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課堂讓農民玩轉「智慧漁業」
「今年,我家養的魚比以前增加了30%多,加上懂得水質管理,我家的養殖業終於走上正軌了。」近日,來自福建省永安縣的養殖戶林亦偉向記者講述了到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學習的收穫。這是該校依託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提升工程,助力扶貧攻堅工作的一個側影。
像林亦偉這樣,通過職業教育提升養殖技能並致富的農民學員還有不少。從2013年起,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將培養培訓新型職業農民與精準扶貧結合起來,開展3年專科學歷教育,有針對性地對農民進行水產養殖技術專業培訓,推動形成一支新型職業農民骨幹隊伍。
精準招生,「扶貧」和「帶頭致富」並舉
在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看來,要實現扶貧的目的,一方面要找准貧困戶,讓他們直接受益;另一方面也要找出一些「能人」,讓他們培訓後能「帶頭致富」,帶動貧困戶脫貧。
學校與基層政府聯繫,將部分貧困農民列入培育行列,採取「筆試+面試摸底+補漏補缺」的「兩試兩補」模式,對福建省23個重點扶貧縣及貧困農民進行摸底,找准貧困戶培訓對象。入學採取統一筆試和面試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面試時對貧困戶傾斜。同時,學校還通過地方政府,找出一些能人來培訓,讓他們日後能成為帶頭人。
培訓以函授為主,面授、網路教學和實地現場指導相結合,集中面授時間選擇在農閑時間。學員學習結束,考試合格後,將獲得水產養殖技術專業大專學歷證書和漁業行業職業資格證書。學員免學費、免雜費、免書本費、免職業技能鑒定報名考試費,集中學習期間免住宿費,並適當補貼生活費。
課堂開到魚塘邊,跟蹤指導送一程
來自福州的鄭秋真現在擁有自己的漁業公司。他通過在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習,學會了使用循環水。現在,他的養殖場每天用水量1000多噸,公司引進循環用水設備,將廢水進行二次處理,節約用水,降低了成本,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生物系教授李林春說,學校將課程分為幾個模塊,包括育苗模塊、水質調控模塊、餌料營養模塊等。在教學過程中,除了現場授課外,學校還會把課堂移到魚塘邊、養殖車間,讓學員現場學習。
該校成教部主任劉秋林告訴記者,培訓課程充分考慮學員的實際需要,本著實用原則開課。他向記者展示了一份課程表,裡面有「電子商務」「市場營銷」「管理學基礎」「水質監測」「餌料培養」等課程。
培訓期間,學員可以根據需要「點課」,覺得自己最想學什麼,直接向教師反映。如果是個別需要,教師可單獨輔導;如果需要的人比較多,學校會進行課程調整,專門開設學員需要的課程。
學員畢業後,教師會對他們進行跟蹤指導,實現「送一程」的目的。鄭秋真畢業後,教師從養殖基地建設到循環用水設計,都手把手地指導,有的圖紙和方案,甚至直接由教師幫忙繪製。現在,鄭秋真已完成三批次現代漁業基地建設。
手機直播課程,農民「點菜」學習
記者在採訪中正遇上一名學員發來照片,向學校的外聘專家陳明仁請教自己養殖的觀賞魚患上的病症。陳明仁在看完照片後,用微信回答了學員的問題,並提出了防治方案。
據介紹,學校還建起了「網路課堂」。學員回去後,學校會定期在晚上發起「直播」,教師會就某一個小專題進行講解,學員用手機就可以觀看,還可以提問互動。現在,學校逐步建立起雲課堂,學員可以搜索自己想學的課程,用手機觀看學習。
清流縣嵩口鎮的陳志仁,原來懂一些電子技術,在學校學習期間,他又學會使用「自動化雲服務平台」。他只要打開手機,進入界面,登錄平台,輕輕一按,魚塘邊的增氧設備就會打開。陳志仁說:「有了它,隨時可以在手機上監測魚塘的含氧量、酸鹼度、溫度,輕鬆完成投料機、增氧機開關;魚塘停電還會自動報警。」
來自福建清流縣的學員李林寶說,以前,養殖戶在家養殖,大多是單幹,很少有這麼多同行一起交流。現在,大家聚在一起,成了同學,有的做飼料,有的有魚苗,這些都是平時需要的資源。
幾年來,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的精準培育模式取得了輻射效應,直接受益農民學員達1400多人,其中,來自23個省級貧困縣的學員有近900人,直接和間接帶動1000餘戶家庭脫貧。來自省級貧困縣的連城縣益豐漁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吉明,幫扶了12個貧困戶開展池塘養殖而脫貧,其專業合作社獲評「全國基層水產技術推廣項目示範縣漁業科技試驗示範基地」。陳志仁、李吉明還獲得全國農業勞動模範稱號。
《中國教育報》2018年06月19日第3版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