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甜還是咸,居然能看出有錢沒錢?
原標題:粽子甜還是咸,居然能看出有錢沒錢?
ID:shizhimedia
關注
又是一年端午節,我知祝大家粽子節快樂!
今年端午你是吃甜粽還是咸粽?
其實個人的口味並不重要,決定你自己口味的,其實是歷史的進程。這個進程,至少從唐代經濟重心向南方轉移就開始了。
沒有Wi-Fi的同學可以移步下方觀看文字版。
這裡是文字版
一年一度的粽子節,哦不,端午節馬上就到了。每到這種傳統節日,除了放假,最引人矚目的就是南北方的朋友對吃什麼的爭論。
元宵節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湯圓;端午和中秋雖然吃的都一樣,可月餅和粽子到底吃甜的還是鹹的,又是一陣血雨腥風。
印象中都是南方人愛吃甜的,北方人愛吃鹹的。這個印象沒錯,而且它跟南北方的經濟發展水平有關。
現在的你會為了身材控制自己每天的攝糖量,不過在連溫飽都實現不了的年代,吃糖是一件挺奢侈的事,可能比你現在買個LV、愛馬仕還難。
那時的甜味消費跟經濟的發達程度直接掛鉤。宋代之前,糖的消費主要集中在北方。這時候相對窮的南方吃糖很少,還要用大量的食鹽來腌漬保存食物。
這種習慣延續至今,元朝、明朝還受到上流社會的嘲笑,「臘雞」、「鹹魚」都是京城人給他們起的外號。
明清時期,福建、廣東成為產糖中心,因為接近糖產地,南方的糖也更便宜。清朝中期,京城糖價是每擔(160斤)8兩;而在福建泉州能便宜三分之一(每擔5.4兩左右)。
糖的價格本就是鹽的2倍以上,再加上要改變食物的味道,需要用的糖比鹽更多,
糖也就變成了一種輕奢的調味品。
北方經濟衰退,加上糖價又更高。南方特別是經濟發達的江南就變成了中國最愛吃甜的地區。
▲江南特色甜品紅豆糕
18世紀中期,中國人均糖消費量是每年2.89-3.80斤。糖的消費地區集中在嶺南、東南沿海和長江下游三個地區。這些地方的人比其他地區多吃至少一倍的糖(人均糖消費量達到8.13斤),也形成了近代以來南方食物偏甜的口味。所以,南方更偏愛甜豆腐腦,而北方人大都愛吃鹹的。
既然是南甜北咸,怎麼粽子卻是北方甜(豆沙、棗泥)南方咸(臘肉、蛋黃)呢?
難道不應該嗜甜的南方吃甜粽,愛鹹的北方吃咸粽嗎?
這又得考慮到食物的用途。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慶食物,有祭祀、儀式的作用,人們會放更多平時捨不得吃的食材。過節嘛,總得吃點好的,這就跟困難時期春節才能吃頓肉差不多。
在北方,甜味難得,過節的時候吃點加入大量砂糖的豆沙和棗也就差不多了,最奢侈就再蘸點糖。
南方日常就總吃甜的,過節得來點更硬的。比糖更奢侈的就是肉了,所以在江南地區,鹹肉、火腿、蛋黃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粽子的餡料。中秋的月餅也是同樣的道理。
當然,現在人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老百姓也不會再把糖和肉當作奢侈品,但口味還是保留了下來。
不過,人民對糖和肉的追求是一致的,再加上越來越多的移民,在北方吃到臘肉、蛋黃做成的咸粽也不再是什麼難事了。
參考資料:
1.[美]西敏司:《甜與權力》,商務印書館,2015年8月;
2.黃敬斌:《18世紀已降江南居民的消費》,復旦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
3.徐皓:《清代華北農民生活消費考察》,《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9年第1期。
▼
你是哪裡人,甜粽咸粽你站誰?
THE END
你可能還想看
TAG:視知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