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國外,它被叫做「東方快餐」

在國外,它被叫做「東方快餐」

又到端午節,不得不說粽。不知是哪位騷客作詩詠粽:碧裝束裹三角尖,玉帶一縷纏腰間。未解羅裳清香送,無限誘惑在裡邊。寥寥廿八字,讀來欲垂涎呀。

其實以葉裹谷的飲食模式全世界都有,只是取材不同,形態各異,名稱也不一樣,但華夏祖先所發明的粽子當屬此中翹楚。東南亞食粽淵源,蓋為華人所傳,即使某國搶先申遺,也難掩悠悠眾口,徒增笑料罷了。

華人食粽上可追溯到春秋時期,最初用來祭祀祖先神靈,直到晉代才成為端午節慶食物。不同地區的傳說也不盡相同,楚地傳說為祭奠屈原投江,這已形成共識;吳地傳說為祭奠名將伍子胥,這也有史可考。無論何種傳說,粽子總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凝聚了華夏農耕文化的智慧與精神。

粽子古稱「角黍」,所以就外形來講,必是有稜有角,多為錐形,有的四角一尖,有的三角一尖,有的裹成筒狀,有的包成枕形……若從包裹粽子的材料而言,有菰葉、箬竹葉、蘆葦葉,南方如海南一帶,有的民族還用樹葉、芭蕉葉菓粽,反正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不管是哪種粽葉,總能給裡面包裹著的糧食浸出一份清香,一抹淡綠,而且還延長了熟糧保存的時間。

粽葉包裹的一般為糯米,但根據不同地區的飲食習慣,裡面又添加了不同的食材,紅豆、綠豆、花生、紅棗、臘腸、火腿、蛋黃、鮮肉、蜜餞等等均可入粽。有的地方還用草木灰浸米,製成口味獨特的鹼水粽,還有的地方加入艾葉、茶葉,又是另一種風味兒。

北方多喜甜粽,江南則是兼容並蓄,能博採眾長並把粽子做成大產業的當屬浙江,而又以嘉興為最。品種之多,令人眼花繚亂,工廠裹粽場面,可謂壯觀。粽子早已不再僅僅是端午節時令食品,一年四季,國內國外均有銷售,在西方國家享有「東方快餐」之美譽。

靖江本土粽子用的是新鮮蘆葦葉,俗稱「箬(nia)子」,摘蘆葉又叫「打箬子」。農曆四月底五月初,箬子嫩而寬大,村婦們便圍著棉花袋,三三兩兩結伴到江灘和港邊打箬子。人多動靜大,一路大聲說笑,老遠便可驚走蛇蟲百腳和水鳥小獸。打回箬子,洗凈焯水,便可用來包粽子了。粽繩多用蒲絲,干蒲草撕成窄條,開水燙過,韌性很好,而且十分環保。

早年靖江粽子用料簡單,要麼純糯米,要麼加點紅豆、綠豆、花生、紅棗等素食,能吃到包了塊鹹肉的「火肉粽」,那是孩子們天大的享受。正因為如此,靖江粽子剝開後如脂如玉,顏色鮮亮,很能勾起食慾。

就包法來說,靖江最普通的是三角粽,也就是前文所說的「三角一尖」,看似簡單,但手法頗有講究,因蘆葉不似箬竹葉那麼寬大,需三張以上同向疊放,在水中拼合成一個整體才能使用,這是第一道工序;接著做斗,講究工整;然後加米,講究拍勻拍實;技巧的關鍵所在是纏繞封口,講究密實無縫;最後一道工序是綁紮,講究鬆緊適度。哪個環節做得不好,都有可能造成煮熟的粽子「開口笑」或者「伸懶腰」。講究的人家包穿針粽,不用粽繩綁紮,封口也和三角粽有所區別,封口後再加一片箬子纏繞,最後用一枚三四寸長的銅粽針將箬尾從粽身穿過,在粽子正中央留下一個小尾巴。這種粽子可謂粽中精品,形狀規整,結實而不易開裂,似斧狀,本地俗稱「大(dai)斧頭」。

也有人家疼孩子,會包幾個「豬腳爪」,那是一種拼粽,兩片箬子各做成一個兩頭尖尖的船形,盛上糯米後,再對合在一起,用蒲絲綁紮結實,形似豬蹄的兩個腳尖,只不過兩頭都是如此。這種粽子盛米很少,形狀精緻,適合孩童食用,也適合包粽子的時候給孩子練練手。

煮粽子講究火候,切不可大火猛燒,這樣往往造成外熟內生。俗話說「千滾不如一悶」,所以早先靖江人家大都端午前夕包粽子,晚上才燒,一大鍋粽子上面順便放幾個雞蛋,先用大火燒開,再用小火慢煨,最後用余火長焐,一般端午節早上才吃,此時蛋白早被浸得發黃,且韌性十足,而粽子早就熟透,而且不燙嘴,溫熱鮮香,軟糯柔韌。但貪嘴的孩子們寧願熬夜守候,直到嘗鮮後才肯睡覺。

一個在靖江流傳甚廣的故事值得一說:一戶人家初四晚上焐了一鍋粽子後,便安然入睡,靜候端午節早上享用。不想第二天早上鍋中空留半鍋黃湯,粽子一個不剩。原來梁上君子半夜從屋頂揭開瓦片,用魚叉將粽子盡數偷走。

這故事現在聽來匪夷所思,而在溫飽尚不能完全解決的年代,卻也不無可能。小時候親眼見埭上一個小夥伴端午節敞開肚皮狂吃粽子,結果撐得差點送了小命。現在想來還是十分心酸,當年的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哪年的端午節不是吃得小肚皮滾圓呢?因為過了端午節,一大鍋的粽子便連湯帶水存放到一個敞口罈子中,接著全家細水長流,等吃到有些許酸味的時候,壇中便再也撈不到粽子了。那時哪裡管得糯米難消化,食粽有禁忌呢。天以食為民,填飽肚子才是王道呀。

如今端午,超市早就備好各式粽子,居民食粽,只是應節嘗鮮,再無幾家自己包粽,即便是鄉間埭上人家也是如此。手藝好的巧婦也都上了年紀,聚在一起包粽子的機會,往往是哪家要送端午禮,包粽子求「中子」,抑或哪家新房上宅,包粽子敬菩薩,若有中考、高考孩子的人家也會做些糕粽,寓意「高中」。

粽子,已然成為一種象徵,一份寄託或是一種儀式,這又何嘗不是中華「粽文化」的本真意義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靖江日記 的精彩文章:

TAG:靖江日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