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野讀——蔣勛《美 看不見的競爭力》

野讀——蔣勛《美 看不見的競爭力》

【分享第二十五篇】

一章節目錄隨想

美看不見的競爭力

美的起源

山水合璧:從《富春山居圖》說起

桃花源的塑造者——陶淵明

《桃花源記》和《歸去來兮辭》

《長恨歌》

生命里的善與美

不知道蔣勛先生為什麼選用了這幾篇文章,搭建了整本書的框架,試著揣摩一下,前邊兩章在向我們闡述——美是什麼、美的起源,最後一章扣題講美和善的關聯,中間幾個章節,一畫、一人、兩文、一詩用以佐證,用更加細膩婉轉的文字讓讀者對美有了深入的認識(原諒我用中學時代老師教的閱讀理解的思維模式——這麼不美的方式——去分析這本書)。

拋開整本書的角度,單從這一畫、一人、兩文、一詩來看,似乎在亂世(元、南北朝、安史之亂)之中,美更加突出,或者用亂世之中的例子來講美,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二章節內容隨想

美,看不見的競爭力

1 突然小鎮有了很大的野心,湧進很多外來的東西。

文中提到的鹿港小鎮的變化,在羅大佑的《鹿港小鎮》中有異曲同工的描述,小鎮有了野心其實是人有了野心,人有了野心是因為對美失去了判斷和尊重。

歷史上國人對美的捨棄已經不是一次兩次,從焚書坑儒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存天理滅人慾到打倒孔家店,其背後的政治因素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是,就是在這樣一次次的打擊、毀滅、顛覆之下,吹盡黃沙始到金,人們會慢慢理解什麼才是真的美。當然,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潮流,美的形式並不固定,但美的精神以及其以上的部分是可以傳承的。

2 美並不是「多」,美是你懂得選擇。「少」可能是一個不美的條件限制,可是「少」其實在客觀上反而有一種協調性和統一性。

「少」——中國式美的一種表達方式,含蓄而內心豐富。就像水墨畫中的留白,往往給人以更豐富的想像力。西方的油畫則不同,要塗滿,哪裡塗得不好或者錯了,就在上邊再抹一層。我們不能武斷的認為「多」美還是「少」美,每一種美有它適合生存的土壤,除了一部分在藝術上「無國界」之分的人,可以一視同仁的欣賞,於我們大多數普通人來說,能讓我們內在外在得到統一,我們就會覺得挺美的。

3 繪畫並不只是畫畫這件事情,畫畫很可能會變成一種思維模式,一個思考問題的方式。

多元思維結構,可以讓我們生活更加有趣,思維更加活躍。人們為什麼會喜歡唱歌、畫畫、打籃球甚至玩遊戲,是因為在這一方面得到了某種滿足,所以古人有的以《易》入道、有的以「數」入道、有的以「武」入道,最終殊途同歸。

4 他做完所有的精密解剖,把影響今天整個人類解剖學的東西全部完成之後,坐在一堆毛髮、器官、屍體當中,寫了一句話:奇怪,我沒有找到靈魂。人類一直說存在的靈魂到底在哪裡?我為什麼沒有找到它?我該解剖的全部解剖了。

美,不是人間凡品,有的人畢其一生在尋找,有的人在不知不覺的享受。

5 美可能是一種秩序,也可能是一種信仰

美是一個重要的、有生命力的、開拓的部分

康德:美是一種無目的的快樂

審美是有惰性的

生命怎麼活都會有遺憾,關鍵在於你怎麼去領悟,給這個遺憾的部分更高的嚮往,然後尊重、包容它、反而會把這個遺憾的部分變成一種生命里的圓滿

美是一種很沉默的東西

到底什麼是美?聰明的你不要說,因為,一說就錯

美的起源

1 在愛藝術的同時,我們感受到的美,在理論界那裡體現出來的往往是不滿足,而是障礙。

想到當年趙本山說過的一句話,春晚語言類節目在預演的時候,所有觀眾都笑了,只有審核組的評委板著臉。

2 美其實是一個庫存,它需要在平常積累很多美的感受,然後再某個時刻,那個句子就會忽然出現

庫存二字用得巧妙,就像我們在旅行的過程中,為什麼會拍出那麼多創意或者唯美的照片,因為這些景象的構圖早就「存」在我們看過的書、走過的路、刷過的抖音、看過的視頻當中了。

3 人生有不同境界,你到了那個境界,才會懂得那是一種美

想當年憑藉殺馬特縱橫江湖的90後,早已被二次元的95後拍在了沙灘上。人的成長大多數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年齡的增長,一是閱歷的增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雖然是以前的說法,但是有些時候,真的只有到了特定的年齡階段才會有真切的感受,你讓一個十幾歲的少年感悟35歲危機,上有老下有下競爭力減弱的困境,難免有些「為賦新詞強說愁」。精神境界的提升就更加不用說了,只有員工有一天自己開了公司當老闆,才會覺得加班很正常,才會對工資設定有深刻的認識。境界不在一個高度,感同身受根本就是一個笑話。

4 所以種子都「設計」一種「計謀」,讓你替它去傳播

「好的婚姻,至少有一部分是陰謀」——《島上書店》

5 「仁」這個字就是種子裡面最柔軟的那個部分

很生動有很直接的解釋,耳目一新,不亞於《論語》中孔子對「仁」的一次次闡述

6 美同時又一部分是不忍

最美的東西里常常有一種痛,而它就是用這種方式使自己的生命延續下來

就像沒有黑,我們就不知道什麼是白一樣,沒有痛,美也很平常。

7 一個不斷在法律、道德上節制自己的人,他有一部分美的快樂是從來沒有釋放過的。

讓所有美學的部分留在美學的領域,讓你有一個美學的領域可以幻想,可以陶醉,可以釋放平常的潛意識,然後你再回到現實里,可以是一個很安分的人。

現實的美與藝術上的美是有區別的

美的現實意義與應用

8 美不可旁觀,一定要涉入的

體驗其中,才能感受到魅力與樂趣。就像一場比賽中,你不是裁判,不是觀眾,不是安保,不是解說,而是一名球員。

山水合璧:從《富春山居圖》說起

從頭到尾讀下來很享受,原來一幅畫背後還有這麼多的淵源;

誰才是真正的愛這幅作品?如何才是愛這幅畫的正確方式?或許合併展出是一種。

桃花源的塑造者——陶淵明

1 唐宋文人在科舉制度下,都有心靈的創傷,尤其是做官後

也可以說正式這種心靈創傷、內外矛盾,成就了很多人的文學水平,畢竟這些都是發自內心的聲音。

2 其實資訊怎麼加也不等於知識。因為知識包含了你對某件事情的理解和判斷,資訊相反,有時候它太多,反而使你無從判斷。但是知識怎麼加也不見得等於智慧。

我們總是強調量的積累,可以達到質的變化。這個量是有講究的,可能構成相當豐富,可能比例也不是固定;這個量可能是一個天文數字,也可能需要漫長的時間。就像打怪升級一樣,從資訊——知識——智慧,或許可以通過累加,不過越往上肯定越難。

3 我們有的時候讀文學並不喜歡太過指導性的道理,我們比較喜歡的是描述性的東西,然後道理留給我們自己,答案留給我們自己

中國式的喜好

4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

《桃花源記》和《歸去來兮辭》

1 忘路、舍船

不期而遇,轉瞬即逝,反而越想要越得不到

2 當你一直在做記號的時候,其實表示那個東西已經在「消失」

3 陶淵明,世家子弟

如果不是作者提醒,我們真的以為陶淵明就是一個「五柳先生」,忽略了他世家子弟的身份(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就像王羲之,一個大書法家,怎麼就成了王右將軍(《南朝歲月》種有提到),李白,怎麼就成了一位劍客。我們學習、分析一個人的作品,真的需要結合他的身世、經歷。

《長恨歌》

1 「從此君王不早朝」我們有一個每天要努力起來上班的自我,我們也有一個想要怠惰的自我,二者在平衡。其實兩個「自我」都有,才是平衡的,才是健康的;如果一個「自我」沒有了,大概最後就會崩潰了。

2 人生有一部分東西不是知道,而是相信

有的人看見了才相信,有的人因為相信,所以看到了

作者像拼樂高積木一樣,把安史之亂,詩仙、詩聖、詩佛被貶,顏真卿寫《祭侄文稿》、白居易寫《長恨歌》這麼幾件大事拼出了一個立體的歷史影像。

白居易能寫出唐明皇那種感受,是因為他也是一個有故事的人嗎?

通讀這三篇文章,不禁回想起高中的語文課,那時候我們是怎麼學習、理解和背誦這些文章的。特意看了一下這本書出版的時間,2015年,不知現在的中學生有沒有這個福氣,能夠讀到這幾篇文章。

生命里的善與美

桐花是雌雄同株的,當授粉結束後,雌花開始孕育果實,需要充分的營養,這時候雄花就花選擇凋落,用這樣的方式讓生命延續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耶穌:所羅門王一生最富有的時候,國庫的寶藏也比不上這一朵野百合

釋迦摩尼:不是靠文字傳經,也不是靠語言講,後人將之歸納為「心心相印」

在講解美的時候,蔣勛先生幾次拿花來舉例,似乎沒有哪個民族或地區認為花是不美的東西。

給人留餘地,也給自己留餘地,它是一種美

以前也曾讀過張繼的《節婦吟》,「君知妾有夫,贈妾以明珠;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何不相逢未嫁時!」可能大多數人只記得最後一句,甚至常常念做「恨不逢君未嫁時」,曲解了詩的原意。

善意與美其實永遠不是吵架,必須耐心到比對方更低卑的情況,才能夠讓對方一樣平和下來

三小結

從開始讀這本書開始,一直在在思考一個問題,什麼樣的人才會有機緣看到這本書,什麼樣的人才會知道了解蔣勛,又有什麼樣的人才會耐心讀下去。有這種機緣、了解蔣勛還能耐心讀下去的人,大概心裡還是認同,美是一種看不見的競爭力的說法。如果換做秦始皇、成吉思汗、拿破崙式的鐵血人物,可能有一天也會認同,不過那是在「王朝一統」之後的事情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儒匪 的精彩文章:

TAG:儒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