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拒不受請、不受重寶、求法不施

拒不受請、不受重寶、求法不施

4 拒不受請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凈戒律儀,他來延請,或往居家,或往余寺,奉施飲食及衣服等諸資生具,憍慢所制,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請,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受戒的菩薩,別人來邀請他到家裡去,或者是請他到其他的寺院去,想要供養飲食、衣服這些資生的用具。菩薩卻因為憍慢、嫌恨心、恚惱心的緣故,沒有過去,拒絕別人的邀請。這樣就違犯了菩薩戒,而且是染污的違犯。

若由懶惰、懈怠、忘念無記之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請,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

如果是因為懶惰、偷懶、忘念這種無關善惡的心理,不到別人的地方,沒有接受別人的邀請。這種違犯不是染污的違犯。

無違犯者,或有疾病;或無氣力;或心狂亂;或處懸遠;或道有怖;或欲方便調彼伏彼出不善處安立善處;或余先請;或為無間修諸善法欲護善品令無暫廢;或為引攝未曾有義;或為所聞法義無退;如為所聞法義無退,論義決擇當知亦爾;或復知彼懷損惱心詐來延請;或為護他多嫌恨心;或護僧制;不至其所,不受所請,皆無違犯。

如果是以下的情形,就沒有違犯:

「或有疾病」,生病沒辦法去。

「或無氣力」,或者是沒有力氣。

「或心狂亂」,或者是內心很亂,甚至精神失常。

「或處懸遠」,或者是人家請你去的地方太遠,比方說在深山裡面,或者要坐飛機、火車、汽車,很久才能到。

「或道有怖」,或者是路上有危險,例如正在發生動亂,搞不好就被流彈所傷。

「或欲方便調彼伏彼出不善處安立善處」,或者是這個人有些毛病,你不受他的邀請,他有機會可以改正自己的毛病。

「或余先請」,或者是別人先跟你約好時間。

「或為無間修諸善法欲護善品令無暫廢」,或者你正在精進修習某一個善法不想半途而廢。比方說你正在修四念處,要連續修七天七夜,這個時候人家來請你去弘法,當然就沒有辦法過去了。

「或為引攝未曾有義」,你現在很專精地正在思維某一個義理,也許你正在參禪,快要參出來了,人家要供養你,你沒有答應。這個沒有違犯。

「或為所聞法義無退」,也許你聽到一個勝妙的法義,或者你從經典裡面知道了某一個法義,你必須反覆地思維整理,讓這個義理不會退失掉。

「如為所聞法義無退,論義決擇當知亦爾」,法義是這樣子,論義的抉擇也是同樣的道理。當你必須選擇哪一個法才是正確的,正在做觀行和思維整理,這個時候沒有辦法接受別人的邀請。

「或復知彼懷損惱心詐來延請」,或者你知道對方不安好心,只是假意來邀請,準備要給你難堪。

「或為護他多嫌恨心」,或者你為了不讓別人起嫌恨心,也許你樣子看起來很邋遢,而他的配偶不願與中下階層往來,所以你不接受邀請。

「或護僧制」,僧團有規定,有人要請出家人吃飯,要按照順序,他不能指定要某一個人去,而是這次輪到誰,就誰去。施主違反這個規定,請某一個出家人去吃飯,那個出家人就不能去。或者異性邀請你單獨相處,這個容易讓人誤會,所以你不去。

以上這些情況,菩薩不接受邀請都不犯菩薩戒。

5 不受重寶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凈戒律儀,他持種種生色、可染、末尼[1]、真珠、琉璃等寶,及持種種眾多上妙財利供具,殷懃奉施,由嫌恨心或恚惱心違拒不受,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舍有情故。

一個受菩薩戒的菩薩,別人拿著黃金、白銀、如意珠、真珠、琉璃等寶物,還有各種上妙的財物供品,很虔誠地要供養菩薩,因為菩薩有嫌恨心或恚惱心,硬是不肯接受,因為這樣就捨棄有情,違犯輕戒,而且是染污的違犯。

「生色」是黃金。「可染」是白銀。「末尼」是如意珠。

人家拿著昂貴的財寶要供養菩薩,結果你因為嫌恨心和恚惱心,硬是不肯接受。這樣是雜染的違犯,因為你舍掉有情了。人家來供養你,本來是可以跟你結善緣的,因為你拒絕地關係,讓有情的布施供養無法成就,將來也不容易走上佛菩提道。菩薩應該主動去度人,人家主動來找你,你還不跟人家結緣,這個就不對了,違反菩薩道的精神。

以現代來講,就是大額的現金。如果有人匯一大筆錢給你,菩薩儘管跟他收下來,只要拿來做菩提事業,將功德迴向給布施的人,不用怕人情債還不了。

若由懶惰、懈怠、忘念無記之心違拒不受,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

如果是因為懶惰、懈怠、忘念這種無關善惡的心理而不接受的話,這只是違犯而已,不是染污的違犯。

比方說,菩薩收到微信轉賬或紅包,但是忘記點收,時間過了,那筆錢被退回去。

無違犯者,或心狂亂;或觀受已心生染著;或觀後時彼定追悔;或復知彼於施迷亂;或知施主隨舍隨受由是因緣定當貧匱;或知此物是僧伽物、窣堵波物;或知此物劫盜他得;或知此物由是因緣多生過患,或殺、或縛、或罰、或黜、或嫌、或責;違拒不受,皆無違犯。

以下的狀況是沒有違犯:

「或心狂亂」,就是你的內心比較亂,不能平靜下來。

「或觀受已心生染著」,或者你知道自己接受下來後會產生染著。

「或觀後時彼定追悔」,或者你知道他是一時衝動,以後肯定會後悔。

「或復知彼於施迷亂」,他當時精神錯亂,或者誤以為布施能夠產生某種不可能的效果。

「或知施主隨舍隨受,由是因緣定當貧匱」,施主喜歡布施而沒有節制,如果他布施的你都接受,他以後肯定會變得很窮。

「或知此物是僧伽物、窣堵波物」,或者你知道這個東西是屬出家人或者佛塔。窣堵波,是梵文的塔。

「或知此物劫盜他得」,或者你知道這個東西是贓物,是從別人那裡偷來或搶來的。

「或知此物由是因緣多生過患,或殺、或縛、或罰、或黜、或嫌、或責」,或者你知道接受這個東西會產生後患,可能因為這個東西被殺、被綁起來、被處罰、被降級、被厭惡、被責備。比方說古董、文物、違禁品,這種東西我們不可以拿,不然會引來禍事。或者對方企圖行賄,讓你做不法的事,你要是接受他的財物,會構成犯罪。

在以上這些情況下,你拒絕接受別人的供養或布施是如法的。

6 求法不施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凈戒律儀,他來求法,懷嫌恨心、懷恚惱心,嫉妬變異,不施其法,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一個受菩薩戒的人,人家來求法,他因為嫌恨、恚惱、嫉妒這些負面的情緒,不說法給人家聽,這樣是染污的違犯。

比方說你把人家當競爭對手,所以他來求法,你不願意告訴他。

若由懶惰、懈怠、忘念無記之心不施其法,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

如果是因為懶惰、懈怠、忘念等非善非惡的心理,而沒有說法給他聽,這也犯菩薩戒,但不是染污的違犯。

無違犯者,謂諸外道伺求過短;或有重病;或心狂亂;或欲方便調彼伏彼出不善處安立善處;或於是法未善通利;或復見彼不生恭敬,無有羞愧,以惡威儀而來聽受;或復知彼是鈍根性,於廣法教得法究竟深生怖畏,當生邪見,增長邪執,衰損惱壞;或復知彼法至其手轉布非人;而不施與,皆無違犯。

以下的狀況,不違犯菩薩戒:

「諸外道伺求過短」,一種情況是他已有偏見,存心挑毛病,你知道他動機不善,沒有為他說法。

「或有重病」,或者是你自己生了重病。

「或心狂亂」,或者是你的內心很亂,沒有辦法靜下來。

「或欲方便調彼伏彼出不善處安立善處」,或者是你為了讓他發現自己的問題而故意不告訴他。他的想法很多,你越跟他說他越糾結,你什麼都不講,他反而自己發現問題了。

「或於是法未善通利」,或者是你自己對這個法還不懂。

「或復見彼不生恭敬,無有羞愧,以惡威儀而來聽受」,或者是你看到他不是恭敬地來求法,沒有慚愧心,身口意行表現得很無禮,而來跟你問法。

「或復知彼是鈍根性,於廣法教得法究竟深生怖畏,當生邪見,增長邪執,衰損惱壞」,或者你知道他根器愚鈍,沒有辦法承受真正的了義法,反而會害怕,產生邪見,增長固執,乃至到時候他會非常地糟糕。「衰損惱壞」就是很糟糕。比方說知道密意不能承受就會毀謗,嚴重的話,甚至會墮入無間地獄。

「或復知彼法至其手轉布非人」,你如果把這個法教給他,這個人守不住祕密,又不會觀察根器,一下子就轉教給根器不對的人。

碰到上面這些情況,人家來問法,你沒有為他說法,都沒有違犯菩薩戒。

菩薩說法要觀察根器,不然甘露變成毒,本來是可以把他的病醫治好的,結果他的根器不對,你讓他服了法葯,反而讓他病情更加地沉重。

[1]《一切經音義》卷27:「摩尼,末尼,如意珠也。」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的精彩文章:

TAG: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