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臨終關懷醫院:在中國,我們如何討論死亡

臨終關懷醫院:在中國,我們如何討論死亡

前兩天看到一篇文章,刊登在《經濟學人》上。文章里談到一種非常特殊的醫院,它的英文單詞不是「hospital」,而是「hospice」。前者是大家熟悉的治療各種疾病的普通醫院,而後者,則是臨終關懷療養院。

這種醫院很特別。它就好像是一般的養老院,但是又與養老院很不同。養老院主要成員是老人,也許有些人很健康,有些人身患重病。而關懷醫院裡不僅有老人,也會有兒童等。他們無一例外的都身患絕症,在醫院裡度過生命的最後一小段時間。

與想像中的不同,其實在這個醫院裡的人大多數很平靜,甚至其中一部分仍然具有樂觀精神。一位76歲的老人在談到自己面對死亡的態度時說,她會保持樂觀的心態。因為花時間控訴命運的不公是在浪費最後的生命。

我深受感動。

其實在中國,談到「死亡」一詞時,我們總是傾向於用「去世」、「離開」來迴避。蔣勛說他小時候過年,家裡總是很忌諱說一些不好的詞語。可是也許是心理作用,一些平時不怎麼說的禁忌辭彙越容易在過年講出來。於是他的母親只好在牆上貼張紅條,上面寫著「童言無忌」,不管說什麼都沒關係了。

正是因為如此,我們的文化不允許我們在討論死亡時言談自若。小時候家裡如果有長輩離世,倘若向父母追問,父母會說"父母去度假了",或者是「他們只是去一個更好的地方了」。這也許多少能緩解一些知道真相的痛苦,可是也會引出來一些問題。比如,假如身邊的親朋好友被醫生診斷出身患絕症,這件事是告訴他讓他知道真相,還是瞞著他讓他心態平穩的度過生命最後一段時光?我想無論如何,即便治療的過程會很痛苦,我們也不會放棄他們生存的最後一線希望。

因此,臨終關懷醫院才這樣鮮為人知,甚至在中國就沒有幾家。

我們應該意識到,死亡是任何人無法繞過去的檻。但是積極一點,沒有人限定我們面對死亡的態度。

喬布斯每天早晨都會對著鏡子問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 你會不會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當答案連續很多次被給予「不是」的時候, 他就知道自己需要改變某些事情了。如今這位巨人已經離我們而去。但他遺留下來的商業、產品、科技,又何嘗不是他生命的一種延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山花燈路Rachel 的精彩文章:

TAG:東山花燈路Rach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