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堤潰蟻孔,氣泄針芒

堤潰蟻孔,氣泄針芒

「堤潰蟻孔,氣泄針芒」典出東漢陳忠《清盜源疏》,原文為:「臣聞輕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潰蟻孔,氣泄針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識幾。」

「堤潰蟻孔,氣泄針芒」,意思是小小的螞蟻窩能夠使堤岸潰決,針芒般大小的孔眼也能使氣泄掉。比喻小事不注意,就會釀成大禍患。意在告誡世人,為人處世要重視小事小節,才能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

其實,對於「堤潰蟻孔,氣泄針芒」的古訓,我們並不陌生,類似的表達還有《韓非子·喻老》中的「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淮南子·人間訓》中的「千里之堤,以螻蟻之穴漏;百尋之屋,以突隙之煙焚。」

事物微小的漸變中往往孕育著巨大的質的飛躍。推及現實,它啟迪我們,要對小事小節保持足夠的清醒認識,慮於微,防於小,從小事小節上加強修養,從一點一滴中完善自己,嚴以修身,正心明道,防微杜漸。

且欲防微杜漸,憂在未萌

《宋書·吳喜傳》指出,要在禍害尚處萌芽狀態之時,就及時發現感知,並加以預防和制止,避免其繼續發展。

《黃帝內經》還生動形象地說道,「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強調疾病隱患應及早治療清除,以免給肌體帶來更大的傷害。

人貴有自知之明,歷覽古之聖賢,「遠見於未萌,避危於無形」的遠見比比皆是。《韓非子·說林上》講到的「聖人見微以知著,見端以知末」,《亢倉子·訓道篇》提及的「人有偏蔽,終身莫自知己乎」,《史記·五帝本紀》所云的「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都在告訴我們,只有保持一顆「君子檢身,常若有過」的心態,以「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胸襟,時刻自警自省,才能察微於萌芽之始,進而認清自我、感知自我。

驕縱起於奢侈,危亡起於細微

《戰國策·魏策一》用「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為喻,告誡人們再小的壞事積累起來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詩經》有云:「惴惴小心,如臨於谷。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強調謹言慎行,在細小事情上更要對自己嚴格要求。

翻看中華歷史卷章,歷史上大凡有所為、鑄大業者,都十分看重「慎微」。唐朝陸贄是出了名的「慎微者」。一些人給他送禮遭拒,心懷不滿,埋怨他不近人情,竟反映到唐德宗那裡。唐德宗私下裡對陸贄說:「卿清慎太過,諸道饋遺,一概拒絕,恐事情不通,如鞭靴之類,受亦無傷。」對此,陸贄回道:「利於小者必害於大,賄道一開,展轉滋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及,必及金璧。」陸贄之言,令人警醒。

北宋名臣張詠在湖北做縣令的時候,發現一個管錢的小吏,偷了一枚錢藏在頭巾裡帶出庫房,於是令打板子作為懲戒。小吏不滿,嚷道:「我不過是偷了一文錢,你竟因此打我,但你能夠殺我嗎?」張詠見小吏敢這樣頂撞他,就毫不猶豫地拿起硃筆判道:「一日一錢,千日千錢。」這個典故,深刻揭示了「涓流不止,溪壑成災」的危害。

所有的這些,都在告訴我們,「一絲一粒,我之名節」。對待小事小節稍有不慎、稍有不拘,往往就會「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垂大名於萬世者,必先行纖維之事

西漢陸賈在《新語·慎微》中強調,任何大業的完成,最終都要落實到一件件小事上;大節並不是所謂的空中樓閣,而是體現在一個個細節上。

《曾子》有雲,「君子不絕小不殄微也,行自微也不微人,人知之則願也,人不知苟吾自知也,君子終身守此勿勿也。」就是在勸告人們,不要因為善事微小就不做,即使做了,也不要張揚,自己知道就行了。

小事不慎,大事難為。不重視小事,不拘於小節,思想上就會放鬆自己,行動上就會放縱自己,像「溫水煮蛙」一樣,最終導致消沉、放縱和墮落,最終追悔莫及。

「不慮於微,始成大患;不防於小,終虧大德」。我們應該牢記「堤潰蟻孔,氣泄針芒」的古訓,管住小節,守住自身,把名利看得淡一點,把事業看得重一點,把心態放得平一點,以「行之以漸、持之以恆」的恆心和韌勁,紮實走好自己前進道路上的每一步。

本文原載於《中國紀檢監察報》(作者陳寶福,葉錦燦),原文有大幅修改,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知識丨圖說中國古建築里的「塔」
《詩經》里的物、事、情、理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