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港媒:澳門助中美實力平衡,10年後或不再從美進口晶元

港媒:澳門助中美實力平衡,10年後或不再從美進口晶元

【文/觀察者網 張晨靜】「被稱作『亞洲拉斯維加斯』的澳門,不再只依靠博彩業,轉而要大力發展晶元,承擔一部分的中國科技抱負」,《南華早報》6月16日發布如題報道。其中還採訪了澳門大學負責研究事務的副校長馬許願,他表示澳門系統培訓研究人員發展自主創新,而不是複製進口晶元,「也許在10年後,中國就不需要再從美國進口晶元」。

《南華早報》報道截圖

「培訓中國研究人員發展自主創新」

「澳門向來以賭博業而聞名,但如今它的電子晶元也十分有名了」,副校長馬許願說到。

過去澳門經濟一直嚴重依賴博彩業。去年澳門政府的總收入為146億美元,其中有85%都來自博彩業。

不過,儘管在澳門回歸的18年以來,旅遊業仍是澳門的支柱產業之一,但當地已經逐步擺脫單一的賭場經濟,在國家經貿、投資優惠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讓產業向多元化發展。

《南華早報》16日發布報道稱,在這座中國「賭城」的表象背後,就有一批嚴謹的科學家們正在北京支持的實驗室里通宵達旦地工作,幫助國家減少對外國技術的依賴。他們最新的研究項目是一種微晶元,其可以讓智能手機為其他小設備進行充電。

澳門的金光大道度假區附近建設了幾座實驗室,它們可能在從晶元到空間研究等領域,為中國挑戰美國技術優勢提供重要動力。此外,這些實驗室還可能幫助澳門努力完成北京希望其進行經濟多元化的任務。

從2010年開始,澳門的國家實驗室一直專註於集成電路和中藥領域。今年,澳門可能還會再建立兩個國家級實驗室。

北京將批准在澳門大學建立一個研究智慧城市和物聯網的實驗室,以及在澳門科技大學建立一個研究行星科學的實驗室。

澳門大學的一個國家實驗室 圖自:南華早報

馬許願副校長就是澳門大學集成電路實驗室的負責人,他表示他的同事們一直在培訓中國研究人員發展自主創新,而不是利用反向工程技術來複制進口晶元

這位61歲老人馬許願,在談及今年4月中興遭美國制裁時還說,「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系統培訓,經過一段時間中國將擁有晶元技術…也許在10年後,中國就不需要再從美國進口晶元了」。

馬許願於1992年從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搬到了澳門,他認為「澳門遲早能幫助改變中美之間的實力平衡。」

「矽谷的集成電路技術並不是一天形成的,他們也是花了幾十年時間才發展起來……如今他們是引領者,壟斷著這項技術」,馬許願說,但他認為未來這種情況也可能發生在中國。

馬許願還表示,自2011年以來,在舊金山舉行的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國際固態電路峰會(又稱「晶元奧林匹克」)上,澳門大學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已成為研究成果最多的亞洲機構之一。

在過去兩年時間裡,其研究人員還發明了兩種晶元,可以幫助智能手機對著另一款智能手機的電池進行無線充電。

圖自:南華早報

最大挑戰並不是資金短缺,而是技術轉化

馬許願表示,正是因為澳門研究人員的素養和當地政府的支持,才促使他在澳門1999年回歸後仍留在當地繼續工作。

他透露說,2011年以來,澳門科技發展基金每年給他的實驗室撥款120萬—250萬美元(註:772萬—1609萬元人民幣)。

馬許願希望澳門政府能夠效仿香港,在研發上投入更多資金。根據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15年,澳門研發支出僅佔澳門GDP的0.13%。而同年香港在研發上的支出占其GDP的0.76%。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也承諾,到2022年,這一數值將增至1.5%。

王一濤教授於2001年離開香港科技大學,在2010年幫助澳門大學創建國家級中藥研究實驗室,他表示,澳門政府的支持是他作出這樣決定的一個重要原因。

王一濤教授表示,他來到澳門以後,覺得除了旅遊業、博彩業、文化和創意產業外,澳門政府還一直「把推動中醫藥研究當做工作重心之一」。

「香港有太多地方需要發展,而…澳門則採取了一個相對務實的原則,那就是:我能做什麼?」,王一濤說。

去年11月,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把中醫藥列為澳門政府支持的新型產業之一。

上個月北京還宣布,香港的16個國家實驗室,還有澳門的2個國家實驗室,將可獲得更多國家資金支持。

馬許願和王一濤對該舉措表示支持,但他們也表示,其最大挑戰並不是資金短缺,而是技術轉化,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產品。

為解決這個問題,王一濤的實驗室與珠海市的一些生物科技企業達成了合作。馬許願的集成電路實驗室也一直嘗試通過與華為海思等內地企業合作實現技術轉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蘋果以保護客戶為由變更iPhone設置 防止執法機關暴力破解
蕭敬騰上海演唱會下雨斷電 網友:雨神被高科技制裁了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