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中國電影發揚文化自信為先
本報訊昨日,作為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重量級論壇之一,以「新時代中國電影的責任與使命」為主題的中國影視領袖峰會在上海電影博物館海上5號棚舉行。中國電影基金會理事長張丕民、上海電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任仲倫以及賽富亞洲投資基金創始管理合伙人閻焱領銜一眾發行公司領袖以及影投公司領袖共同對話。峰會旨在探討財經視野下的中國電影產業未來以及新時代電影轉型發展路上所必須肩負的責任與使命。峰會還頒布了《2018強影之路中國電影的責任與使命》白皮書。
中國電影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的電影和過去自然不同,有著新的責任和使命。中國電影基金會理事長張丕民說,現在正是中國電影從大國走向強國的關鍵歷程。而人們所處的新時代,也對電影產業有了新的市場化要求,面對新時代,要有新舉措。「在這關鍵階段,我們必須要把握好電影這一產業定位和其特殊文化產業的關係。」
張丕民說,電影的產業化定位毋庸置疑,它作為帶有意識形態屬性的文化產業,決定了它的市場需求和利益需求,使得電影分為製作與發行兩個主要參與對象。而它的意識形態屬性要求了電影從業者要發揚主旋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並從中發揚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覺性。但不管怎麼平衡市場化需求和文化產業定位,還需要電影從業者們悉心探索、潛心研究。
「電影是一門創意產業,是一門盡量減少複製的產業,它不遵循普通產業的發展規律,在我們從大轉強的關鍵時刻,更要求投資人把控好電影作品與電影產品的平衡點,尊重藝術創作規律和藝術家,做推動中國電影發展的義工,這樣才能實現中國電影的強國夢。」張丕民說。
新時代的中國電影產業的一個特徵就是資本注入著實推動了電影發展。對此,作為經歷了市場經濟大潮洗禮,走上了集團化、產業化發展的上海電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任仲倫也表示,在中國電影由大轉強的關鍵時期,光靠業內從業者和投資者是不夠的,這就需要第三隻眼睛來幫助人們思考。「兩年前,思考電影本身的發展被忽略了,但進入今年以來,我發現越來越多的電影人,包括觀眾都更加理性、樸實、清醒了,甚至還會思考中國電影的下一步該怎麼走。所以我們應該對中國電影保持充分的信心和信賴,還有更多的產業化可以發掘。」
此外,任仲倫還表示,目前中國處在發展期的影視產業所擁有的機會比處於穩定期的產業機會大的多。即使票房增長慢,也不以為這個市場沒有前途,影視行業的發展會越來越快。今後的發展過程當中,要擔當起新時代的電影責任和使命,希望電影有更多的思想擔當,這個思想擔當,絕對不是類似文件的轉述。未來,中國的影視產業依然有很大的投資機會。
TAG:上海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