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賞析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在歷史上的評價是儒身道心,作為儒生他入世官場,經歷幾番起起落落,一生又追求道家的洒脫自由的生活方式,這些在他的詩詞以及散文中都有提現。蘇軾與佛教弟子交往甚密,又自稱東坡居士。所以說蘇軾屬於儒釋道兼修的。這些修為也使得蘇軾的詩詞更加具有深度。
像這首《定風波》體現就比較明顯。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是一種儒家治世智慧。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是一種道家的洒脫自然。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是一種釋家的通透豁達。
儒釋道是中國的三大文化體系。中國人的生活習慣,價值取向基本上都受儒釋道影響。即便三教其一也收到其他兩教影響。比如心經是道家佛教共同的經典,孔子向老子問道,老天爺是儒教和道家的神等。
到了唐宋時期,三教逐漸融合,吸引了不少社會名流,蘇軾就是其中之一。儒教講究「倫」,把綱常作為主要教義,道家注重「命」,把生命質量作為修行方向,佛家核心是「性」,通過內觀內照修養心性。
蘇軾一生起起落落。身在官場,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以入世作為實踐儒家理想的唯一手段,以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終極目標。 元豐三年(1080年),蘇軾因「烏台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被貶期間,他隱世避世,很多詩詞中都流露出追求快意生活的嚮往,也對能夠重返官場充滿信心。這個時期,他的思想更偏向於道教,看似無為而無不為。佛家是主張出世的,但是佛家的出世,其實質並不是要走出這個世界,而是要擺脫塵世,以及自身情慾的困擾。其目的還是要達到人生的永恆。佛教的思想基本上貫穿了蘇軾三起三落的一生。得意時是儒家,失意時是道家,絕望時是佛家。
這首《定風波》作於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春,當時是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從得意到失意到絕望,這種複雜的經歷讓這首詞非常有深度。細細品來,方知一代大家的內心世界。
TAG:唐文的後院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