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醫藥文化與儒家孝道

中醫藥文化與儒家孝道

中醫藥文化與儒家孝道

孝道與中醫的關係

儒家思想是我國思想文化的根基,我們的生活中方方面面都和儒家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繫。古代醫生基本都是知識分子,儒家文化,孔子的精神就自然而然貫穿到中醫藥文化里。比如說古人寫醫書,就是踐行孔子的「師道」,「傳道、受業、解惑」,都是毫無保留的。我們輝煌的中醫藥文化是他們無私奉獻匯聚到一起的。

大家可以看到《孝經》里有句話,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從這可以看出來,孝道是作為儒家最基本的道德原則。今天是父親節,明天是端午節,所以很多朋友都與父母和家裡人團聚,我們都希望父母才能夠安享晚年。可怎麼做才能讓父母雙親身體健康、長壽呢?即使我們不是專業的醫生,但如果我們了解中醫文化,深入學習中醫知識,就會發現中醫學是一門踐行孝道中至為重要的一個載體。

如果仔細讀一本醫書,你會發現書前面的「序」和後面的「跋」非常的有意思,都是作者或者印書的人寫的關於為什麼寫這本書,寫這本書時前前後後發生的故事。娓娓道來,就像作者在和你交流。總結多了,發現古人寫醫書有很多目的,除了傳授醫學醫道,還有一點就是講述自己學醫的原因,很多人因為父母親人有疾病,才走上學醫的道路。

古代醫家早就有這方面的感慨。漢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序中說:「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

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君親有疾,不能療之者,非忠孝也」。

清代醫學家程鍾齡,在《醫學心悟》這本書的自序里寫道。「古人有言:病卧於床,委之庸醫,比於不慈不孝。是以為人父子者,不可以不知醫。」就是古人說的「為人父母者不知醫,謂不慈;為人子女者不知醫,謂不孝。」

大家可以看的出來。在古代不僅僅心裡惦記父母,還要身體力行去行動。中醫學就是踐行孝道一個非常好的載體。所以孝道激發很多古代的知識分子為盡孝道而學醫。醫術不再只是醫生的謀生手段,是為了孝敬父母所以要知道醫理,如醫書《儒門事親》和《養老奉親書》,從書名就可以看出學醫是儒家孝道的一部分。儒家講的是一個孝字,因此如何奉養老人一直是非常被重視的一個內容。

古代醫學家為我們做出榜樣

古代那些孝子是怎麼做的呢?就說那些有記載的醫生。舉兩個例子,古代讀書人讀的基本都是儒家的書,而誰都知道,「孝」字在儒學中的分量。儒家思想是以「忠、孝」來立論的。在過去,一個人什麼都可以沒有,但不能沒有個「孝」字。一個儒生如果能有孝行,人人禮敬。如果有一點喪失孝行的消息傳出,這個人的形象大損,在哪裡都甭混了。

中國歷史上金元時期。有一個叫朱震亨的人。在村子裡靠幫人打官司為生。母親病了,每天生活在痛苦中。朱震亨就在她的身旁,只能像一個旁觀者一樣地看著,無能為力。這能算是盡孝了嗎?難道這就是我們天天談論孝道的儒生的所作所為嗎? 朱震亨找到他的私塾先生。

私塾先生已經老了,頭髮花白。私塾先生:「震亨,已經好久不見了,找我有事情嗎?」

朱震亨:「我小時候在先生的家裡見到過一本書。」私塾先生:「什麼書?」  朱震亨:「《黃帝內經 素問》。」

從那天開始,朱震亨自學苦讀《素問》三年,到第三個年頭的時候,覺得自己有些心得了,開始給母親開出藥方,又兩年,那麼多專業醫生未能治癒的疾病,被朱震亨治療痊癒。

什麼是孝?朱震亨做出了最好的詮釋。很多年以後,這位叫朱震亨的人,成為一代宗師,是醫學上稱為「金元四大家」里「滋陰派」創始人。

還是這個時期,有一個叫李東垣的人,一心想參加科舉。可是他母親王氏病了,王氏患的是什麼病,已經無法考證了,我們只是能了解此病很重,因為李東垣為了照顧母親的病,「色不滿容,夜不解衣」。

外人只看到李家大宅子的門不停地開,一台台載著醫生的轎子悄無聲息地從大門進出,熬中藥的氣味不停地從院子的高牆中飄出來,間或有眉頭緊鎖的僕人在夜裡悄悄地把藥渣倒在大門的旁邊。

在夜裡,李東垣疲憊地坐在母親的床頭,看著病痛中臉色蒼白的母親,無聲地哽咽。白天,他拿著更多的錢,四處打聽,哪裡的醫生更好?他像迷霧中的一頭困獸,在迷茫中絕望地亂撞。但是,病情並沒有好轉,醫生們這個說是寒證,當用熱葯,那個說是熱證,當用寒葯,總之莫衷一是。最後,李東垣的母親在病痛中去世。去世的時候,竟然連到底患的是什麼病都不知道。沒有人能夠形容李東垣失去母親時的那種心痛,他在書里記述,很多年以後,在睡夢中夢到母親了,醒來卻發現母親早已不再了,還會放聲大哭的那種痛!出殯以後,大家發現李東垣消失了。他一個人在一處沒有人的空地嚎啕大哭。

李東垣非常懊惱。什麼是孝?當自己的母親病了,自己只能束手旁觀,絲毫無法解除母親的痛苦?難道這就是孝嗎?當自己的母親去世了,最後連病名都不知道?自己以後還有資格談論這個孝字嗎?!他自己問自己,自己以後還有臉面再做一個儒生嗎?

自此他走上了學醫的道路。許多年以後,李東垣稱為「金元四大家」里「補土派」創始人,創立脾胃學說。

這兩個故事表明了一種現實情況。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我們真正能為父母做的又有多少呢?醫道的根基,也是忠孝之道。

我們應該怎麼做

說到孝道,大家耳熟能詳就有,孟子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到底古時不孝有哪三?簡單解釋一下。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一味順從縱容,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和引導其向善向正向進步,繼而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家境清貧,父母年老,自己卻貪圖安逸享受,不去努力奮鬥入仕途,用正當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繁衍,這是第三種不孝)。

第一種情況現在是很多年輕人的困擾。在咱們周圍,有些稍微上了年紀的父母,經常在朋友圈分享沒有科學依據的所謂的「養生知識」,不僅分享,他們還深信不疑。不管我們怎麼解釋,揭露那些似是而非的「謠言」,他們都不聽,最後交流變成了抬杠。久而久之,兒女沒了辦法,有時就裝作看不見。按照孟子說法,這就是第一種不孝。如果再深入想想,我們可以先學習正確中醫,了解真正的中醫養生知識,再把正確的醫學科普知識分享在父母朋友圈裡,慢慢地引導他們。

其實,對於養生知識,這些老年人真的需要,因為他們身體漸漸衰弱。作為兒女,要做的是鼓勵他們正確養生,並且幫助他們健康養生。前提是首先兒女要自己掌握正確的養生知識。同時,由於明白了這些醫學常識,不僅僅孝敬父母,還可以對孩子的健康做出負責的指導,對於自己將來老了,也不會去盲目的養生保健了。

孟子講的第二不孝,中國傳統孝道的物質基礎就是要從物質上供養父母,現在物質生活水平提高,老人衣食無憂。我們能做是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健康的飲食方式是我們要學習和了解內容。《金匱要略》《本草綱目》以及很多醫書的結尾都會有豐富的飲食禁忌,食物配伍禁忌。這些知識都是從前的醫學家在生活中大量觀察總結出來,不是網上那些「磚家」閉眼睛胡說。

孟子講的第三種不孝。「無後為大」,除了講夫妻間生育繁衍,還有照顧子孫健康成長重要性,只有做到萬全,才可以讓一家一族,像一棵樹一樣繁衍生息,生生不息枝繁葉茂。同時也說明子女是父母唯一的依靠,也是父母最重要的挂念。《論語》記載: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翻譯過來,就是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這樣做就可以算是盡孝了。)」 所以保全自己的健康,是送給他們最好的禮物。

那麼怎麼樣學習醫學知識呢?

可以從簡單入手。比如中醫的《黃帝內經》。這本書就是秦以前醫學知識總結。這本書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關於養生保健知識特別多。基本上就是醫學的一些準則。現代那些騙人錢財的養生文章養生訪談,很多都是斷章取義。如果你用《內經》的話一對照。把那些謠言放到整篇文章的背景下,那些被曲解的醫學語言就一點都不難理解了。現在《內經》被翻譯成白話文,很好理解,不難讀。還有一本醫書叫做《養老奉親書》,從書名可以看出學醫是儒家孝道的一部分。《養老奉親書》,是宋代陳直撰寫。主要論述老年養生保健的知識與方法,內容包括飲食調治、生活起居、情緒調攝等,對怡情養性、園藝種植、食品製作等養生內容論述尤詳。與其他養生書明顯不同,很多醫學書都是教你自己保養自己。可是這本《養老奉親書》強調子女在贍養關愛老人方面所應該怎麼做。本書對後世老年人養生理論影響較大。

建議大家不要去讀太專業的醫書,因為讀起來沒有趣味性,很難一直讀下去。可以讀一些深入淺出、易於理解的醫書。比如明代高濂《遵生八箋》,清代計楠《客塵醫話》、陸定國《冷廬醫話》,王孟英《潛齋醫話》,以及《徐大椿醫話》。藥學書現在的中醫學院教材《中藥學》就非常方便。

供稿:畢明亮

圖片:網 絡

責編:王美淇

製作:宣傳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哈爾濱市中醫醫院 的精彩文章:

TAG:哈爾濱市中醫醫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