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親情和傳統節日記憶
吃粽子迎端午
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有著獨特的風俗,如:吃粽子、賽龍舟、懸白艾、掛菖蒲等。今年端午前夕,記者來到了岩泊渡鎮田坪村,提前體驗了一把包粽子的技藝,也感受到了傳統節日的韻味和情感。
仲夏的早晨,天還沒有熱起來,田坪村村民王阿姨家就來了3、4個鄰居在院子里忙乎著,有的摘粽葉、有的淘米、有的洗粽葉。
所有的原料都準備好了,大家圍坐在一起,疊粽葉、裝糯米、壓緊包紮,整個過程巧手飛舞,有說有笑。
因喜好不同,她們有的包羊角粽,有的包狗頭粽,有的包紅棗、葡萄乾,有的包臘肉、紅豆、綠豆.......儘管餡料、形狀不同,但相同的是,包住的是濃濃的情誼和一代代傳承的節日記憶。
看著阿姨們包得輕鬆熟練、記者也按耐不住了想嘗試一下。
幾個來回,不是粽葉沒捲成應有的形狀,就是米裝多了漏了出來。這看似輕鬆熟練地活兒,真正拿捏起來實屬不易,這都是阿姨們經過了一年一年的摸索實踐、一代一代的傳承後所擁有的技藝。
聽阿姨們說,從13歲開始,她們就跟著母親包粽子,從包的不好看,到現在的熟練,都是經過了時間的打磨、歲月的沉澱。那時,一大家人圍坐在一起包粽子,粽葉香、糯米香、餡料香飄在暖烘烘的屋子裡,孩子們圍在灶台邊咽口水。
而現在,女兒們出嫁的出嫁、兒子兒媳打工的打工,雖然親人不在身邊,但包粽子的情結仍在骨子裡發酵,端午還沒來臨,節前節後就忙乎著包好粽子,等待兒孫們回家過節,這是一種親情的傳遞,也是自己對傳統習俗的延續與守候。
編者按:
端午是我們最熟悉的節日,在這一天,人們包粽子、吃粽子、划龍舟、買艾葉、掛菖蒲,女婿回家拜端午。這個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充滿了溫暖的人情,成為每個中國人心中最深的文化記憶。
在「互聯網+」時代,端午是不折不扣的中國元素。今天,我們傳承端午節日,劃划龍舟、吃吃粽子、佩佩香囊,看似只是古老的儀式,但正是這些千載不變的細節,加固了民族認同和文化認知。過好端午,就是讓端午更像端午。民族文化傳承若要拒絕斷層與流失的遺憾,就得從這些細小而宏大的節日開始,懂得找尋「回家」的路徑。也許,只有沉澱過後的端午等傳統節日,才會讓寄寓其間的人性與情感,更歷久彌新、更熨帖人心。
監製/胡慧玲 主編/黎運中 編輯/戴雯
TAG:慈利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