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是真人秀還是科學實驗?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被指為謊言

是真人秀還是科學實驗?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被指為謊言

是真人秀還是科學實驗?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被指為謊言

上世紀最著名的心理學實驗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隨著近期的重訪,又被推到了爭論的焦點下。作家 Ben Blum 指出,該實驗結論是基於謊言形成的。

在 1971 年斯坦福監獄實驗中,24 名學生被隨機分成「獄警」和「囚犯」。主導實驗的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創造了一個去個人化去身份化的高壓環境。實驗開始後不久,獄警就開始虐待囚犯(如不給他們睡床墊,不允許更換垃圾)。部分囚犯出現崩潰的跡象。津巴多認為一些囚犯開始「內化」自己的角色(明明可以直接退出,卻選擇被假釋)。

原本計划進行 2 周的實驗在進行 6 天之後就不得不結束。津巴多得出的結論是當普通人賦予了支配其他人的權力時,他們會濫用權力,一些邪惡的特徵會在這樣的情景下出現。

根據 Richard Griggs 和 Jared Bartels 2014~2015 年的統計,幾乎所有心理學入門教材都不加批判地引用了這個實驗。實驗也讓津巴多成為了美國最有名的心理學家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還誕生了許多紀錄片和書籍,它也被用於國會證詞中。2015 年還出了一部改編的劇情片。

這個實驗用在很多為個人行為開脫的場合:比如 Ben Blum 的表親 Alex 在服役中參與搶劫銀行。Alex 後來說了實話:搶劫銀行更多是自願參與而非強迫。 Ben Blum 對津巴多的斯坦福實驗產生了懷疑,重新開始檢查這套理論。

是真人秀還是科學實驗?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被指為謊言

Ben Blum 採訪了當年的參與者,結合了今年四月法國學者和紀錄片導演 Thibault Le Texie 新挖掘的資料,發現跟津巴多自己聲稱(獄警和囚犯的行為自發地來源於被賦予的角色)的完全相反:「獄警」的殘忍其實是在實驗組織者的引導下出現的。

津巴多的學生 David Jaffe 在「引導」被試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扮演著典獄長的角色。在一段錄音中,他說:「獄警需要知道每個人都必須成為我們所說的強勢的獄警……這個實驗說不定能催生監獄改革……然後我們能進入媒體的視野,跟他們說『看看這都發生了什麼』……」

其中一位「獄警」 Dave Eshelman說,「我把它當成了一次即興表演,我以為自己當時在做研究人員希望我做的事。」

實驗中獄警虐待囚犯的方法也不是他們自己想出來的,而是津巴多在為實驗諮詢了假釋犯人 Carlo Prescott 之後,提供他們的。

囚犯的「奔潰」也不是那麼真實或自發。實驗中一位囚犯 Douglas Korpi 尖叫,其實是因為津巴多不允許他中途退出,也不給他時間準備即將到來的考試,他為了脫身而表演的。他事實上並沒有崩潰。

津巴多對此的回應是 Douglas Korpi 在說謊。但隨後又改口說 Douglas Korpi 沒有正式說出「我退出實驗」這句話,所以他未考慮讓他退出。

是真人秀還是科學實驗?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被指為謊言

這個實驗也經不起重複檢驗。2001 年,英國學者 Alex Haslam、Stephen Reicher 和 BBC 做了個有點類似的「監獄實驗」。他們去掉了「指導獄警」的環節和「不許囚犯中途退出」的規定,卻發現獄警難以施加權威,囚犯聯合起來向獄警爭得了一些權益。

雖然多年來學界一直有質疑斯坦福監獄實驗的聲音,但它還是成為了最流行的心理學故事。這和津巴多懂得運用媒體的力量莫不相關。

實驗剛開始津巴多就找來了舊金山電視台拍攝部分場景。另外,津巴多最初繞過了經過同行評審(Peer review)的學術期刊,把實驗結果發表在 1973 年的《紐約時報雜誌》。他第一次發表這篇「實驗」的學術期刊是《國際犯罪學和刑罰研究》,而不是心理學期刊。

因為這套「理論」廣泛被接受,一些並不認可實驗結果的學者在編輯教科書時,如果不收錄這個故事,還會被其他編者或者出版社糾正。

Ben Blum認為斯坦福監獄實驗流行背後還因為符合了人們一些微妙的心理。他在文章中寫道:「斯坦福監獄實驗的成功遠不是因為它科學上的效度(validity),或許是因為它說了一個我們願意去深信的故事:作為個人,我們很多時候對自己做的可怕的事不能負全責。雖然根本上這個關於人性的洞察並不可靠,但這對人們來說是解放性的……就好比福音的承諾,只要相信,它就能免去我們的罪惡,斯坦福監獄實驗提供了一個科學領域的『救贖』,然後我們主動選擇了它。」

在 Ben Blum 來回採訪的過程中,津巴多本人的態度也變得越來越沒有底氣。「總得來說,我不再在意了。現在我不想在花更多自己的時間在這件事上,我之後也再也不會接受關於它(斯坦福監獄實驗)的採訪了……如果人們要說這是一個騙局,那就由他們去說吧,我也不再打算為之辯解了,其實它(實驗)的留存時間就是一種辯護,」他說。

是真人秀還是科學實驗?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被指為謊言

「服從(conformity)並不是天然、盲目、無可避免的。」紐約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 Jay Van Bavel 在 Twitter 上說。「津巴多不但把這一點搞錯了,而且他的公開言論還誤導了成百上千萬人。」Bavel 指出服從實際上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比如說領袖在社群中培育一種共同身份的認知。

實際上,不僅是斯坦福監獄實驗,很多歷史上的著名心理學實驗都最近都被質疑或者出現了「重複檢驗危機」。

另一個例子是 1990 年代得出「兒童的延遲滿足能力與隨後人生成就有相關性」的「棉花糖實驗」。今年 5 月新的研究中,當棉花糖實驗有更大的樣本數量、更好的實驗控制,延遲滿足感與成就的相關性並沒有那麼大。

總之,質疑精神和重複檢驗總是必要的。科學的發展的規律就是在推翻、糾正或改善舊理論舊發現中獲得進步。

圖片來源 prisonexp.org、 wikipedia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俄羅斯世界盃期間,一位在紅場抗議的 LGBT 活動人士被逮捕
「這世界」世界盃的爆款勺,以及其它我們可以說道說道的事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