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帶大家簡單了解下中國古代礦業簡史!

帶大家簡單了解下中國古代礦業簡史!

匯聚陽光,創譯夢想——陽光創譯=礦業翻譯

中國地質礦業翻譯領軍品牌

礦產資源就是可供人類利用的礦物資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之一。從地質史的更新世開始,人類就先後進入:

在整個石器時代,人類製作工具不論是石器或是陶器,其原料石頭和粘土,都是就地取材,還沒有「礦產地」、「礦山」或「礦床」的概念。對於「礦產地」的概念,應該是起源於人類利用金屬材料之後。據史料記載,中國古代礦業較發達的時期,大致可劃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一、夏商周時期(公元前22世紀末—公元前476年)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是迄今為止中國保存最好、最完整、採掘時間最早、冶煉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一處古銅礦遺址

在中國,青銅時代,據考古學家研究,約始於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500年,共約1500多年。這個時代約相當於中國歷史上的夏、商、西周和春秋時期(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476年)。在這1500年里,在中國歷史的古代傳說和文獻資料中,關於金屬礦產的開採地——礦床所在地的史料有以下各條:

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史記·封禪書》)。

黃帝修教十年,而葛廬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矛戟。雍狐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雍狐之戟,芮戈(《管子·地數》)。

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史記·孝武本紀》)。禹鑄鼎於荊山(《帝王世紀輯存》夏第二)。

昔者夏後開(即啟),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鑄之於昆吾(《墨子·耕柱》)。

禹以歷山之金,湯以庄山之銅,鑄幣(《鹽鐵論·力耕》)。丹、章有金銅之山(《鹽鐵論·通有》)。

青州,厥貢金三品;梁州,厥貢鏐鐵銀鏤砮石;雍州,厥貢球琳琅(《尚書·禹貢》)。

湯以庄山之金鑄幣,禹以歷山之金鑄幣(《管子·山權數》)。玉起於禺氏,金起於汝漢。東西南北,距周七千八百里(《管子·國蓄》);玉起於牛氏邊山,金起於汝漢之右灣,此皆距周七千八百里(《管子·地數》)。

周武王「乃召昆吾,冶而銘之金版。荊州,其利丹、銀(《逸周書·大聚解》)。揚州,其利金錫(《逸周書·職方解》)。昆吾山之下多赤金(《拾遺記》卷10)。

遂賦晉國一鼓鐵,以鑄刑鼎,著范宣子所為《刑書》焉(《左傳》昭二九年)。

赤堇之山,破而出錫;若耶之溪,涸而出銅。……歐冶子、幹將鑿茨山,洩其溪,取鐵英,作為鐵劍三枚(《越絕書·記寶劍》)。

從以上史料,我們大致可以了解青銅時代的金屬產地為:

銅(包括金、赤金):其產地為首山(今山西永濟縣南)、昆吾山(今山西夏縣至平陸一帶)、庄山、歷山(中條山),荊州(今中南各省區)、揚州(今中國東南各省)、梁州(漢中和西南各省),葛廬之山(東漢萊州有葛廬山),雍狐之山(今山西稷山),若耶之溪(今浙江紹興市南)。

黃金:揚州,荊州,汝水、漢水上游,梁州。

銀:梁州、荊州。

鐵:晉、梁州、荊州(今中南各省區)、揚州(今中國東南各省)。

鉛:青州(今山東省)。

錫:赤堇之山。

丹砂:荊州。

玉:雍州(西北各省區)、禺氏之邊山。

這些地名,都在今中條山及其南北。從青銅時代的早期至春秋時期,中條山是中國早期的重要銅礦產區。揚州和梁州代表了中國東南和西南金屬礦產的開發。湖北大冶銅綠山發現從西周至漢代的銅礦遺址,則代表了中國南方開採銅礦的歷史。

二、戰國和秦漢時期(公元前475—公元220年)

1.戰國時期

這個時期共675年,礦產的開發有了較大的進展,在戰國時期到西漢初年還出現了一些礦業家。

關於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前221年)的礦產地的史料,主要是司馬遷(公元前145—前86年)的《史記·貨殖列傳》有所記載:

「山西(崤山或華山以西地區即今西北地區)饒玉石,江南出金、錫、連、丹砂,銅、鐵則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較也。」

「巴蜀饒丹砂、石、銅、鐵。」

「吳,東有海鹽之饒,章山之銅。」

「豫章出黃金,長沙出連、錫。」

這樣就把當時中國西北、東南、西南、中南等地的礦產開發情況,作了大致的概括。

那麼,華北地區呢?他說:

「邯鄲郭縱以鐵冶成業,與王者埒富。」

「蜀卓氏之先,趙人也,用鐵冶富。」

「程鄭,山東遷虜也,亦冶鑄。」「孔氏之先,梁人(即魏人),用鐵冶為業。」

這是說,戰國至西漢開發鐵礦主要是從趙國開始的,那裡在戰國時期開礦冶鐵發家的礦業家們,其後代是在秦漢時期開發巴蜀、南陽等地鐵礦的重要力量。而秦代在巴蜀開發丹砂的巴寡婦(名清)還曾受到秦始皇以客禮相待,建築了一座「女懷清台」以表彰她。

巴清銅像

從考古資料得知,戰國時期的七國都開發過銅、鐵等礦產,並用以鑄造貨幣和兵器、農具等。有些鑄件,特別是貨幣,錢、布、刀,常鑄有地名銘文。從這些地名,可以推知銅礦及其合金所需的鉛錫等礦產地的所在。因為古代主要是「即山冶鑄」,就是在礦山附近就地冶鑄的。

根據考古資料,鐵器出土地點和古鐵礦遺址推斷,計有:趙城(今邯鄲)有冶鐵遺址,武安、午汲(今武安南),棠溪(今河南西平),宛(今南陽),湖北大冶,河北興隆古洞溝鐵礦井遺址,鞍山羊草庄戰國村落遺址(有鐵器出土),錦州大泥窪燕國文化層及內蒙古等地發現的鐵器農具,長沙發現的鐵劍等。

從以上歷史文獻和考古資料可知,戰國時代的銅礦產地南到湖南南部、湖北東部,北到涿郡、漁陽,東北到襄平(今遼陽),西到關中,均有開採,而以山西南部的中條山地區開發最早,而且產地也比較集中。鐵礦為北到內蒙古赤峰等地,東北到鞍山。河北有興隆古洞溝鐵礦井,武安、邯鄲趙城冶鐵遺址。南到長沙,東到吳、越,都有所開發。但以趙國的武安比較著名。河南的南陽、西平也是重要地區。其他礦產涉及不多,應比春秋時期有所發展。

2.秦朝

秦統一中國後只有十餘年(公元前221—前206年)便滅亡了,故開發礦產無多大進展。

但是在開國之初就把趙國的一些礦冶家遷到蜀和宛(今南陽),對南方和四川的礦產開發是有促進作用的。

3.漢代

漢代礦產開發是中國古代的一個重要發展時期。

鐵:漢武帝實行鹽鐵官營政策(即國家壟斷經營),對全國統一管理和開發起了重要作用。東漢共40個郡國,48個鐵官。這些鐵官所在地覆蓋了長江以北,四川西部到隴西以東,長城以南,遼東以西的廣大地區。戰國時代的鐵礦區如武安、棠溪、宛、臨邛都包含在內。

銅:漢代的銅產地,文獻資料不多,而春秋戰國以來盛產銅礦的中條山地區,竟寂然無聞,鐵官卻達四處,成了盛產鐵礦的地區。但考古工作者在山西運城縣洞溝發現的漢代銅礦遺址,地質工作者1951年以來在中條山的銅礦峪、南和溝、篦子溝發現的古銅礦遺址,都說明這裡漢代仍在開採銅礦。漢代文獻所載銅礦產地,主要在東南至西南一帶,如丹陽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的丹陽銅,可能就是今銅陵的銅礦所煉,丹陽是漢代唯一的銅官所在地;浙江故鄣縣(今安吉縣)章山的銅,是漢初吳王劉濞(公元前215—前154年)開發鑄錢之所。漢文帝時(公元前202—前157年)鄧通則開發四川漢嘉郡嚴道(今滎經縣)的銅山。湖南桂陽郡(治郴縣)西漢設有金官,可能是為主管這裡的銅、鉛、鋅、銀等金屬礦產的開發而設。益州(今漢中以南至川黔滇地區)據《漢書·地理志》是漢代新開發的礦產區。其中銅產地有邛都(今西昌),靈關(今蘆山),俞元(今澄江),來唯(今越南萊州),哀牢(今保山西)堂琅(今會澤縣北,轄今會澤、巧家,是今東川銅礦的主要產地)。

錫:鄖西(今湖北西北部),長沙(今邵陽、耒陽以北湘資二水流域),律高(彌勒南),賁古(今雲南蒙自南),哀牢。

鉛:堂琅,律高,賁古,哀牢,龜茲(今新疆庫車)等。

銀:朱提(今雲南昭通),堂琅,賁古,葭萌(今四川廣元昭化)。

金:豫章(今江西),長沙,漢中,葭萌,博南(今雲南永平縣東),哀牢。

汞:涪陵(今四川彭水),談指(今貴州桐梓),徙縣(今四川天全)。

石炭:宜陽(今宜陽西),山陽(今焦作東),鞏縣,安陽(鄴西伯陽城有魏石墨井,即石炭井)。

石油:在西漢時已有所利用。據《漢書·地理志》記載:「高奴(今陝西延長),有洧水,肥可燃。」又據西晉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中記載:「《博物記》曰:酒泉郡延壽縣(今玉門)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莒筬,注池為溝,其水有肥,如煮肉洎,蒙萊永永,如不凝膏,燃之極明,不可食,縣人謂之石漆。」當時人們已將石油用於燃料、照明、膏車、製藥等方面。

天然氣:西漢末已經在四川臨邛(今邛崍)、成都、自流井、南充一帶,鑽鑿鹽井,發現天然氣,主要用於煮鹵熬鹽,生火燒飯。四川井鹽的開發及提取,其技術在當時世界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鐵:這一時期的鐵礦,以相州(鄴)牽口鐵最優。產地已見上述。

從東漢後期到魏、晉、南北朝數百年的長期戰亂,礦產形勢頓見衰落。這一時期,甚至因沒有開發礦產而形成貨幣短缺,以谷帛為幣的局面。三國時期的魏國,曾開採鄴(今安陽)西的石墨(即石炭)。吳國,曾因鑄幣開採過丹陽(今宣城)的銅礦。蜀國,採過漢嘉(今雅安北)的金礦,朱提的銀礦,越嵩(今西昌)的鐵礦。南朝宋採過始興郡(今韶關市)的銀。

南齊開採過四川嚴道的銅礦。北魏開採過陝西驪山的銀礦,大同白登山的銅礦、銀礦,河南王屋山的銅礦,南青州(今沂水)的銅礦,商山的銅礦,漢中的金礦(見《魏書·食貨志》),但不久即廢。

三、隋唐時期(589—907年)

這個時期礦產開發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在隋初,為了結束長期缺乏貨幣的局面,大力開採銅、鐵、錫、鉛等礦,《隋書·地理志》有冶官4處,即:

延安郡的金明(今安塞北)

河南郡的新安(今新安縣)

隆山郡隆山(今四川彭山)

蜀郡的綿竹(今綿竹縣)

其中四川佔全國的四分之二。此外,河東郡安邑有銀冶。開皇五年(公元585年),令晉王楊廣於揚州(治今南京市)立五爐鑄鐵,八年(公元588年)令漢王楊諒於太原(今太原西南)并州立五爐鑄錢,又令楊廣於鄂州(治今鄂城縣)白紵山有銅礦處置十爐鑄錢。又令蜀王楊秀於益州(今成都)立五爐鑄錢,說明隋代所開發的銀、銅礦(及其伴生礦產)在今陝北,山西南部,四川西部,河南,長江中下游(大冶至南京)。

唐初於洛(洛陽)、並(太原)、幽(今北京)、益(成都)等州置錢監,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置桂州(今桂林)監,大曆四年(公元769年)於絳州(今新絳)置汾陽、銅原兩監。據《新唐書·食貨志》:

「天寶時(公元742—755年),天下(全國)爐九十九。絳州三十,揚(州)、潤(州,治今鎮江市)、宣(今宣城)、鄂(治今武昌),蔚(治今靈丘)皆十,益(州)、郴(州)皆五,洋州(治今陝西西鄉)三,定州(治今定縣)一。」

又說:「凡銀、銅、鐵、錫之冶一百六十八。陝(今河南陝縣)、宣(今安徽宣城)、潤(今江蘇鎮江)、饒(今江西波陽)、衢(今浙江衢州)、信(今江西上饒)五州,銀冶五十八,銅冶九十六,鐵山五,錫山二,鉛山四。汾州礬山七。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廢陝州銅冶四十八。」「元和初(公元806年)天下銀冶廢者四十」。

此事可見天寶時統計數字中,錢爐和銀冶數字均不實。另一方面,這些數字也表明唐代中期礦冶較漢代大有發展。在大框架上還是繼承了漢代的礦產分布格局,但銅礦仍以山西南部為主,絳州的錢監佔全國二分之一,鑄錢爐約佔全國三分之一弱。郴州有桂陽監錢官。有平陽(今桂陽)冶及馬跡、曲木等古銅坑二百八十餘井,采銅鑄錢。也開闢了新的礦產地,潤州、饒州、衢州、信州(本與饒州為一州,唐乾元元年即公元758年,分立饒、信兩州),是唐代新開闢的位於江、浙、贛的礦產地。而且江南礦冶當時佔全國一半以上,明顯看出了開發重點的南移。隋唐至五代,均在鄂州白紵山采冶銅礦。南唐時升為大冶縣。

唐代所開發的鐵礦產地,據《新唐書·地理志》,有104處。其中山西15處,四川22處,陝西10處,河北9處。長江以南達32處,嶺南的福建、廣東、廣西也得到了開發。金、銀、鉛、錫、汞大部分產於南方各省,而以江西、福建、湖南、兩廣為多。其中的銀多為鉛鋅礦的伴生礦產,並非純銀礦。

四、宋元時期(960—1368年)

作為一個礦產開發的鼎盛時期,在宋代,其礦業發展已遠遠超過隋唐時期。但北方地區被遼、金長期統治,發展比兩宋要落後得多。元代的礦產開發也較宋時期有很大的遜色。就宋代而言,北宋時期是全面地發展,而南宋時期,只保有淮河以南及四川等地,發展以南方為主。

據《宋史·食貨志》,北宋以英宗治平(1064—1066)年間為代表,全國共有「坑冶(即礦冶)總二百七十一。」其中:金之冶十一,銀之冶八十四,銅之冶四十六,鐵之冶七十七,鉛之冶三十,錫之冶十六。

到了南宋,北方已失,只能發展江淮以南的礦業。與北宋相比,江淮以北各冶全棄,南方的礦區有所增加。

南宋紹興至乾道年間(1131—1165)全國金屬礦產的重點礦區,以鐵、銅、錫、鉛為例,如安徽銅陵,湖北大冶,江西德興、鉛山,湖南瀏陽,福建浦城,廣東韶州等處的銅礦、鐵礦,浙江永康,江西弋陽,福建南平、邵武,廣東連山的銅礦,江西大余、鉛山、建寧、南平,湖南桂陽、郴州、宜章、常寧,廣西賀州等地的錫礦、鉛礦都有所開發;而膽水浸銅即濕法煉銅,興於宋代,大為發展,從北宋中期至南宋,為采冶銅礦的主要方法。浸銅最著名的四大場:

江西信州的鉛山場

饒州德興的興利場

湖南瀏陽的永興場

廣東韶州的岑水場等四大場

宋代的水銀產於秦州、階州、商州、鳳州。硃砂產於商州、宜州(今廣西宜山)和富順監(今四川富順縣)。

石炭(煤)在隋以前,民間已用作燃料。至北宋時期,河東(今山西)最盛。元符三年(1100)因「官鬻石炭,市直遽增,皆不便民。」即官賣石炭,市價頓漲,不便於民,取消官賣。兩年後,崇寧(1102)官賣石炭又增加二十餘場。「汴京數百萬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這些石炭,據《文獻通考·征榷》:「熙寧元年(1068)詔石炭自懷至京不征。」就是從懷州到開封的煤炭,不準中途徵稅,知煤炭來自懷州(今沁陽)焦作煤礦。元豐元年(1078)蘇東坡在徐州太守任內,訪獲州西南白土鎮之北的石炭,隨即開發,用以冶鐵,作兵器。這裡今屬淮北煤田,應為此煤田發現之始。

石油:北宋沈括(1031—1095)考察延安附近的產地後,在《夢溪筆談》中記曰:「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生於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之。乃采入缶中,頗似淳漆,燃之如麻,……掃其煤為墨,松墨不及也,遂大為之。其識文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予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

這一時期,遼、金在北方的礦產開發,較宋朝遜色。遼代只在黑龍江的室韋部有金銀銅鐵礦。其後有三個鐵冶在柳濕河,三黜古斯和手山。前二處地址不詳,手山即今鞍山的首山。又在襄平(今遼陽)置采煉鐵民300戶,在遼河之源和陰山北發現金銀礦,興冶采煉。

金代曾在代州、曲陽采銅鑄鐵,不久即廢。隋唐以來北方地區的礦業基本沒有恢復,只有少數地區由民間開採。

元代礦業有所衰落,但恢復了江淮以北廣大地區和雲南等省區的礦業。據《元史·食

貨志》,金屬產地如下:

金:在腹里為益都,檀(今密雲),景(今遵化),遼陽省為大寧(今內蒙古寧城),開元(今遼寧開原),江浙省為饒、徽、池、信,江西省為尤興(今南昌)、撫州,湖廣省為岳、澧、沅、靖、辰、潭、武岡、寶慶,河南江北省為江陵、襄陽,四川省為成都、嘉定(今樂山),雲南省為威楚(今楚雄)、麗江、大理、金齒(今永德)、臨安、曲靖、元江、會川(今會理)、烏撒(今威寧)、東川、烏蒙(今昭通)。

銀:在腹里為大都、真定、保定、雲州、般陽(今淄博)、晉寧、懷孟、濟南、寧海,遼陽省為大寧,江浙省為處州、建寧、延平,江西省為撫、瑞、韶,湖廣省為興國、郴州,河南省為汴梁、安豐、汝寧,陝西省為商州,雲南省為威楚、大理、金齒、臨安、元江。

銅:在腹里為益都,遼陽省為大寧,雲南省為大理、澄江。

鐵:在腹里為河東、順德、檀、景、濟南,江浙省為饒、徽、寧國、信、慶元、台、衢、興、吉安、撫、袁、瑞、贛、臨江、桂陽,湖廣省為沅、潭、衡、武岡、寶慶、永、全、常寧、道州,陝西省為興元,雲南省為中慶(治今昆明市)、大理、金齒、臨安、曲靖、澄江、羅羅建昌。

鉛錫:在江浙省為鉛山、台、處、建寧、延平、邵武,江西省為韶州、桂陽,河南江

北省為廬州,河南(治今洛陽)。

硃砂、水銀:在遼陽省為北京(今寧城),湖廣省為沅、潭,四川省為思州(轄今貴州鳳岡)。

非金屬礦產:有玉、碧甸子、礬、硝、煤等,不詳錄。煤在元代已大量開發,以大都

(今北京)、大同為盛。從宋末元初開始,在中國北京一帶,民間已將「石炭」稱為「煤

炭」或「煤」。

石油:《元一統志》說,「延長縣南近河有鑿開石油一井。井出石油。其地名石油溝。」 「延川縣石油井在縣西北八十里永平村。」「石油,在宜君縣西二十里姚曲村石井中,汲水澄而取之。」鄜州(今富縣)東十五里,有一石窟,中出石脂,就窟可灌成燭。」

天然氣:在四川自貢、榮縣一帶開採淺層天然氣。

五、明清時期(1368—1911年)

礦產較元代有所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明代銅、鐵、鉛、錫、銀、金、爐甘石(菱鋅礦)等金屬礦產,產地有401處。

其中:銅:全國53處, 鉛:全國22處,錫:全國40處,銀:全國74處,金:全國66處,鋅(爐甘石):全國8處, 汞:全國26處,鐵:全大陸地124處。

二十八年(1395)庫存鐵多,逐步停止官冶,發展民冶。民冶最著名的為河北遵化和廣東佛山。

煤:明代已成為重要燃料,南方各省的煤也逐漸開發。李時珍《本草綱目》說:「石炭,南北諸山,產處亦多」。據《明一統志》,明代採煤以北京、山西、河南最盛。

石油:據曹學佺撰《蜀中廣記》:明正德(1506—1521)末年,四川「嘉州開鹽井,偶得油水,可以照夜,其光加倍,……此是石油,但出於井爾。」陝北延川、延長、鄜州仍出石油。

清代,基本上是繼明代礦業的發展趨勢,但也開闢了新的產區,如新疆、蒙古和東北各省;也開發了一些新礦種,如鋅(白鉛)、銻、錳、鎢等,這已是1840年以後即近代礦產發現史的內容。

清代可劃分為兩個時期,即道光二十年(1840)以前,劃入明清時代,以後劃入近代。

清初期礦產:以民間私採為主,產地史料甚少。官營採礦始於順治初開山東臨朐、招遠銀礦,八年(1651)停采。十四年(1657)開古北、喜峰口鐵礦,康熙初開山西應州,陝西臨潼,山東萊陽銀礦。二十二年(1683)均已停采。雲南銅礦自康熙四十四年(1705)准許開採,雍正以後產量較大。乾隆二年始准開山東銅礦、煤礦。乾隆四五年(1739—1740)間,開雲南銅礦,湯丹、碌碌、大水、茂麓、獅子山、大功各廠最盛,大功廠礦丁人數達到六七萬。其次為寧台、金釵、義都、發古山、發度、萬象等廠。各廠礦丁也有萬餘,即今東川—易門銅礦,到乾隆三十八九年(1773—1774),雲南銅產量達到年產一千二三百萬斤,是滇銅的極盛時期。

這時貴州的思安、鎮遠,陝西的哈布塔海哈拉山,甘肅的扎馬圖、敦煌、沙洲、伊犁的皮里沁山、古內、雙樹子,烏魯木齊的迪化、奎騰河、呼圖壁、瑪拉納、庫爾哈喇烏蘇、條金溝各金礦,貴州的法都、平遠、達摩山,雲南的三嘉、麗江回龍、昭通樂馬各銀礦相繼開採。

廣東自康熙五十四年(1715)封禁礦山,至乾隆初英德、陽春、歸普、永安、曲江、大埔、博羅等縣,廣州、肇慶兩府銅、鉛(包括黑鉛、白鉛,下同),雲貴、兩湖、兩粵、四川、陝西、江西、直隸開銅鉛達百數十處。雲南銅礦最為重要,號稱48廠,到乾隆四十八年(1783)還有35廠,包括東川、澄江、大理、楚雄、臨安等府的銅廠。

清代的鉛鋅礦開發,目的也是為了與銅配合鑄錢,盛於雍正、乾隆、嘉慶時期(1723—1820)的約100年。

開發的礦產地有:貴州的威寧、普安(今盤縣)、大定、南籠、遵義、綏陽、水城、思州、松桃等縣,以白鉛(鋅)為主;雲南的羅平、東川、臨安等縣,四川的會理、冕寧、雲陽、長寧等4縣,湖南的郴州、桂陽州(以白鉛為主);廣西的臨桂、義寧、宣化(南寧)、懷集、恭城、思恩、上林、融縣(四頂山),以白鉛為主。廣東的豐順、陽山、大埔、永安等縣,江西的玉山、長寧,甘肅的皋蘭、安西、靈州(今屬寧夏),新疆的伊犁、吐魯番、烏魯木齊,直隸(河北)的昌平、延慶、房山、赤峰,山西的交城、陽城、平定、盂縣、平陸。其中有的曾長期開採,有的旋開旋閉,收效不等。

台灣在咸豐末年(1861)發現苗栗出磺坑石油、天然氣,光緒四年(1878)始聘美國技師用機械鑽井生產取油。

這一時期,開採的其他金屬礦產還有金礦、銀礦、錫礦、磺硝、硃砂和水銀。除銀、錫、硃砂、水銀只涉及雲貴、兩廣、湖南、新疆外,其他各礦開發已基本遍及全國各省區。

本節對中國古代礦業開發史之記述,僅為簡略之概括。讀者如欲窮其詳,本書編者特鄭重推薦章鴻釗先生所著《古礦錄》(1954年版)及夏湘蓉先生等編著之《中國古代礦業開發史》(1980年版)二書,以供參考。

來源:國土閱讀,作者:地質小師妹,致謝!

——礦業能源翻譯實踐與研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秋戰國 的精彩文章:

此人為報殺父之仇,一怒之下滅了其國,俘獲仇人卻又放過他
春秋戰國名稱的由來你知道嗎?原因就是這麼簡單粗暴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