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卡達走出「斷交潮」,有一股力量難以忽視

卡達走出「斷交潮」,有一股力量難以忽視

卡達多哈大型超市商品琳琅滿目。據了解,超市裡的當地商品在「斷交危機」後增多。郭媛丹攝

【環球時報赴卡達特派記者 郭媛丹】去年6月5日,卡達遭遇震驚世界的「外交雪崩」,以沙特、埃及、阿聯酋、巴林為首的多個國家在一天之內宣布與其斷交,並切斷海陸空聯繫;今年5月底,卡達政府在「斷交風波」即將迎來一周年之際,邀請包括《環球時報》在內的多國媒體記者前去參觀採訪,對外展示他們沒有被擊垮,而是變得更加強大。記者在4天的參訪時間裡注意到,雖然這個國家仍然無法完全擺脫斷交與禁運帶來的「後遺症」,但它確實正在逐漸走出困境。在這個過程中,有一股力量是卡達人難以忽視的,那就是「中國力量」。

這一年,卡達有什麼變化

走出卡達機場,迎面而來的是一股夾帶潮氣的熱浪。這是一個三面環海的阿拉伯國家,國土面積與中國天津差不多,2017年底的人口約為264萬。

下午2時的多哈市中心,馬路上車輛川流不息。海濱大道一側是大海,另一側是鱗次櫛比的現代化大廈。城市裡許多地方都在大搞建設,其中一部分是在為2022年世界盃做準備。一個工地的圍牆上寫著:卡達值得更好。

《環球時報》記者抵達多哈的前一天,卡達政府宣布國內零售商禁止出售來自沙特、阿聯酋、巴林和埃及的商品。在當地一家家樂福超市裡,記者看到這4個國家的商品全部下架,而來自其他國家的商品應有盡有:美國的蘋果、澳大利亞的果汁、菲律賓的調味品、中國的玩具……最讓卡達自豪的是,該國一年之內實現了牛奶的自產自足,採取的措施包括從美國空運一萬頭奶牛,在一片荒蕪的沙漠中修建了乳品加工廠。

卡達的一切在一個外來者眼中都是欣欣向榮的,這應該是一件讓卡達政府覺得舒心的事情:這一年的努力沒有白費。卡達政府通信辦公室主任阿勒薩尼對記者介紹說,在斷交之前大概有90%的食品和藥品要通過「斷交國家」進口。經過一年的努力,卡達已完全不再需要依賴它們。

卡達政府官員對前來參觀採訪的媒體記者說,他們沒有被打垮,相反越來越強大。不過據《環球時報》記者觀察,一些負面影響依舊存在。一名在當地生活的印度人對記者說,超市裡的部分替換品價格出現上漲。另一名公司職員表示,有的大公司在裁員,另外一些小企業甚至關閉了。此外,「斷交風波」後,當地的部分家庭分居兩地不能團聚,卡達的人口也開始減少。

晚間在海濱大道附近的海灘散步時,記者與一名正在攬客的乘船夜遊項目的僱員交談起來。他說,與往年同期相比,遊客減少許多,那天直至晚上9時他沒攬到一單生意。

這一年,中卡合作進展如何

為擺脫「封鎖」帶來的負面影響,卡達在這一年裡展開密集的外交往來,中國是其重點合作對象。卡達外交大臣穆罕默德·本·阿卜杜勒拉赫曼·阿勒薩尼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中國是卡達最大的貿易夥伴之一,而卡達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一部分,也是亞投行的創始成員國。

中國駐卡達大使李琛5月30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斷交危機」對中卡之間的交往沒有產生影響。今年是兩國建交30周年,在政治領域,雙方互相支持,卡達在涉及中國核心利益問題上立場明確。

李琛說,在經貿領域,兩國的合作規模和範圍不斷擴大。具體來看,中國有20多家大型企業在卡達參與建設,涉及基礎設施、通信、汽車等各個領域,其中的大項目包括修建世界盃主體育場、建設哈馬德港口。據介紹,哈馬德港口距離多哈市中心34公里,耗資74億美元。該港口目前已經啟用,卡達可以直接從中國進口貨物,無需再通過阿聯酋迪拜轉運。

中卡在能源領域的合作非常重要。卡達能源工業大臣穆罕默德·薩達對《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說,去年,中國的天然氣進口量增長46%,卡達貢獻了大部分。今年,中國將進一步增加25%的天然氣進口,「卡達已準備好迎接新需求」。據了解,此前,日本是卡達液化天然氣出口的最大客戶,今年,中國有望超過日本。

李琛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卡兩國貿易目前正處於快速上升的階段。此前,國際油價下跌導致中卡貿易陷入低谷,但自2017年以來,這一情況已經改變,去年中卡貿易額達到110億美元。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一帶一路」貿易合作大數據報告2018》,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與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增長最快的貿易夥伴是卡達,增速超過35%。

「中卡兩國的合作前景非常好。」李琛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尤其是卡達目前正在推進「2030願景」,希望實現經濟多元化、擴大工業發展,這給兩國下一步的產能合作提供了新機遇。

除了政府層面合作,擁有強大購買力的中國遊客對卡達也具有不小的吸引力。2017年8月,卡達政府宣布,對中國在內的80個國家公民實施落地簽政策。根據卡達旅遊局的統計,今年第一季度,赴卡中國遊客數量較去年同期增長27%,中國成為卡達同期增長最快的遊客來源國。

就職於卡達航空公司的「90後」謝一飛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斷交風波」後,最大的不便之處在於他沒辦法像以前一樣從卡達到迪拜與朋友見面。不過好消息是,由於實施落地簽,他的家人可以隨時從中國到卡達。

中卡兩國的旅遊業合作將進一步擴大。李琛對《環球時報》記者說,5月,中卡兩國就簽署互免簽證協議達成一致,現在正完成法律程序。

這一年,在卡中國人過得怎樣

像謝一飛一樣在卡達生活工作的中國人大概有6000多名。一場突如其來的外交風波對他們產生了哪些影響是中國人最關心的問題。

謝一飛在「斷交潮」前幾個月從總部位於加拿大蒙特利爾的國際民航組織跳槽到卡達航空公司。卡航是全球為數不多的五星級航空公司,也是受此次風波影響最大的企業之一。「剛被封鎖那會兒,我們天天在辦公室加班。」謝一飛說,鄰近幾個國家的航線停飛,卡航失去很大一部分市場。於是他們改變策略,開闢了很多新航線,其中包括積極發展與中國的業務。

談起生活變化,謝一飛表示,他注意到超市裡卡達本國的商品越來越多,雖然物價有所上漲,但在可承受範圍之內。

在謝一飛看來,經濟快速發展的中國與世界變得越來越密切。「我在卡航與外國商人接觸得比較多,他們對中國不僅僅是有興趣,而是非常了解。」謝一飛說,他和卡航貨運高級副總裁去成都出差時,發現這個法國人對這座中國城市的了解遠超過他。

《環球時報》記者在卡達接觸的另外兩個中國人與代表「金領」的謝一飛不同,他們走的是中國人在海外創業的傳統之路。蘇麗萍和尤恆國是最早一批到卡達打工的中國人,從一個月賺2400元人民幣到自己開辦建材店、按摩店,如今他們擁有自己的中餐館。

在卡達工作生活多年,蘇麗萍夫婦從當地看到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壯大。「2000年剛來這裡時,中國人比較少,從事的工作都很簡單,多半是在工廠、商場里打工,收入也不高。」蘇麗萍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如今,卡達有很多大型中企,他們參與了許多當地重要項目;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在這裡開始設有分行;企業內的中國人也不再從事最基層的工作,而是向高級工程經理、銀行高管等方向發展。蘇麗萍告訴記者,以前他們僱用的員工多是中國人,但現在中國勞動力的工資水平上升,於是他們的大部分員工變成菲律賓人、越南人、孟加拉國人、印度人等。每個月,這些外籍員工的工資是1800元至3000元人民幣。

「斷交風波」給蘇麗萍夫婦帶來的影響同樣是正反兩面兼具。一方面,一些合作項目資金回籠慢;另一方面,以前從阿聯酋、沙特進口的貨物現在可以直接從中國進口。

談起剛被封鎖時的心情,毫不相識的謝一飛和蘇麗萍夫婦居然給出了幾乎一樣的答案。他們說,那時候心裡底氣十足,因為自己是中國人,「即使真走到戰爭那一步,祖國肯定會來撤僑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網 的精彩文章:

王炳忠等人赴陸參加海峽論壇被台當局拒絕 國台辦回應

TAG:環球網 |