,而不是進行科學研究。

數據描述與科學研究都是學術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扮演的角色截然不同。比如,我們通常需要對數據進行整合,但這種整合的目的是什麼呢?是為了獲得信息本身,還是為了了解某些變數的作用?前者為描述問題,而後者是科學研究。

理論和科學研究的關係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釋。

1

從理論出發的研究工作,主要關注於了解事實的本質、知識獲取的過程、以及陳述問題的邏輯。

22

從研究中總結理論,則需要關注每一個階段的變數、如何將定理轉化為可操作的概念、以及可信的實證指標。

學術研究,需要問好的研究問題,提出合理的假設並在實證中驗證。在科學研究中有兩種最基本的方法。一是「歸納法」(induction),從觀察到的現象出發,構建能夠解釋現象的理論模型。二是「演繹法」(deduction),從理論出發推導出模型,並預測可能會產生的結果。

科學研究的目標

在社會學和行為學研究中,理論強調科學的兩個主要目標——「預測」與「理解」

「預測」關注的是「結果」,是關於理論體系中元素取值或是整個系統狀態的預測。

而「理解」關注變數間的「交互作用」,是關於系統中各種元素間相互關係的理解。

我們可以用一個2x2的表格來描述這兩個目標及其相關關注點。從直覺上說,大家可能會覺得需要同時具備這四個環節方面的知識。

例如,理解社會體系需要同時了解系統中各元素的交互過程及其導致的結果,而預測社會發展的未來狀況也同樣如此。但事實上,社會科學的理論構建過程中,我們只關注下表中畫√的兩個部分即可:「預測」的重心在於減小預測後果與實際後果之間的差距,而無需關注產生這些結果的過程。「理解」則關注於分析社會行為之間的交互作用,從而解釋特定事件的發生,但無需精確推斷其在真實社會中產生的結果。

這就形成了兩個悖論。一是「準度悖論」:如果我們不了解預測結果產生的過程,那我們如何保證其準度?二是「效度悖論」:而如果我們不預測結果,那我們如何能對社會行為的有效理解?

如何處理精度和效度的矛盾

準度悖論

社會科學中首先需要預測的是系統所處的狀態(system state)。我們需要知道一種特定的狀態所能持續的時間,以及這些系統狀態演進的順序。預測系統狀態的持續時間,需要知道系統中變數取值離所關注的系統狀態的邊界有多遠;而預測演進順序則可以通過歷史上的系統狀態去定義邊界條件,然後用當下的代理變數去定義所處的系統狀態。

效度悖論

效度可以脫離準度而單獨存在。首先,在模型構建時,需要界定一個具體的邊界條件,並將相關的一小部分現象作為關注的主體。其二,關於過程的模型可能會有意識地過度簡化事物的發展過程。最後,過程模型中可能會包含很多廣義的關聯,最終導致預測誤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華人管理學者社群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華人管理學者社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