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二線手機廠商,活該遲早要完?

二線手機廠商,活該遲早要完?

從2016年起,國內的手機市場一直面臨的另一個大趨勢:市場份額不可逆地向頭部幾家手機廠商集中,我們給這個不太美妙的市場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T型市場」。

數據來源:GFK

強者眾人推,一時間分析頭部的公司們成為業界主要的關注點,歸根結底,不外乎大廠制定下競爭規則:為產品思路定調,提出當年設計與重點功能、推廣概念;有資源驅動甚至壟斷供應鏈和線上線下銷售渠道;營銷引導輿論,吸引消費者用腳投票。

但如果挖一下這種套路的本質,分明就是條絕路:害死二線廠商,卻可以被大廠拿錢踏平。這盛世如你所願。


問題的根還是產品

手機行業變成這樣,其實早有預兆。2014年起,手機界的各位大佬,就開始試圖憑一張嘴給中國超過95%的手機廠商判了死刑:

2014年,聯想楊元慶:「手機業可能將只剩下5家廠商。」

2016年,金立劉立榮:「未來中國手機廠商只有6至8家能夠生存。」

2018年,華為余承東:「未來三到五年,全球手機廠商只剩三家。」(這是他改口後的說法,之前說是3-4家,不超過四家。)

為什麼第一次提出這個說法是在2014年?回過頭看,在這一年裡發生的很多大事,直接導致了後來一系列變化的發生:

這一年發布的iPhone 6火了,蘋果第一次進入大屏手機市場,並且成功定義了「理想手機」該有的設計、全金屬工藝與審美。

這一年裡,安卓手機CPU的選項變得更少了:2013年的小米3,成了Nvidia手機處理器最後一款出名的機器;2013年的如日中天的聯想推出K900,請科比代言,採用的還是英特爾Atom核心,此後英特爾芯也基本淡出了市場;另一家半導體巨頭德州儀器早在2012年宣布停止為手機與平板處理器業務。在性能、基帶、專利等方面擁有全面優勢的高通驍龍成了幾乎唯一的選項,競爭對手僅剩下缺少旗艦晶元的聯發科,蘋果三星基本自產自銷另當別論。

這是國產手機廣泛採用深度定製ROM的第一年:2013年底,OPPO ColorOS和vivo Funtouch正式上線,2014年的新手機均預製這兩套系統。而指紋識別等功能的引入,一方面要求廠商有更高的開發實力,在安卓官方接入指紋(2015年,Android M)前,開發出自己的指紋方案;另一方面,新功能也限制了用戶刷機。

2014年,紅米和魅藍的第一款機型先後發布,這兩個子品牌成了互聯網手機品牌們出貨量爆發增長的主力軍。主打的「性價比」概念通過線上營銷快速滲透到全民範圍。

這些因素導致2014年起,手機市場出現設計和功能趨同、配置性能透明化等現象,而偏偏這幾年又是近年來最大的紅利期——運營商渠道衰退,公開市場的份額攀升。

為了把越來越像的手機賣出去,對大廠而言,營銷戰、渠道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體現在營銷的成本上,一個典型的例子是,vivo拿下2015年《快樂大本營》冠名費,報價3.5億,第二年,這個數字直接翻倍到了7億。直到2017年,熱門綜藝的冠名費用長期保持在5億上下甚至略有下跌。

現在渠道上,則是互聯網手機開始「到線下去」、「到農村去」。

大廠拿錢踏平的路,對小品牌而言,卻是危險

營銷戰一路打到2017年,全面屏的出現讓手機差異化進一步縮小。繼續使用營銷、渠道推動的策略,拖垮了這家原本位於第一梯隊的廠商:2018年1月底,金立董事長劉立榮接受採訪,稱因為去年營銷費用投入60多億,直接導致了金立資金鏈斷裂。

除了營銷成本的上升,另一個關鍵點是,在二線品牌希望突破大廠對產品的「定調」,試圖打造獨家品牌特色、轉化購買力時,容易劍走偏鋒,做出「自嗨式創新」,自斷了營銷中的轉化漏斗。除在商業模式上「不作不死」的個例外,這是衰退的手機廠商的共同特徵。

一個正在發生的案例,2018年上半年,「遊戲手機」概念連續登場,甚至有廠商用上一代驍龍晶元、或者次一級的660核心來造最需要性能指標的遊戲手機,原本就採用高通頂級晶元的旗艦機們已經足夠勝任遊戲體驗,再額外提出遊戲概念,「造噱頭」的心理昭然若揭。

一旦誤判了創新點,二線廠商的麻煩就大了:比起產品線豐富、對消費者洞察與供應鏈經驗更豐富的大廠,小品牌們經受不起產品策略錯誤的代價,一旦錯誤估計了消費者的真實需求,在一款主力產品上產生的滯銷、庫存、降價清倉等,就足夠對品牌和渠道帶來致命的打擊。

「手機廠商沒有餓死的,只有撐死的」,一加手機CEO劉作虎曾這樣給我們描述手機行業的殘酷,他認為,手機廠商根據經營狀況訂下的銷量目標,是可以讓公司活得很健康的,而哪怕只出現幾萬部手機的庫存,就是上億的損失, 「寧肯少賣,也不要有庫存,是我們的原則。」

在充滿變數的2014年,一加推出了第一款手機。


小廠遲早「藥丸」?

國產手機的市場有結構缺陷。隨著國內手機銷售均價的快速上升——據GFK統計,2017年四季度,國內銷售的手機,平均價格已經超過2300元的情況。根據近期透露的一個數據,在2017年,國產驍龍旗艦的第一大廠商,定位在旗艦以上手機的出貨量為740萬部,其中還帶有一款驍龍660機型的數據。

但在輿論的聲音中,消費者最認可的,依然是驍龍8系旗艦,只要一款手機的售價超過2000元區間、廠家試圖把它包裝成當年的拳頭產品,就會有人質疑為什麼不用上最新的旗艦晶元,消費者的狂熱追捧與實際的銷售體量中間有明顯的落差:我們已經看到了一個可以讓小品牌賴以生存的市場空間:

1、消費者對性能旗艦的需求還沒有得到滿足,旗艦手機的價格,並不是消費者不能承受的。

2、真正的性能旗艦手機,出貨量相對大盤佔比不高,細分市場中參與競爭的對手不多。

3、小品牌的優勢:可以押注全部設計與研發實力,打造單品爆款;為消費者提供更有個性的選項。

4、把產品實力、用戶體驗轉化成口碑和忠誠度,完成廠商既定的生產銷售計劃,賣一台賺一台。

這樣的路徑,放眼全球,很可能只有一加做到了。

數據說話,在2018年年初的CES上,劉作虎罕見地向外媒公布了一加的財務數據:2017年,出貨量近400萬部,70%來自國際市場,手機平均售價達到3200元。

最新的數據是,就在今天,一加官方宣布上市僅22天的一加6,全球銷量已過百萬。

從產品走向品牌,一加關鍵的一步

當線上購買能夠滿足大部分消費者的需求,很少有人願意排隊購買手機,而在一加6上市前一天,一加與著名潮流品牌Superdry合作,在國內四城設立快閃店,提前一天發售包括復仇者聯盟限量版的全速旗艦一加6,現場吸引來大批粉絲排隊體驗與搶購。

而在線上市場,在京東618活動剛啟動的6月3日,一加便成功拿下國產手機的第一座次,僅次於蘋果iPhone X,除此之外銷量榜前列的都是千元機,旗艦手機僅此兩款。

一加6被用戶追捧的原因,首先還是源自過硬的產品實力。

性能是衡量一款手機是否達到旗艦水準的硬指標。在今天手機行業成熟的供應鏈下,各廠商如果想做性能旗艦,想採購驍龍845晶元和三星8GB內存等頂級原件,其實都是可以買到的,主要的障礙來自商業策略。一加成立4年以來,每款手機均選擇當年高通驍龍頂級處理器,搭配領先行業一年的快閃記憶體配置。只有性能足夠強悍,才能在日常的流暢使用中毫不費力。

但放在供應鏈成熟的今天,「獨家性能」是不存在的,手機都可以打性能牌,一加在現階段的成功,還要歸功於一加成功跳出了「性價比」惡性競爭導致的價值窪地,依賴設計、體驗與精準的用戶定位找到了另外一條不同於其他品牌的路線。

該怎樣讓用戶知道一加這個品牌,以及知道自己可能是一加的潛在用戶?於是就有了上面所說的一加與Superdry的快閃活動——一加曾多次與其他品牌合作,但一加從來沒有追求最大、最全民的IP,比如綜藝、體育等,儘可能多地導入粉絲,而是與有強烈特色的品牌做雙向選擇:Colette、Superdry、星球大戰、復仇者聯盟等等,他們與一加的品牌調性定位高度重合,以合作來體現一加「科技+藝術」的一體兩面。

典型的案例是,一加曾與著名法國藝術大師Jean-Charles de Castelbajac聯合推出JCC特別款,這名「反流行教父」給一加5的按鈕塗上了紅黃藍的顏色、機身寫滿塗鴉,讓最新科技的成果變成了充滿童趣的藝術作品——這次合作,不像聯合營銷、洗粉換粉,更像是一次大型的行為藝術,試探科技產品的邊界在哪,它是否可以像設計、時尚、藝術這些行業一樣,讓手機真正成為機主的形象標籤。

(圖:一加5 JCC特別版)

我的同行,也是一加的老朋友,隔壁媒體品玩PingWest主筆郝影曾這樣評價JCC合作款:

「這是旁人學不來的志趣和品味。」

我曾經與JCC合作項目的主推手、一加產品經理曾熙聊過產品、設計與品牌形象的聯繫,曾熙說,目前技術、專業、極客的標籤已經不能完整表達一加OnePlus:

「現在的一加不是純理性或純感性的企業,如果非得給這個形象下個定義,我認為一加是最理性的藝術家,同時也是最藝術的極客……我們一直在這個中間點裡面遊走,試圖找到一個平衡。」

這可能就是一加縱然有些小眾,但一直穩居國產手機「潮流擔當」的關鍵所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APP 的精彩文章:

營收不錯,股價反而跳水,YY前路如何?
剛剛,「真」5G標準出爐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