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楚國是怎麼衰落的-寫在端午節紀念屈原之時

楚國是怎麼衰落的-寫在端午節紀念屈原之時

6月18日是端午節,我突然想寫寫楚國的衰落。本文絕不是百度的什麼彙編,如果仔細讀讀,就會非常清楚楚國到底是怎麼衰落的。

先看一下戰國早期的地圖,下圖是公元前451年的情況。

在這幅圖中,秦國還很小,和其他國家差不多,它的西北有義渠國(就是《羋月傳》里的那個義渠),南邊有巴蜀。而楚國呢?面積反而是最大的。它的東面,有已經滅掉吳國的越國。在春秋末年越國很強悍,甚至都打到山東了。在三晉中,最強的是魏國,一度打退了秦國向東的擴張;而趙國相對較弱,趙國裡面還有個中山國,有點像現在南非裡面有個賴索托。

經過了一百多年,到了公元前311年左右,地圖已經變成了這個樣子:

此圖的幾個重大變化是:

1、秦國已經吞併了蜀國,以及被楚國吞併了絕大部分領土、已經奄奄一息的巴國。秦佔了巴國之西,而楚佔了巴國大部分領土,尤其是產鹽的巴國之東,那是巴國最富裕的地方。

2、秦國,還搶走了魏、韓的大片領土,已經向中原大幅擴張。

3、趙國吞併了中山國。之前中山國被魏國吞併,然後獨立,又被吞併……反反覆復,最後被趙國吞併。趙國還向北方大幅擴張,擊退匈奴,並和秦國接壤。而在此之前,秦趙兩國是幾乎不接壤的。

4、楚國吞併了越國的主要部分,而齊國也吞併了越國的一部分,並且和周圍幾個國家一起,吞滅了宋國。

所以,經過了這麼一百多年,贏家是秦、楚、趙、齊,輸家是韓、魏,以及被滅掉的幾個國家。燕國嘛,總體不贏不輸。

齊國在春秋時期就是強國,不去說它。趙國成為暫時的贏家,主要原因是出了個趙武靈王(約公元前340年~前295年)。他冷靜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感覺不擴張不行,否則遲早落到韓魏的境地。但趙國的國力還很弱,於是實行變法,「胡服騎射」。這比之前強了一大步,只是趙國並沒有形成系統的治國思想。

所以,趙國的變法和秦國相比還是不徹底,仍然是貴族世襲,這從制度上會打擊老百姓的生產和作戰積極性。但是靠著趙武靈王的雄才大略,以及當時的魏、齊、燕國正巧都特傻逼,而秦國正忙著國內的事情,並在東邊打韓魏,所以趙國脫穎而出。隨後的幾任趙王(比如趙惠文王)都比較仁慈愛民,雖然擴張不足,但還可守成,所以趙國成了一時的贏家。

不過在當時,勢頭最猛的還是秦國和楚國。「天下強國,非秦即楚」,這就是當時的形勢。還有一句成語叫「朝秦暮楚」,說的是天下人才待價而沽,早上還在秦國,晚上就到了楚國,誰出的價格高就給誰干。從這句成語可以看出根本沒齊國和趙國什麼事,公元前300多年的天下強國就兩個:秦國和楚國。

我們都知道,秦國有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變法,他帶領秦國變法二十多年,並且之後的制度堅持下來。所以秦國越來越強大,並不奇怪。

但令人奇怪的是,楚國為什麼這麼猛?居然長期和秦國並列,甚至風頭一度在秦國之上?

因為在戰國時期,楚國先用吳起(前440年~前381年)進行了變法,可惜時間不長,吳起被殺。但吳起之後的三個楚王都比較牛,顯示楚肅王(?~前370年),然後是楚宣王楚威王。

楚肅王主要是休養生息,就不多說了。公元前370年楚肅王去世,因無子,故由熊良夫繼位,這就是在位三十年的楚宣王(?~前340年)

宣王繼位之後,先是繼續「休兵息民」,改革賦稅制度,並不輕易出擊。等國力強大之後,對外取得了一系列軍事成就:

1、公元前363年,楚自漢中出兵,向西南攻擊,佔領了巴國和黔中。

2、公元前358年,楚伐魏,攻長垣。

3、前354年,魏軍攻圍趙國的大城邯鄲。宣王命楚軍援趙,其結果是魏國攻克邯鄲,但楚國也收取了魏國的幾個城池,實現了向北擴張。

4、前344年,楚國攻滅蔡國。

5、前343年,又滅陳國。

公元前340年,楚宣王死,其子熊商即位,這就是楚威王(?~前329年)。

楚威王繼承了他父親救趙伐魏(就是秦國范睢的「遠交近攻」)、開拓巴蜀的戰略,讓楚國的國勢發展到了最強盛階段。他在位十一年,武功如下:

1、前333年,楚威王大軍伐齊,與齊將申縛戰於泗水,進圍徐州,大敗申縛。此時,楚國的勢力不僅直推泗水,更擴張到長江中下游與江淮地區。

2、繼續向西進攻巴國,攻佔了巴國黔中之地,完全佔有了伏牛山鹽泉,然後又佔領了今重慶巫溪縣、巫山、重慶奉節縣一帶,置為巫郡。至此,巴國三大鹽泉已盡失於楚,失去主要的經濟來源,徹底不振。楚軍又繼續西進,攻陷巴國國都江州(重慶渝中區),並進入雲南和四川西南部。

所以,楚肅王有點像漢文帝和漢景帝,而楚宣王和楚威王,加起來在位四十多年,有點像漢武帝。而秦國,也是經過了商鞅變法之後又過了二十多年,才真正變成強國。看來,國家的強大,都需要兩三代人的休養生息,然後出來一位或幾位雄才大略的國王或皇帝,擴張地盤和影響。

可惜,楚國沒有秦國的好運氣。秦國在商鞅之後的歷任國王都不算很差,但是楚威王之後,他的兒子,敗家子楚懷王熊槐(約前355年~前296年,這是戰國時期的懷王,春秋時期還有一個),上台了。

楚懷王繼位開始的十幾年,表現也貌似不錯,取得如下成就:

1、公元前323年,楚軍在襄陵大破魏軍。此戰可謂大勝,一舉奪取了魏國八座城池。

2、前319年,魏惠王見楚懷王已壓倒齊國,便與韓宣惠王迅速倒向楚國,做了楚國的小弟。

看起來還不錯嘛!

但是,這是在他之前的三位楚國國君做得都不錯的基礎上,楚國的國力在他的初年已經達到鼎盛,當時的楚國物產最豐富,人口也最多,軍隊人數也最多。表面上看,最為強盛。有一定的「慣性」,但是,我們馬上就能看到他的不足了。可以這麼說,從韓魏做了楚國的小弟開始,楚國的霉運就開始了。

要說具體原因,居然是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引起的。

怎麼回事?屈原引起的?

是的,歷史就是這麼詭異。

公元前318年,楚懷王將近40歲,正是年富力強之時,也有繼承父親遺志、把楚國繼續做大做強的強烈願望。而當時的屈原才20出頭(在21~23歲之間)。這麼個年輕人,按現在話說毛還沒長齊呢,生理上正是一個男人的鼎盛時期,但作為政治家,還是稚嫩了點。

但是,屈原的能力確實很強。作為詩人,可以名列中國前幾位之一,我們不去說這個,作為政治家也是很不錯的。當時的屈原很想干兩件事:

1、繼續變法。因為他已經看到了節節勝利、貌似鼎盛的楚國,早已有種種積弊。

2、連齊抗秦。當時的戰國,強國也就秦楚齊三個,齊國只能排第三,趙國第四。秦楚肯定是前兩名,楚國在很多人眼裡是第一。但是,屈原已經敏銳地感覺到秦國更為可怕。為了對付秦國,楚國既要變法,在制度上抗衡秦國,同時也要聯合齊國,建立「齊楚聯盟」。

事後來看,我們必須承認,才20出頭的屈原,很厲害。

身為貴族的屈原,也受到了懷王的接見和重用。他先在公元前319年奉命初始齊國,建立「齊楚聯盟」,使命獲得成功。然後在前318年,韓趙魏燕四國又來楚國會盟,一起抗秦,四國公推楚懷王為縱約長。楚懷王聲名大噪,儼然成為一位霸主。這些外交事務主要是誰辦的?屈原。

然後,屈原又在楚國進行改革,打擊貴族勢力。

照這個趨勢,楚國進一步變強,好像指日可待。

但是屈原的大好計劃,卻遭遇了嚴重挫折,他自己也被貶官流放了。

結合歷史,說說經過吧:

1、公元前318年,韓趙魏燕楚等五國聯軍,一起討伐秦國。但由於列國各有異心,聯軍被秦國所破。楚軍雖然損失不大,但是人家秦國沒來惹你,你去惹秦國幹什麼?從此,秦國把擊敗楚國,當成第一要務。

這是不是屈原招惹來的呢?可以說。屈原的行動,就是秦國做法的導火索。

不過,如果放在更長的歷史階段來看,無論屈原是否連齊、合縱抗秦,日益強大的秦國總會向東打,也總會和楚國碰撞的。所以,屈原的做法又有「未雨綢繆」的因素。只是他還年輕,沒看清楚楚懷王是個什麼人。事後來看,正是因為懷王的一系列錯誤決策,加速了楚國的衰落。

2、前316年,秦國滅掉了苴、蜀兩國,又向東順手滅掉了被楚國打得奄奄一息的巴國,統一了四川盆地。

3、前314年,秦國沉重打擊了西北的義渠國,奪取了義渠國二十五座城,面積和人口大增,基本上解除了後顧之憂。從此,秦國可以放心東向,對付楚國了。

4、但是這裡有個小插曲:在秦國大軍回師之前,公元前313年,齊楚聯軍攻取秦的曲沃(在齊國附近,這是秦國過去獲得的一塊飛地),斬斷了秦國東出的觸角,取得小勝。對於楚國來說,算是找回了之前小敗的面子。

5、對於屈原個人來說,20多歲就得到懷王重用,豈能不讓人嫉妒?加上他行事無私,作風猛烈,於是楚國的大臣、懷王的寵姬們聯合起來,用各種手段陷害屈原。而楚懷王偏聽偏信,很容易被忽悠。從此屈原失寵,在楚國的改革進行不下去了。

風雲野認為,屈原少年得志,反而是他一生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顛沛流離、鬱郁不得志的原因。如果他能晚十年甚至二十年被君王重用,或許結果會有所不同吧。可惜,歷史不能假設。

而此時,秦國已經解決的好幾個國家,現在要對付楚國了。但是楚國畢竟十分強大,所以秦國也不敢貿然用兵。那怎麼辦?

當務之急,是拆散齊楚聯盟。

於是,張儀走上了歷史舞台。

張儀確實很聰明,但主要原因還是楚懷王禁不住忽悠。在前312年,張儀忽悠楚懷王和齊國斷交,說可以換取秦國割讓六百里商於的土地。楚懷王居然真和齊國斷交了。而被騙的懷王什麼也沒得到(另一說是只得到張儀的六里土地),秦國離間齊楚成功!

懷王怎麼這麼愚蠢,相信僅僅和齊國斷交,就能得到秦國辛苦打下來的六百里土地呢?這麼幼稚、愚蠢、沒文化的人當王,楚國不衰敗才怪。

哎,古人沒有讀過多少書,或許犯這樣的錯誤也能理解吧。

在這個過程中,失寵的屈原已經被流放,根本說不上話。而惱怒的懷王居然發兵進攻秦國!

兩個最強大的國家,難道就這樣打起來了嗎?

是的,這是楚國第三次主動招惹秦國。前兩次雙方一勝一負,但都是小勝小負。

打就打吧,反正兩強之間沒有正式對決,也不知道誰勝誰負。

但是,此時養精蓄銳的秦軍已可以全力出擊。而楚國向西北長途行軍,可能疲憊不堪。戰爭的結果也是一邊倒,十萬楚軍進攻丹陽,被殺八萬。楚國不僅沒能得到商於六百里土地,反而丟掉了漢中六百里土地!

一戰慘敗,但楚國的雄厚實力尚在,於是惱怒的懷王再次召集大軍進攻,可惜又慘敗於藍田!現在,輪到秦國主動進攻了。公元前311年,秦國攻取召陵。楚國三戰皆敗,損失將近二十萬人。

三次大戰失敗,楚國元氣大傷。

眼看楚國元氣大傷,韓、魏趁機攻取(或收復)楚國在中原的土地。至此,楚國已經失去一流大國地位。

齊國很高興:讓你丫背盟!整個過程,齊國不僅不幫忙,有時還趁火打劫一把。

眼看楚國被各國攻擊,懷王知道徹底被張儀忽悠了,國策一錯再錯。看來還是屈原說得對,於是他再次召見屈原,讓他出使齊國,希望兩國重新交好。屈原流著眼淚再度出使,果然不辱使命,齊楚再次結盟。

齊楚結盟之後幹了一件事,就是滅掉了越國。

這是公元前306年的事,楚國乘越國內亂的時候,聯合齊國一起滅了越國。楚國佔領了大片土地,一直延伸到黃海和東海。所以我們看到前面公元前311年左右的地圖,已經沒有越國了。

而此時,秦楚兩國的關係居然好了。

這是因為,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死後無子,於是就把他的同父異母的弟弟、在燕國做人質的嬴則迎回來了,這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但是秦昭襄王畢竟是外來戶,根基不穩,所以在執政初年,真正管事的是秦武王的母親宣太后,以及她的同母異父的兄弟魏冉(穰侯)。宣太后就是大名鼎鼎的羋月,她和魏冉都是楚國人。既然是楚國人,對楚國當然很有感情。於是,宣太后和魏冉鼓動和楚國交好。秦昭襄王一看,那好就和楚國交好吧。

於是,秦國又派人到楚國,遊說懷王兩國通好,還給懷王送來秦國的美女。

懷王一想,對啊,現在秦國做主的是楚國人宣太后羋月和魏冉,大家都是親戚,兩國為什麼不能友好呢?於是他在公元前304年,和秦國再次結盟。屈原苦勸,說為了國家利益還是得和齊國結盟,但還是無用。

這又把齊國氣壞了:楚懷王是個什麼玩意兒?怎麼如此反覆無常!於是在公元前302年,齊國聯合韓魏進攻楚國,公元前301年,大敗楚軍於垂沙。楚國只能向秦國求救,把太子派往秦國當人質。秦國出兵之後,三國退兵。

但是太子在秦國當人質的時候,因為瑣事爭鬥,殺了秦國大臣。他知道事兒鬧大了,於是偷偷跑回楚國。秦國大怒,正愁找不到理由修理楚國,理由來了!於是在公元前299年,秦國又攻佔楚國八座城,進一步向東擴張。看來親戚也不管用,楚懷王再次後悔。

秦國出了氣,又想和楚國交好了,於是秦昭襄王約楚懷王在秦國的武關會面,這就是著名的「武關會盟」。可惜,懷王又不聽昭睢、屈原勸告,決定前往武關,結果被秦國扣留。秦王命懷王割地保命,但是出乎秦王預料的是,懷王雖然耳根子軟,做事反覆無常,但在捍衛國土方面很有骨氣,嚴詞拒絕了秦國的無理要求。秦王又不好殺他,只得囚禁。

此時宣太后在幹什麼呢?魏冉又在幹什麼?實際上,秦昭襄王在公元前266年,才停了范雎的話實行「遠交近攻」,奪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權。而在此之前,秦國的大事都是宣太后、魏冉決定的。看來,這兩個人雖然是楚國人,但現在完全是為了秦國的利益。在政治上,楚懷王太幼稚了。

眼看國王在外被囚,楚國就立之前從秦國跑回來的太子為王,這就是楚頃襄王(前298年~前263年在位)

按說楚國多次戰敗,損人失地,國君又被囚禁,算是楚國的奇恥大辱了。那麼,年輕的楚頃襄王該奮起了吧?沒有,他忙於淫樂,重用阿諛奉承的大臣。而屈原因為過於正直,再次被貶官流放。楚國既然不給土地,又立了新王,秦國在公元前298年再次攻打,斬首楚軍5萬,又取十六城。

公元前297年,楚懷王從秦國逃走,顛沛流離之後又被抓回。前296年,楚懷王憂鬱成疾,命喪咸陽。

公元前293年,秦國派白起前往伊闕攻打韓國,大敗韓魏聯軍,斬首24萬,從此韓國再也沒有反抗能力。前280年,也就是楚頃襄王十九年,秦將司馬錯攻楚,楚割讓上庸、漢北等地;第二年,白起又攻取楚國的邪、鄧、西陵。此時的楚國也已虛弱不堪,公元前278年,白起又攻下了作為楚國二十代都城的郢,並大肆燒殺搶掠。楚頃襄王只能逃難和遷都,之後,秦國把郢改名南郡,在《三國演義》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這個地名。

楚國不僅接連大敗,而且連都城都丟了,這使得長期流放、已經六十多歲的屈原,極度苦悶和絕望。於是在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五日,屈原投汨羅江自盡……

下面是公元前278年之後的地圖,秦國不僅成為第一大國,而且相當於七國大約40%的土地。只要不犯大錯,統一天下只是時間問題了。

現在的問題是:在公元前318年的時候楚國看起來最為強盛,怎麼之後的二十年被秦國打得滿地找牙,四十年之後連楚國二十代君王定都的都城都丟失了呢?

或者說:為什麼貌似和秦一樣強大、甚至更強大的楚國,完全不是秦國的對手?

首要原因,是制度。

秦國的商鞅變法很徹底,而楚國的吳起變法、屈原變法,都不徹底。這樣,楚國作為一個大國,在制度上明顯落後於秦國。楚國和別的國家作戰還可以,但遇到秦國,就會吃力得多。

次要原因,是君王的素質。

在制度落後、軍力不強的情況下,如果楚國國君是個明君,尤其是別那麼輕率和反覆無常,楚國還是可以和秦國抗衡的。實際上,秦國為了打楚國可謂處心積慮,先是拆散齊楚聯盟,然後再考慮動手,可謂深謀遠慮。但是還沒等秦國動手,被激怒的懷王反而首先發難,輕易出兵,正中秦國下懷,因為秦國連借口都不用找了。

和秦國君臣尤其是秦惠文王、宣太后、穰侯、張儀相比,楚懷王差得太多。但是他並不完全是無道昏君,面對脅迫能堅貞不屈,比很多被俘的君王強多了,這讓後世對他的評價還是有點正面因素的。所以,懷王有硬骨頭,也想進一步強大楚國。但是他分辨力不行,沒有戰略眼光,用人和廢人、結盟和解約都很輕率,又過於喜歡美女,所以經常上當。作為國君,是完全不合格的。

就像下圍棋一樣,兩個棋手上來,只要不發生接觸戰,都可以像模像樣走上幾十招,圍觀者如果不具專業水平,一般很難看出誰高誰低,誰比誰強得太多。治國也一樣,國家制度落後,素質又比較差的君主,雖然仗著之前幾十年積累的國力,貌似還能和別人過幾招,甚至在初期還能取得一些勝利。但長期來看,能避免兵敗如山倒的局面,已經是萬幸了。

在這種君主手下做事,屈原是不幸的。但他又很幸運,因為他為我們後世子孫,為中華文化,留下了不朽詩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元傑視點 的精彩文章:

TAG:元傑視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