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順風車背後的阿里帝國
【背景】今年出行領域一片火熱,先有美團宣布進入打車領域,和滴滴展開正面對戰,後有高德地圖推出順風車火上澆油,徹底點燃了打車市場的熱情。由於高德地圖的阿里系背景以及打出的「零抽成」、「真公益」口號,使其備受關注。
【疑問】高德真的是「佛系」企業,真公益、無所圖?
【答案】非也! 在用戶看來高德是在做公益,在阿里看來高德是在做棋子。一枚供應鏈手法中的棋子,同眾多阿里帝國中的棋子一樣。
【供應鏈日常的觀點】: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在群眾為高德順風車叫好,司機向滴滴say goodbye的時候,作為供應鏈的人士似乎又看到了阿里慣用的「拳法」:表面上用小恩小惠籠絡用戶,暗地裡用「人口紅利」賺這大錢。阿里思路很簡單,就是供應鏈講究的「三流合一」(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接下來我們就一起「撥開雲霧見青天」:
首先,阿里是做信息流起家的。最早的淘寶其實就是一個買賣雙方的信息平台,通過這個平台帶來了人氣和流量;隨後,通過支付寶涉足資金流,並日益強大。在支付寶革銀行的命的過程中建立起了阿里的金融帝國,有了餘額寶,到最後有了自己的網商銀行,推出了針對傳統信用卡的花唄,針對企業貸款的借唄,可以說完全建立起了自己一套供應鏈金融解決方案。最後,一直崇尚輕資產的阿里系,通過菜鳥物流和戰略投資百世物流等方式參與到物流當中。至此,阿里帝國的三流合一終得實現。
而今天講到的高德順風車在其中是一個什麼樣的棋子呢?從高德地圖本身來說,它還是玩的一個信息流。阿里通過免費給供需雙方司機和乘客提供信息、平台甚至保險、紅包,將車和人拴在高德,實質上是抓住了流量和人氣,是對物流的一種把控。有人說,這個也沒什麼稀奇啊?地圖做順風車的,高德不是第一人,在其之前百度地圖也做過順風車,可最後無疾而終,高德會不會也這樣的結果。在我看來不會,因為高德和百度地圖最大的不一樣是背後有個支付寶。支付寶的強大,保證了三流的統一,形成閉環。這是百度難以企及的。如果打車到最後支付環節很麻煩,或者還要跳到別的支付平台,那這個體驗是很差的,而且整個場景的生態圈並不完整。看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高德「真慈善」的醉翁之意了吧。
如果你還在懷疑,那我再給你展開一下近些年,阿里都在大出行版圖的野心:
直接入股或車企合作的方式做新能源車與車載智能操作系統;
投資小鵬汽車,智慧出行有望成為未來增長速度最快,也最具想像空間的產業領域,阿里期待加速推進這一融合與創新,在智慧出行領域得到更大發展。
2014年進入汽車操作系統領域,2015年與上汽合資成立公司「斑馬網路」,第一輛搭載斑馬智行系統的「榮威RX5」在2016年7月上市。阿里的級操作系統叫AliOS,鎖定IOT(物聯網)領域,重點布局汽車產業,隨後有雪鐵龍、福特也加入到AliOS的陣營。選擇與成熟的車企合作,主要提供軟體層與雲端的連接和服務,不碰造車的環節,同馬雲在物流領域一直也走輕資產之路,不輕易自建物流如出一轍。
投資ofo、哈羅單車、高德順風車與騰訊系正面交鋒;
高德不僅擁有7億用戶,平均每天為用戶提供高達3.4億次的出行路線規劃,也有億級的自駕車主用戶;加上共享單車的最後幾公里的數據。整個城市出行大數據盡在掌握,同時都通過支付寶支付,支付場景得以推廣。
三是以支付寶為入口滲透地鐵、公交、高速收費站等交通領域。
越來越多的城市公交、地鐵不用辦卡,直接二維碼掃描支付,高速收費無需ETC、停車場不需要停車支付,直接車牌付就OK;甚至未來加油站也可能加入此支付場景。
既然都知道供應鏈的玩法是在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三流統一上做文章,阿里系何以玩得如此爐火純青?技術上打組合拳: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AI;生意經念「羊毛出在豬身上」的雙贏邏輯。
前面都提到了,阿里入股車企,干AliOS,包括馬上要推出的Auto Circle(4月1日推出,如果不是愚人)都是物聯網,再加上高德地圖出行數據、單車數據、地鐵、公交、收費站、停車等等數據。你說人們的城市出行數據在馬雲眼裡還有多少死角?這些加上區塊鏈在信用體系和金融上的應用,將使用戶體驗更好、更安全、更快捷:免押金、免查房、免抵押、信用貸等等將越來越多。阿里雲的AI技術將以上這些都深度融合在了ET大腦項目中。(阿里雲ET城市大腦是目前全球最大規模的人工智慧公共系統,可以對整個城市進行全局實時分析,自動調配公共資源,修正城市運行中的Bug,成為未來城市的基礎設施。)
光有技術還不行,你如何讓消費者死心塌地地跟著你也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這方面,馬雲有著特別的天賦。「銀行不革命,我就革銀行的命。」、「滴滴不改變,我就逼你改變。」,不知阿里如此戰士般的鬥志,是否源於馬雲創業初四處碰壁後的痛下決心「今天你對我不睬不理,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一路高歌猛進的阿里帝國,總是高舉"免費、打折、紅包、公益"的大旗,其後無數消費者蜂擁追隨。有點當年黨領導大家打土豪分田地的味道,這就是馬雲商業成功之處——看似「羊毛出在豬身上」的雙贏邏輯:
消費者贏:免費使用平台,安全便捷;獲得紅包、打折,便捷的信用消費,經濟實惠;
阿里贏,有人說是靠消費者的錢放到他那裡吃各種存(貸)款利息、理財收入或支付手續費,這沒錯,但離對還很遠。上圖是網上常見的,也是大家常想到的盈利模式,這容易讓消費者覺得「羊毛出在羊身上」,也容易讓傳統銀行感受到威脅,進而受到聯合打壓(這方面支付寶應該有切身體會),這不是馬雲式的Win-win。要讓銀行不要惦記、要讓消費者放心覺得「羊毛出在豬身上」,需要的是在AI助力下的數據變現:
互聯網時代,入口和流量就如傳統商業講究的口岸和人流量,這個沒有那再好的東西也賣不出去。所以,阿里會用那麼多的「惠民」手段"免費、打折、紅包、公益"來鼓勵大家用他的應用,並一直聲稱以用戶為中心,不斷提升用戶體驗來增加用戶粘性。這樣他們才能把握住流量和入口。
把握了流量入口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收集海量數據。傳統的銀行付系統,支付體系就只能了解交易金額,別的數據不夠全面也不夠詳細。無法滲透到菜市和社區小商鋪,無法知道停車、高速繳費以及公交出行等等;無法獲悉具體的交易商品和服務,更無法了解到所消費商品的數量和單價,消費者具體點了什麼菜,對口味的評價如何......而這些在智能化的支付終端(包括智能手機、智能POS)能夠採集除支付資金數據外的交易商品/服務信息,商戶端和消費者端可以了解完整的交易數據,包括交易時間、交易地點、交易頻率、交易商品、交易金額、用戶評價。而且這些無需消費者本人去主動記錄(除了評價,所以各類app總會用各自抽獎和積分來鼓勵大家評價,起到主動補充完善數據的作用。)這類數據,增量數據在哪裡,行業的新增投資機會就在哪裡。
阿里將這些數據同AI結合起來,可以做很多事情,而且這些才是收益的大頭,並通過這些收益來支撐阿里帝國的各自「免費」、紅包和「公益事業」,讓消費者不再感覺「羊毛出在羊身上」,對阿里更信任,更安心地享受馬式雙贏服務:
精準營銷和商業智能
基於數據的增值服務是產業鏈當中差異化能力最高的一環:APP數據具備高頻、時效性好、信息量大的特點,通過數據擴展商業模式是謀求長期發展的必然方向。在積累用戶交易數據和場景化的業務數據基礎上,通過數據分析,為用戶推送個性化的營銷服務信息,提升營銷轉化率。販賣各種行業數據及分析報告。
比傳統金融行業更個性的服務
支付向金融延伸,用支付數據為消費者和商戶畫像,開展具有針對性的信貸服務;通過平台向用戶推廣理財產品(兼具精準營銷屬性)、貸款服務、股票交易等;使用過程中沉澱的用戶和商戶交易信息、經營狀況、資金流向等數據為基礎,提供徵信、增信等服務。
馬雲說,現在的阿里巴巴是一家大數據公司。其實實現從電商公司到科技公司的蛻變,支撐阿里集團轉型的重要業務是阿里雲。不僅支撐集團內部應用,過去的一年,阿里雲在傳統金融、政企、教育、製造、能源等大行業縱深應用,12306、中石化、聯通等都成為阿里雲的客戶。藉助其ET大腦的成功,奧委會更是將阿里雲列為了其TOP的一員,ET奧運大腦讓阿里成為了奧運首個雲服務商。
【完】歡迎關注公眾號:供應鏈日常
轉載請註明出處。Email:H.Jokul@scm-blog.cn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