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原礦」的危害
《宜興紫砂文化十講》系列之八(20170612)
「非原礦」的危害
紫砂礦發色自然,無須隨意添加。一些專業人士為了讓作品達到新的泥色效果,可以將紫砂礦進行適當的調配,即把兩種或多種不同的紫砂礦按一定的比例混合配製,這就是「泥配泥」(如果不添加紫砂礦之外的其他物質,這個概念就等同於「多礦清水泥」)。該法運用天然礦料之間的調配來取長補短,雖可在一定程度上優化泥料質性,但成功調配全憑專業人士在長期實踐中摸索,難度極大且不易掌控。有時為了使作品呈色更豐富,滿足工藝變化和創作的需要,還會添加一些天然著色礦料,如石黃、石紅、土骨等,這種做法不影響健康。
但是,因天然著色礦料非常稀少,更多的做法卻是添加「人造」的著色氧化物來配製泥料,以達到想要的紫砂器呈色效果。那麼,添加「人造」著色氧化物是否會影響健康呢?某些商家解釋道,即使添加了諸如「氧化鈷」之類的化學物質,在經過一千多度高溫燒成後,有毒成分已經蕩然無存了,也就不影響健康了。這種觀點有科學依據嗎?普通消費者有能力去區分哪些是「多礦清水泥」,哪些又是添加了「人造」著色氧化物嗎?筆者建議,這樣的作品就不加使用了。
當年,為了讓某些藝人的「花貨」作品呈現出多姿多彩的效果,就「特供」了一些調配出來的泥料,主要用於其作品的外部裝飾。沒想到,後來就有很多藝人特意使用一些彩色泥料來制壺,而且往往將其用於壺身、壺嘴等關鍵部位,「東施效顰」,害人不淺哪!
令人頗為擔心的是,已經有相當多的「化工壺」流向了市場,它們呈現出異常而誇張的色素色調。例如又亮又紅的「朱泥壺」(有些美其名曰「大紅袍」),烏黑光亮的「黑料壺」(大都把材質解釋為諱莫如深的「黑泥」)等等。有的甚至在外面噴塗色素漿料,新壺時就有奪目的色彩光澤;有的燒成溫度不夠,使用後壺體有著色氧化物析出現象;有的時間一長,還會產生裂紋……
除了添加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很多練泥企業還會添加陶土或粘土以增加泥料的粘性,一來練泥企業能夠降低成本以增加利潤,二來因這樣的泥料粘性大,好做,藝人們既能提高效率以增加收入,又能充分掩蓋其「學藝不精」的缺點,因此,這樣的泥料也是大行其道。問題就來啦:面對自己喜愛的作品,縱然已經排除了「化工壺」,消費者是否還都會擁有一雙「慧眼」來辨別材質中「真紫砂」的含量到底有多少呢?
「睿鼎紫砂文化公司」出品的「華穎壺」(如圖所示)採用了「高溫特紫」泥料全手工製作而成,其壺型來歷為:
「華穎壺」,是「壺藝泰斗」顧景舟先生根據「掇球壺」變形而創作。「華」與「花」相通,「華穎」即招展的花意。該壺造型是將「壺鈕」、「壺蓋」和「壺身」這三個球體壘疊在圓形「壺底」上,分外精神,猶如花苞初綻。
(本文是《宜興紫砂文化十講》系列之八,於2017年6月12日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具名:睿鼎俊鋒)
TAG:睿鼎紫砂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