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量身定治,創新運用——三維電生理指導下神經叢消融治療竇性心動過緩
醫學面對的是有個體化差異的人,千變萬化的疾病存在於各不相同的個人,需要相應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醫生堅持因病施治,因人定製,靈活運用現代化醫療手段,以求達到患者期望的最佳效果。
2018年6月12日迎來了一位22歲男性藏族患者,反覆暈厥2年,再發3天,心電圖提示嚴重竇性心動過緩,心率波動在35次/分左右。
該年輕人反覆發作意識喪失(暈厥),不干預的話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甚至猝死。就該例心動過緩而言,安置起搏器無可厚非,但是他的一生將需要更換數次起搏器,麻煩並且費用高。那能不能尋找另外的解決辦法,安全、有效且經濟呢?經心血管內科劉劍雄主任、胡詠梅副主任、張文勇副主任的醫師團隊認真討論,此年輕人心動過緩的發病機制中迷走抑制因素占重要成分,且術前運動實驗及阿托品藥物實驗反應明顯,診斷為血管迷走性暈厥(VVS),慎重考慮後最終決定行三維指導下標測及迷走神經叢消融。
作為一種治療迷走神經活性增強引起心率顯著減慢的有效手段,國內外開展都不多,無借鑒經驗,可能非專科醫生或者部分專科醫生都聞所未聞,但手術方式類似於臨床應用多年已非常成熟的房顫導管射頻消融,併發症發生率低,並且我院電生理團隊具有豐富的射頻消融經驗,所以這不是一次冒險的嘗試,而是一場有充分準備的創新。
手術由張文勇副主任醫師及周遠林主治醫師實施,行右房兩個迷走神經叢消融後心率增加到65次/分,再穿房間隔到左房行神經叢消融,術後患者心率70次/分左右,24小時動態心電圖顯示平均心率69次/分,無任何不適,這名小喇嘛得以重獲新生。
這例基於患者具體情況量身定治的手術成功且完美,因此這種右房結合左房的步進式迷走神經叢消融術式使我院在VVS的治療上又邁出了重要一步。迷走神經叢消融給頻繁發作、癥狀嚴重的VVS、經傳統治療方法無效的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具有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我們期待奮戰在臨床一線的醫生在技術創新性運用上開始更多新的篇章,為更多的患者帶來福音。
本期編輯:Shingshing
圖文來源:心血管內科
TAG: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