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是這樣的嗎:表面行持善法,內心惡念涌動

你是這樣的嗎:表面行持善法,內心惡念涌動

中觀

《中觀寶鬘論》學習精要分享

辛二、奉行之方式:

當以身語意,

斷諸不善業,

恆常奉行善,

此說三種法。

了解了這樣的業果道理之後,就要下定決心、立下堅定誓願:從身、語、意著手制止一切不善業,甚至連夢中也不造罪,時時刻刻三門奉行善業道。明確了前文中所說的行止十六種法,乃至包括所舍諸法的動機也該嚴加制止,為此這裡宣說了依於三門的三種法。

一般的人在學佛以後,行為上行持不善業的幾率比以前大大減少,至少不會故意殺生、偷盜,但我們經常在行持善業行為的同時,內心很骯髒。

比如,行為上在放生,但我們很容易忘記自己放生的初心是什麼。是為了鳥兒、魚兒能獲得自由?還是為了自己和家人能夠健康長壽?有沒有在放生的過程中,與其他放生團隊攀比?因為別人下周要去放生,我們就絕不能落後。

在放生的過程中,能不能上船,或者被管理人員吼了以後,心裡有沒有不舒服。最難杜絕的,就是我們會認為有一個實有的「我」,順著一條實有的路,走到了實有的三岔湖,放了一筐實有的魚,這種痴痴的心態實在是太傻了。

上師跟我們講過,無論我們行持任何一個善法,都要調整自己的發心。比如早上6點起床準備去放生,出門之前一定要問問自己,是為了什麼去放生,如果出門的時候忘記,任何時候想起來都要提醒自己,是為了發微博?還是為了混圈聽課?

再比如,我們每周去共修是為了什麼?為了考勤表上的畫面比較漂亮嗎?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我們聞思所獲得的功德也不是那麼大了。也不要以無記的方式聞思:因為大家都在這裡聽課,所以我也在這兒聽課,畢竟已經在樂園吃了飯,也不好意思離開,只有聽了課再走。

如果是因為害怕別人看不起自己而留下來聽課,害怕就是嗔。

如果是因為想和大家在一起,或者貪嘴吃飯而留下來聽課,就是貪。

如果認為心外有一群實有的樂園寶寶和實有的心靈樂園,一個實有的「我」坐在這裡聽一個實有的法,這就是痴。

我們要盡量帶著如夢如幻的心,很多時候,我們都特別「二」,認為有一個實有的外境,所以在公共場合講話才會怯場,而在家裡講得上好。但實際上,面對鏡子和在公共場合面對一群人沒有任何區別,如果我們深深地體會到外面沒有別人,我們也就不會有更多的分別念,這樣也能減少一點點執著。因此,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行持善法的時候,調整發心非常重要。

上師在上課前都會說:「為了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起無比殊勝的菩提心。」這個時候,我們切莫將其變成走過場,而應隨時問自己有沒有貪嗔痴慢疑。能夠這樣做,我們的收穫也會更大,不再是形式上的聽聞正法,內心會開始有一些轉變。

如果我們養成習慣,隨時隨刻調整發心,就算到了中陰身,我們也不會走得太偏。平台君知道,很多師兄苦於經常忘記發心,其實平台君也是這樣的,不過沒關係,只要想起,馬上調整,比如現在。習慣會慢慢培養出來的,我們甚至可以拿一張書籤,或是其他的什麼東西,作為」菩提心信物」,一看見就能立馬提醒自己調整發心。

因果的道理很簡單,許多人都懂,可行持起來卻很困難。我們需要細細品味,反思自己的言行,就像鳥巢禪師和白居易之間的對話。

白居易問:「佛教的大義(大意)是什麼?」

禪師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笑言:「這個道理三歲小兒都知道。」

禪師道:「三歲小兒都知道,六十歲的老人也做不到。」

謹慎取捨因果方面,我們大多做不好,這才需要反思自己的每個心念、每個行為,反思我們每天所做的一切,包括我們去放生、炒菜、倒水、洗碗……不但要發菩提心,還要去掉二元執著的心,如果無法安住在如夢如幻、三輪體空的境界中,也要盡量用這樣的正知正念提醒自己,讓發心停留在我們所能理解的最高層次,在發世俗菩提心的基礎上,再發一個山寨版的勝義菩提心。

辛三、奉行之果:

依此法解脫,

地獄餓鬼畜,

且得人天中,

王位圓滿樂,

禪無量無色,

能享梵等樂。

依靠剛剛所講的引業之法這一善道,其異熟果能脫離地獄、餓鬼、旁生這難以忍受的惡趣,轉生在善趣的六欲天及四洲的人類中,

此處講的是善業的異熟果。異熟果可以脫離三惡趣,轉生在善趣的六欲天,也就是欲界天。四洲的人類指的是欲界。

既擁有健康無病等美滿的幸福,也獲得轉輪王等顯赫國政的權勢。

這些都屬於依靠行為上的善法而轉生的。

不僅如此,而且由修行四禪、四無量、四無色定所感果報,還可以經劫享受梵天等上界的安樂。

由修行四禪、四無量、四無色定所感果報在佛教裡面被稱為不動業,也就是一定會前往的地方。如果沒有勝觀,修四禪一定就會去往四禪天(色界天),修四無量一定會去往梵天,修四無色定一定是去往無色界。這是一種定業,只要打這類座,就會前往這麼一個地方。所以四禪一般包含了一個因和一個果,既是一種修法,也是將去往的善趣。

如果能在此基礎上,尤其是在四禪的基礎上修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那便是止觀雙運,是解脫的修法。任何一個高級的思想,最好是建立在四禪的基礎上,這樣才能真正融入相續。

平時觀修還不錯的人,在遇到煩惱的時候也有可能無法對治,這是因為沒有用很穩固的四禪的寂止進行培植。就像我們擁有5秒鐘的正知正念,很快就會失去,要是有四禪定,就可以將這善念一直維持下去,打坐多久,就能維持多久。

一個能在正念中維持四十分鐘的人,和從不修行、只是偶爾想想的人相比,對善業的串習程度絕對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需要座上修。

很多人喜歡說工作就是修行,生活就是修行,話是沒錯,不過這並不是初學者能夠做到的。這一定要有座上修的功夫,哪怕是與別人吵架,都能用正知正念把心提起。然而說這種話的絕大多數人,都做不到這一點,口口聲聲說著「工作就是修行」,但在工作、談生意的時候,只想著怎麼把客戶的錢搞到自己的包包里。說是去朝聖、行禪,內心卻早早隨外境轉,跟著飄來飄去……所以啊,如果無法保證自己能夠一直安住在正知正念中時,工作就是工作,旅遊就是旅遊,生活就是生活,千萬別給自己的懈怠找借口,自覺去墊子上打坐去。

四禪雖然是外道也在修的法,但對於佛教徒而言是很有必要的修法,尤其是修寂止。大圓滿對四禪的要求不是很高,可依然會要求弟子要有一定的定力。

還有的人喜歡說,在生活中保持覺知,問題是,我們真的在覺知嗎?正知正念是否一秒鐘都沒有離開過我們?如果這個標準太過苛刻,那就說在做某一件事的5分鐘內,我們是不是每分每秒都在覺知?

如果沒有這樣的覺知,只是早上起來後習慣性地念一句:「為度化一切眾生髮誓成佛。」結果一出門就開始做損害眾生的事情,這樣的工作根本就不叫修行好不好,早上發心有早上發心的功德,但後半截已經散於凡庸。

樂園就有一位姑娘嘗試過一次動中禪。那日清晨,她打坐感覺極好,下座以後,故意訓練自己在刷牙、洗臉的過程中保持覺知,結果可想而知,牙還沒有刷完,她的覺知就不知道去哪裡了。

還有一位樂園師兄,想給自己外出旅遊找個美麗的借口,於是自我欺騙說要行禪,結果不到一分鐘,心就不知道跑哪兒去了。

人最重要的是要有自知之明,如果不能做到隨時隨刻在生活中保持覺知,就不要把生活就是修行掛在嘴巴,畢竟,沒!有!資!格!

而且,經常這樣說,還容易生傲慢心,覺得踏踏實實修行的人,都是玩兒的低級修法,自己卻已經把佛法融入到自己的行住坐卧中。其實,外出旅遊的時候,挨著自己坐的人有點狐臭,或是室友把自己的牙刷用來刷了個牙的時候,內心並沒有辦法平靜。

當然,我們也需要外出感受一下世界的「惡意」,比如,在類似於樂園這樣的地方,或是其他清凈道場待久了,會被大家寵愛得無法正確認識自己,所以我們現階段需要的不是動中禪,而是在動中考驗自己,這樣也不會太傲慢。

惡趣也有定業,如造下五無間罪,違品產生前,定生五無間地獄。不過,可以通過懺悔的方式將罪業懺悔清凈,轉定業為不定業。同樣,雖然我們行持了善法,但產生了後悔心,果報也會大打折扣。

相反,行持任何善法,都不要讓其違品產生,可以隨喜自己,不後悔,要不斷迴向,讓一滴水融入大海,善業不斷增長,果報也會輾轉增長。

我們現在依然有很多習氣。比如,雖知金剛道友之間吵架會墮入金剛地獄,可在氣頭上的時候,全然不管不顧,還是想把這口惡氣出了再說,「下地獄就下地獄,老子不怕。」尤其是夫妻兩人之間,這種頻率可能還比較高,據說還有的人選擇先吵為快,看著快到23:00了再慢慢懺悔——明明知道自己不對,還是控制不住要去犯錯。明明知道不能有貪心,但依然不斷有貪心冒出來,貪一口茶、一口西瓜、一口冰淇淋、一碗火鍋粉……說不定等我們死的時候,就因為貪戀這些東西而繼續墮入輪迴當中。生命中的每一個轉折點,就是這樣被貪嗔痴牽著走,隨著業風飄蕩。

現在,我們還是會不由自主地隨著業力走,若能在學習以後盡量減少自己貪嗔痴方面的習氣,關鍵時刻才能控制自己。現在我們要和異熟果賽跑,將去往惡趣的異熟果通過懺悔的方式統統剷除乾淨,將去往善趣的異熟果通過調整發心將其引向解脫。

中觀寶鬘論

學習分享

連載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怡苑?心靈樂園 的精彩文章:

只要做到這一點,輕鬆發財不再難
睡覺也能修行的法,要不要了解一下?

TAG:靜怡苑?心靈樂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